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赵梓成 黄滢匀:人民的创造性实践贯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始终

发布时间:2025-02-19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党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创的创造性实践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只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人民的创造性实践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不断拓展,认识也会不断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就要立足党领导人民百余年来的奋斗历程和探索实践,坚持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实践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是人民,力量源泉来自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历史活动归根结底是人的实践活动,人民通过创造性实践,充分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创造了契合人民审美、喜好和风格的文学、艺术、科学等精神财富与文明成果。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人民的创造性实践锻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人民既是创造性实践的主体,又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人民通过创造性实践既满足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需求,又充分享有政治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创造了有益于自身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科学和技术。通过创造性实践,人民掌握了分析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能够将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具有抽象性、间接性并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判断、推理、假说和理论等理性认识。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锻造和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马克思、恩格斯正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动力作用。 

  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回顾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它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始终,凝结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奋斗之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懈追求。 

  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跨越时代和国度,充分彰显其科学性、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于深深扎根于人民,为人民立言代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只有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创造性实践出发,秉持“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的态度,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的理论意蕴,才能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才能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发展。 

  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这鲜明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科学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完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机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使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坚持人民至上就要把群众的呼声和需求作为工作着力点,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得到实惠、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始终将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是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党的宗旨的发展和升华,因为“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 

  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在科技、文化、生态各领域不断涌现,为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不竭动力。在党领导人民进行创造性实践的基础上,我国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条道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蕴含追求高质量发展、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实践要求。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充分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彰显人民的创造力和创新性。这条道路既符合我国国情,也为世界各国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系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218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