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翟婷婷: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发布时间:2025-02-19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缘着“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的观点看,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也离不开人才引领、人才支撑。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高质量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加快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体系,在改革创新中培养、引进并用好人才。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思维、跨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立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当前的教育体制和创新环境还不能完全适应新质生产力人才的成长需求,人才创新活力尚未得到充分激发。面向未来,国家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各方面人才的竞相成长,越来越依赖于人力人才资源素质的全面提升。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主动顺应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主动破除制约创新的各类痛点、堵点,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进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促进生产力跃升培养各类急需人才。 

  当前,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超前规划布局新兴学科专业,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新兴交叉学科蓬勃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为造就一流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打牢基础。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学科交叉融合等现代教育理念,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把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要促进产教良性互动,搭建高校与产业联合培养人才的高效平台。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式培养。鼓励高校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学科平台,促进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三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实施教师教学发展计划,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要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把教学质量、育人成效、研究创新纳入评价考核的重要维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加强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实践能力是人才创新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新质生产力人才既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又要有过硬的实践本领。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真才实学。当前,我国人才培养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实践教学薄弱,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为此,必须大力加强实践育人,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让学生在生产一线接受锻炼、增长才干。一是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要把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开出率和实验课程质量。开设研究性、创新性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拓展课外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二是创新实践育人模式。要综合运用项目驱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现场教学等方法,增强实践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校外实习管理机制,提高实习实训质量。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鼓励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技术转移中心,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三是加强实践育人保障。要整合利用各种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良好条件。统筹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改革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突出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把学生参加实践、取得实践成绩作为学业考核的重要内容。 

  构建新质生产力人才发展生态系统 

  新时代,充分激发新质生产力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必须构建从培养、引进到使用、激励的全链条人才工作格局。目前,我国人才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主要体现在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分类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创新人才发展机制还不完善等方面。必须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为人才松绑,为创新松绑。一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要树立科学的人才理念,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倾向,真正让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脱颖而出、获得应有地位。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品德、能力和业绩的综合评价。突出品行学识和创新绩效,将科研诚信作为科技人才评价的首要条件。实行分类评价,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实行差异化评价。二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人才引进、职称评聘等重点领域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简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让科研人员潜心科学研究。完善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制度,为海外归国人才和外籍高端人才来华工作提供出入境、居留、医疗、子女教育等便利。构建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三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落实好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赋予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的处置权,提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打通科研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常态化的科技人员与企业对接机制,鼓励科研人员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畅通人才双向流动渠道,促进科研人员在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合理流动。四是健全人才培养保障机制。要完善人才培养政策,制定国家关键领域人才自主培养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快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便利。同时,也要畅通人才成长的通道,让人才留得下、站得住、发展得好,不断释放人才活力,为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太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217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