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于晓东 陈洁:以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助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17
字体: 打印
分享:

  2024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关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他强调,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1]为了实现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深入研究支撑这一发展道路的理论体系以及未来可能的重大改革,是中国学者必须研究和攻克的重要课题。 

  一、深刻理解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 

  (一)理解中国特色金融的特色所在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金融发展也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西方金融发展理论在指导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表现在: 

  1.无法有效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西方金融理论往往基于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假设,这些假设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往往存在偏差,在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时存在较大局限性。例如,西方金融理论强调微观主体的自主性,认为只要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就能达到高效资源配置,但这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在中国,政府在资源配置、社会保障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内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特点,这些目标与西方金融理论中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理念存在根本区别。 

  因此,尽管西方金融发展理论在金融市场运作、风险管理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两者在理论基础、应用场景和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西方金融发展理论无法直接且有效地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构建,在实践中需要结合中国国情进行金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2.无法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代我国治国理政实践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具有周期长、回报慢、风险大等特点。西方金融发展理论更侧重于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金融机构的盈利性,在风险管控方面更加注重短期收益和稳定性,难以直接支持中国创新驱动战略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例如,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 

  按照西方金融理论,金融机构以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为基本规则,因此更多将资金配置到直接利润更高的项目上,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存在制约。西方金融发展理论更注重市场的自我调节和银行的自主决策,对于政策层面的支持考虑较少。而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则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因此,西方金融理论无法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 

  3.无法有效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单纯照搬西方金融理论,不能有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西方金融发展理论主要关注金融市场自由化、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机构的盈利性,其理论框架并没有针对社会公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其次,西方金融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将其直接应用于中国,必然会水土不服,更难以有效解决共同富裕等核心问题。第三,西方金融发展理论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局限,过于强调市场竞争和自由化,忽视了政府在金融监管和市场调控中的作用。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制定合理的再分配政策保障社会公平。因此,单纯照搬西方金融理论,非但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制度下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反而可能偏离以共同富裕为基石的社会主义发展轨道。因此,在推进金融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不能简单套用外国经验或理论。 

  (二)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发展中国特色金融可以更好地适应中国国情,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发展中国特色金融有助于建立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国特色金融监管体系需要与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中国特色金融监管体系应具备强大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通过监测金融市场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在面临突发风险时,能够迅速响应并妥善应对。中国特色金融监管体系应致力于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通过加强投资者保护,营造健康公平的金融市场环境。 

  2.中国特色金融注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中国特色金融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中国特色金融注重支持科技创新,通过提供全周期、多元化的融资支持,助力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小微企业和普惠金融是中国特色金融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绿色金融是中国特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支持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推动中国经济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 

  3.发展中国特色金融有助于推动金融创新和科技应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中国特色金融注重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和应用。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金融机构能够更高效地处理数据、分析风险,并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通过科技手段,金融机构可以实时监控市场动态、预测风险趋势,并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在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同时,金融科技应用还能够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4.发展中国特色金融可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实现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我国近年来实施了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国家战略,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中国特色金融可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首先,中国特色金融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服务国家战略。其次,中国特色金融强调风险防控和稳健经营,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可以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第三,中国特色金融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通过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引导资金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 

  二、中国特色金融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阻碍 

  (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足。一是融资结构不合理。资金往往流向有抵押或担保的大企业,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支持不足。这种不均衡的融资结构限制了实体经济的整体活力和竞争力。二是金融创新不足。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不足,难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融资需求,限制了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在农村地区,农民需要短期、小额、无抵押的贷款产品,但现有的金融产品单一,无法满足这些需求。三是融资成本高昂。相对较高的融资成本,增加了实体经济的运营成本,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一是中国金融市场结构还不够合理,过于依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重较低。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了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二是部分金融资源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未能有效投入实体经济。这表现为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拆借、套利等行为增多,而流向实体企业的资金相对减少。三是部分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过于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长期风险和收益的平衡。这种短视做法往往导致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均和过度集中,金融资源往往过度集中于大城市、大企业和某些特定行业。部分行业和地区的金融资源利用效率也相对较低。 

  (三)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健康。金融市场是扶持和培育中小企业和优质科技型企业的重要平台,也是投资者获取合理投资收益的重要渠道。我国的金融市场运行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融资功能的有效发挥。一是投机氛围浓厚。一些投资者追求短期的高收益,而非长期投资。这种投机心态导致市场波动较大,缺乏稳定性。二是投资者教育体系不成熟。一些投资者缺乏理性投资意识和专业知识,难以应对市场波动和风险,投资效果不尽如人意。三是金融市场机制不够完善。部分金融市场机制没有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运营中过于关注少数资本持有者和市场垄断者在短期内实现财富最大化,忽略了风险甄别和风险分散的本质属性。 

  三、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方向 

  (一)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进一步放宽金融市场准入限制,推动金融市场的竞争和开放。竞争可以促使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深化金融企业改革,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要完善机构定位,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中小金融机构应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三是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要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格执法,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二)优化融资结构,增强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一是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和新兴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不能满足银行的贷款审批标准。这些标准主要关注企业的信用状况、财务特征及贷款的安全性,却忽视了中小企业的社会属性及其在创造就业、促进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价值。银行应重新评估中小企业信贷审批标准,将中小企业的社会贡献纳入评审体系。此外,银行应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高风险识别、控制能力,从中小企业借款申请人中筛选发展并重点扶持有前途、管理水平高的中小企业。二是加快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通过发展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多元化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方式。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可逐步放宽对商业银行直接投资功能的限制,允许部分商业银行同时开展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服务。这一制度创新旨在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同时从长期风险分摊和长期经营收益最大化的角度,为银行提供新的盈利点。实施中可优先选择管理规范、资本实力强的大型银行进行试点,通过投贷联动的方式投资高科技企业和初创企业。对于众多中小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在科技创新活跃、高科技企业密集的重点地区,选择部分机构进行投贷联动试点。 

  (三)结合实际,准确界定金融市场的核心功能和发展方向。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和准确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基础上,精准界定我国金融市场的核心功能和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既要考虑高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也要考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当前,关于我国股票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定位众说纷纭。一方面,资本市场应该是我国高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的重要平台,为解决我国高科技企业发展融资问题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上市资格的审核上,除了看企业的财务指标和资本状况,也应重点考量企业是否具备原始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以及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必须摒弃资本主义股票市场单纯为资本所有者服务的本质,还应将股票市场定位为普通家庭投资获取合理财富回报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的股票市场制度建设,不应照搬欧美国家的资本市场,应更加注重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四)加强金融创新,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要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一是优化信贷结构与产品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产业基础再造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扶持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关的信贷金融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利许可收益权证券化等,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发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支持。二是深化金融科技融合与创新。推进传统金融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构建“互联网+金融+实体经济”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加强金融科技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强金融风险监管,构建金融业务实时动态风险评估机制和风险预警模型。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发挥政策性金融在支持共同富裕中的作用”(22JD710026)和广东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政策性金融助力广东率先实现共同富裕研究”(GD23CXY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于晓东,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讲师,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洁,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1]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华社2024年1月16日。 

  来源:中国理论网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