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张亚轩:以创新文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27
字体: 打印
分享:

  2024年6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强调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要“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历史证明,时代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的再造,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指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过程、技术过程,更是一个文化重塑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文化环境提供了基本遵循。就其本质而言,创新文化是包含创新的价值理念、创新的制度安排、创新的实践准则在内的一整套文化生态系统,全方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培育创新文化的价值理念,应当以文化自信为基石。《易经》中“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强调创新精神、鼓励求新求变是中华文明的遗传密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价值指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主动式的变革创新,《周易》载“天地革而四时成”,认为人也应当顺应自然界的法则,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项需要大胆探索、锐意变革的事业,要杜绝“宁可不作为,也不要出事”的思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能在未知领域的探索中开辟新赛道,谁就能赢得发展的优势地位与主动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辩证式的守正创新。《史记》中有“循法守正”一词,“守正”就是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坚守真理与正道。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为了创技术、经济、业态之“新”而盲目冒进、贪多求快,更要守住人才为本、改革为要、质量为先之“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开放式的融合创新,韩愈《进学解》中说“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中华文明是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国际性课题,从局部的产业升级走向社会生产力整体质的飞跃需要充分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成果,这离不开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与融合交流。 

  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一体两面,是影响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实现飞跃发展的关键变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端要素往往具有“专用性”,而专用性意味着对制度质量带来的交易成本更加敏感。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扣制约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突出问题,围绕创新要干什么、谁来组织创新、如何支持激励保护创新,加快建设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当前,我国的创新态势相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仍然存在差距,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科技资源投入分配不均、科技创新统筹协调能力不强、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不足等体制机制性障碍。建设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一要从投资端入手,完善科研资金支持体系,重视对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项目的补贴,细化财政支持政策;二要在研发端发力,建立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促进高端要素与各个创新链条的衔接、融合,做好资源投入、人才集聚、技术评估等一体化保障,推进创新深度协同,降低协调成本;三要在市场端支持,完善产权保护、社会信用、市场准入等制度;四要重视顶层设计,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基础研究布局。 

  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突破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领航仪” 

  形成支持创新的价值理念与制度安排,目的在于点燃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引擎。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深入演进,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已成为全世界主要国家塑造国际竞争优势的“利器”。当前,我国科技企业创新的实践模式普遍呈现出集成创新、模仿创新的特点,在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方面仍存在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将颠覆性创新提升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高度,强调“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展望未来,重点聚焦原创性、颠覆性创新能力的突破是以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实践准则。 

  从源头上看,颠覆性技术需要基础性研究,特别是原创基础性研究的源头支撑,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背景下,科技领域的竞争出现向基础前沿领域前移的趋势,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完善创新支持、强化原创激励,是带动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从发展路径上来看,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早期往往存在难以识别、风险较大、不确定性强的特点,需要立足长远,通过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措施为其提供萌芽和生长的沃土,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切忌急功近利、唯结果论;从成果来看,颠覆性技术的成果往往能在短时间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因此不仅要重视“从零到一”的原始创新,更要重视“从一到一百”的创新成果转化,打通科技创新活动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文化的培育已经成为推进创新事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以文化为魂魄,以创新为羽翼,紧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脉搏,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使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能够有效凝聚和发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推进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注入强大动能。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