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王珊珊:“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专题教学论

发布时间:2024-06-12
字体: 打印
分享: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标,新中国的历史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讲授好这一内容,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时代伟大变革里程碑意义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从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把握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从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入手,从苏联解体历史悲剧这一严重政治后果,引导学生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的认识,进而加深对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重要性的理解。
  苏共党内的历史虚无主义可以追溯到赫鲁晓夫时期。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做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秘密报告中,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以苏共二十大为契机,苏联社会特别是思想文化理论界出现了要求打破思想禁锢和进行改革的“解冻”思潮,这对消除斯大林晚年错误有一定的作用。遗憾的是,这种“解冻”思潮逐渐失去控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揭露和批判缺乏历史、全面和公正的分析与评价,而把错误的根源归咎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并对其大加丑化。这一剧烈的转变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茫然和混乱,使得一些人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从此开始动摇,产生信仰信心信任危机。
  苏共二十大之后,苏联社会始终潜伏着一股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思潮,致使历史虚无主义泛滥,造成了党内思想的严重混乱。斯大林被描绘成残酷暴虐的“专制君主”,斯大林主义也被看作是专制集权的代名词。1988年夏天,《新世界》杂志载文甚至宣称,斯大林的压迫早就有方法论的先声,始作俑者正是列宁,十月革命使苏联脱离了资本主义的“常态文明”,使俄国的发展走向了错误路径。对于大量的攻击苏共、苏联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戈尔巴乔夫采取了默许、纵容和支持态度。反共势力乘机假借各种历史问题,号召清算苏共的“历史罪行”,把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年代称之为“黑暗年代”。苏共对此不能进行有力的反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形象暗淡了,苏联走向全面的政治文化和信仰危机。据来自各方面的民间抽样调查,1988年之前民众对苏共的信任率达70%左右,1990年则下降到20%,1991年初进一步降为百分之十几。
  苏联解体的教训非常深刻。在我国一度也曾出现以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或以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无论以“前”否定“后”,还是以“后”否定“前”,均属于历史虚无主义。它们都只专注于两个历史时期的差异性,抹杀二者的关联性,是对党的历史的歪曲和虚无化。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是颠覆一国政权的“灵丹妙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苏联解体的悲剧告诉我们,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对待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二、从新中国70多年历史的本质和主题中,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整体性
  改革开放前后历史时期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新中国70多年来的历史,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明确了正确认识这两个历史时期关系重要性的基础上,在具体教学设计中,接下来可以从新中国70多年历史的本质和主题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波澜壮阔,又曲折复杂,但主线是一条,即这70多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筚路蓝缕、艰辛探索,在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从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的一切社会实践,都是在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进到了新时代。邓小平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这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主线来讲,是一个整体,一脉相承。区别在于,改革开放前的探索出现了失误,没能成功找到一条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但就“致力于探索”这点来讲,两段历史一脉相承,而且前段探索为后段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可见,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在本质上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2.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主题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大里程碑。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百余年党史“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首先要通过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此基础上,再经过艰苦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毛泽东形象地比喻说:“完成全国革命任务,就是铲地基,花了三十年,但是起房子,这个任务要几十年工夫。”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里程碑。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又不富,也不强,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为了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以前所未有的主人翁姿态和高涨的创造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落后挨打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如何将民族复兴的目标变为现实?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可见,无论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还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路径来看,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明确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接续性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既是一个统一整体,同时又是前后相继的,习近平指出:“如果没有一九七八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同时,如果没有一九四九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这部分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分析,使学生明确两个历史时期是前后相继,一以贯之的,具有接续性。
  1.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积累了条件
  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没有改革开放前的“30而立”,就不会有改革开放后的“40不惑”。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历史证明,新中国第一个30年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虽然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存在着曲折和失误,但是无论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相比,中国都毫不逊色,而且避免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早期面临的各种陷阱。1952—1978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既远远快于旧中国,也领先于当时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按不变价格计算,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而旧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1929—1936年,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5%。按照经济史学家安·麦迪森的数据估算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世界为4.6%、亚洲为5.8%、非洲为4.3%、拉美为5.3%、西欧为4.4%。由于这一时期实行计划经济,大量经济活动并没有进入市场,因而GDP这个指标实际上还低估了经济建设的成就。例如,大量农村基础设施,是在国家投资很少的情况下由农民无偿劳动建设的,用实物分配的住房、医疗、教育等产品,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将其纳入GDP统计,数值还会大得多。
