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李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

发布时间:2025-01-06
字体: 打印
分享:

  2024年9月9日至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其中,将思政引领力置于“六力”之首,这是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新贡献,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贡献。 

  一、思政引领力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中国特色 

  教育的中国特色这一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的子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这一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论题的深化,也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主题的深化。这是理解教育强国的中国特色维度。 

  第一,习近平关于教育的中国特色为理解教育强国的中国特色奠定了思想基础。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强调:“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024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从有中国特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明确了中国教育、建成教育强国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二,思政引领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成为国家战略举措。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引领力同高校意识形态吸引力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扎实推进的进程中,意识形态工作同高等教育的融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也适用于思政引领力。 

  二、思政引领力是思政要素同向同行的合力 

  通常,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工作的简称。作为一种育人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教育系统,同知识教育、文化教育、劳动教育等并行。作为党的工作的一部分,思想政治工作同组织工作、统战工作等相并行。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交替使用。思政引领力是指思政对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实践的引领。思政引领力主要包括思想引领力、价值引领力、目标引领力等。 

  第一,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力。所谓的思想引领是指科学思想的引领,具体是指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引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明了往何处去,是发展方向引领。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不仅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而且坚持人民是历史发展剧作者,明确了社会发展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实践引领。马克思主义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达到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自觉的目标。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力。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并存产生了多种生产关系。“一球两制”的客观事实也使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双重影响叠加在一起。由此,导致了价值矛盾、价值分化、价值冲突不断。形成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气,形成社会共识。 

  第三,立德树人的目标引领力。教育的价值是什么,在中小学阶段,以高考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影响深远。在大学,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是主要职能。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现在,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更严重的是大家都知道这种状况是不对的,但又在沿着这条路走,越陷越深,越深越陷!素质教育提出二十多年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的看各地区成效不够平衡。说到底,是立德树人的要求没有完全落实到体制机制上,教育的指挥棒在中小学实际上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在高校主要是科研论文,关于德育、素质教育的应有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引领,致力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并实现私德、公德和大德的一体贯通,形成教育发展共识。此外,还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引领等。 

  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和目标引领等只有共同发挥作用,方向一致、力量一致,形成同向同行效应,才能凝聚成合力。 

  三、进一步增强思政引领力的实践路径 

  发挥思政引领力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从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生命线,到思想政治工作是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都体现了对思政引领力的重视。教育强国中的思政引领力已经建构起目标引领、学科引领、课程引领、评价引领等途径,如何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一,学科引领。学科引领的重点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建材建设引领教材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此,2004年,中央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旨在加强重点教材建设和理论创新。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要大力加强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建设。教材建设要加强政治把关。政治上把握不对、不到位的教材,要一票否决。简单贴政治标签,不顾教材体系完整、逻辑完备,断章取义塞入政治内容,搞得不伦不类的教材,也要不得。”教材体系建设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相辅相成,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教材建设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保证教育的中国特色、人民立场和社会主义性质。同时,教材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之中,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道理。新时代教材建设关键在于,坚持“两个结合”原则,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教材体系,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学生观念体系转化。只有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才能塑造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旨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高素质理论宣传与教育的人才。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领航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尚须进一步探讨。无论是马工程教材建设,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共同的目标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 

  第二,课程引领。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他各类课程要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各守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目前,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同构的格局是思政引领力在课程建设中的体现。 

  第三,评价引领。“破五唯”的过程中,确立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评价体系。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教育评价改革。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作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教育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不能局限于教育系统,还需要在社会大系统中统筹推进。针对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不同主体,分层分类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观念基础和明确的目标导向。上述3个路径的基础是立德树人的目标引领。 

  总之,思政引领力一方面体现了教育强国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通过增强思政引领力反过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的优越性。这两者共同统一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上。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4年12月3日 

  网络编辑: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