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刘启瑞 栾永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5-01-08
字体: 打印
分享: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提出“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2]。新质生产力理论构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底层逻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方法智慧,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掌握这些科学方法。 

  一、战略思维:做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3]“战略与策略的关系”[4]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对重大关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战略上要高度重视协同创新和统一市场。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家作为最前沿技术攻关组织者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截至目前,中央已在全国设立五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部署一系列大科学装置,要健全中央科委集中统一领导下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各地科技园区、高等院校、“专精特新”企业和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合力,营造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生态。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区域协同效应大于竞争效应,要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历史思维:赓续先进生产力兴旺发达的脉络 

  马克思从法哲学路径、恩格斯从国民经济学路径殊途同归,得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结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荡涤了封建社会的传统秩序,广大无产者与机器化大生产充分结合,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阶级代表。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组织自己的最高形式,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最能集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必然,由最初代表劳动群众的先锋队变成全体人民的先锋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迫人民的“三座大山”,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调整了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新时代以来,在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的引领下,新质生产力从无到有、由小做大,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蓬勃发展。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新质生产力才能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才能加快塑造。 

  三、辩证思维:统筹好生产力创新与质优的关系 

  “新”与“质”的关系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范畴。新质生产力之“新”,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其他创新的总和。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最初一公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科技创新只能走自主创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关键核心技术只有依托新型举国体制自己攻坚。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和转为商用是突破“创新孤岛”、畅通创新链的关键环节。新质生产力之“质”,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不仅突出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素,而且是产业链上下游相协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和服务全体人民全面发展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创新是特点。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是要素驱动,是充分发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厚植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旧的生产函数变为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不再是靠大量要素投入就能正比例增长的,面临来自资源和环境的紧约束,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唯一的新路径。 

  质优是关键。党中央2015年底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的初心就是扩大优质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使国家生产体系从供给端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从价值链的角度考察,传统上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主要占据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而在“微笑曲线”两侧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个高附加值环节缺乏竞争力,因此要“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5],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向价值链更高端攀登。 

  四、系统思维:形成各级各地错位扬长的一盘棋 

  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构成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依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文化传统、发展路径、价值观念等决定我国区域间存在巨大差异。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有一个本地化的过程。各地要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禀赋最丰厚的要素发展产业,这样才能形成最大的比较优势。新征程上,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脱离当地长年形成的产业基础,要实现科技条件同产业条件在产业链上下游贯通联合,在中心城市率先形成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高地。 

  注重因地制宜的层次性、实体性和多样性。必须遵循不同产业类型、不同产业性质、不同产业进路把握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层次性、实体性和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业制度性利差明显,一度存在‘坐地收钱’的强势思维,要突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创造价值,靠竞争力吃饭。”[6]脱离实体经济从来不是社会主义金融发展的正道,为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全周期服务才是社会主义现代金融的一大要旨。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只有一种模式,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中找准自身优长,扬长避短、固本兴新。 

  五、创新思维: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创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建设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7]建设教育强国,本质上解决的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后继有人的问题,面向现代化就要瞄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时代课题培养人才,面向世界就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吸收借鉴“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所有优秀因子与科学方法,面向未来就要抓住创新这个主题、在解决科技创新这个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方面推动新工科、新理科、新农科、新医科等高等教育学科前瞻性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建设现代化人力资源。现代化人力资源是支撑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大提高了国民受教育程度,我国的人才格局正由人口红利大国向人才红利强国演进。当前,劳动力供给与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差”成为制约高质量充分就业与“大众创业”的结构性矛盾,直面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新质化必须迫切解决这道难题。 

  六、法治思维: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法治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最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民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下,我国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就业大户、纳税大户、创新大户,咖啡、电商、住宿等一大批生活性服务企业活跃在各城各地、为人民提供高品质生活产品和服务。新时代新征程,要继续优化营商环境,打消非公有制企业后顾之忧,为全面创新营造更好的法治环境。 

  健全激励创新、提倡质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遵循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推动科学立法,创新既需要自由的空间,又需要秩序的规范。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办法,为创意发明投出基于法治权威的信任票,健全行业质量标准定立和惩戒措施,维护消费者权益。加强保护新质生产力并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公正司法,既保护头部企业,又保护“专精特新”企业,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司法效力。加大对创新法律、质量法规的普及和宣介,促进全民守法,向外商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七、底线思维: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 

  经济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础。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出,国家安全是一个结构化的概念,经济安全构成其中的基础。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8]。当前所存在的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交织局面,根本上说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必须也只能靠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来解决。新质生产力能有效释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有助于缓解就业问题,随着产业能级提升到更高水平,价值链稳步攀升,还有助于提振内需、扩大外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此外,还需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安全机制,落实不同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完善重点行业安全监管体制,推动行业监管、区域监管与地方监管有效衔接,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安全防范和保障机制建设。 

  (作者简介:刘启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栾永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人民日报》2024年10月30日。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年7月22日。 

  [3]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求是》2022年第13期。 

  [4]习近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求是》2023年第19期。 

  [5]《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人民日报》2023年3月6日。 

  [6]《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53页。 

  [7]《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人民日报》2024年9月11日。 

  [8]《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强调 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人民日报》2024年3月21日。 

  来源:中国理论网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