  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防体系和基础设施,中国从一个典型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52年到1980年,中国的工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从21%上升到48%,工业结构从以纺织、食品加工等小规模轻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在这28年实践里,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了26倍多,达到4100亿元。这30年,中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提升。1953年全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为202亿元,1978年上升为1113亿元,是1953年的5.5倍。一个由铁路、公路、内河组成的交通网已经形成。大型水库1958年以前全国只建设了23座,“大跃进”时期的3年中有270余座同时动工。直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大型水库中的2/3是在这3年开工建设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也为中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往来创建了前提。在毛泽东生前,中国不仅已经能够自行设计和批量生产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等,而且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新中国把医疗、教育作为重大政治问题来解决,优质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避免了精英教育和资本密集型的医疗模式。通过发挥集体协作的优势,开发了以合作医疗、赤脚医生和民办教育为主的低成本而有效的技术路线,普及了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68岁,小学净入学率从25%跃升到90%以上,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高出30个百分点。此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基本解决了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也是一个奇迹。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2.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创大好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遭遇了不少挫折。“文革”结束时,人民群众生活依然贫困。这种状况距离社会主义的理想相去甚远。与此同时,我国周边的东亚“四小龙”已经开始实现经济起飞,世界经济、科技快速发展,我国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邓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基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认真反思,我们党及时把工作重心调整到经济建设上来,毅然决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改革开放后继承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正确判断,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新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人民的思想从长期的“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继承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第一阶段是不发达阶段”的重要判断,提出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继承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继承了改革开放前实现现代化的正确主张,继承毛泽东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邓小平提出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习近平提出分两步走,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承改革开放前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继承改革开放前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统一战线中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等等。当然,对于改革开放前的一些错误做法,尤其对党和国家事业造成巨大损害的主张,进行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后,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放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打破“一大二公”的体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变改革开放前的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决定打开国门搞建设,实行对外开放等等。通过一系列重大政策调整,我国走上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摆脱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社会生机活力得到空前释放,使社会主义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改革开放实现了我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探求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方向性
  习近平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是由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本部分通过分析阐释“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虽然有着诸多不同,但都朝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1.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封闭僵化的特征,而封闭僵化是有原因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之所以没有全面开放,是由当时国内外客观条件决定的:一方面,帝国主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敌视、封锁、打压、排斥,客观上使社会主义建设不具备开放的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我国产业基础差,不加选择地开放,难免会像新中国成立前那样“挨打”。旧中国是全球体系中典型的“边缘国家”。在这种国际体系下,无论是清朝洋务派,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均希望通过外部力量的帮助实现工业化,被迫或主动地让大量外部投资进入中国。其结果是,虽然中国建立了一些现代工业,但是资金、技术、市场主要控制在外国资本家手中,中国民族工业并未发展起来,反而受到官僚资本和买办资本的双重压制。西方廉洁工业品大规模输入,也使得中国手工业大量破产。1954年6月,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之所以会僵化,是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机械地照搬苏联模式,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因而脱离中国国情,使社会主义建设陷入死板僵硬的路径。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说“封闭不是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老路的深刻反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放弃的是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的封闭僵化。如果以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实际上就是重复中国社会封闭僵化的老路,这决不是中国人民期许的好路。
  2.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
  从表面上看,用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的态度,似乎是在肯定现实的进步,但以割裂或对立历史发展内在联系的方式来肯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则是不妥当的。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改革开放的风险就在于如何处理从老路向新路转变中坚守什么和拒绝什么的关系。改革开放后,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根本问题的思考,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以一系列新观点新结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完全改变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模式,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新路,是党领导人民坚持实事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立足中国国情,在不断摸索中获得的成功,同时也得益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和其他国家先进经验的吸取和借鉴。吸取和借鉴不是照搬和模仿,放弃自己的坚守,盲目地学习外国实践,历史证明行不通。邓小平同志曾深刻的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照搬苏联模式失败了,照搬西方模式更不可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路的探索中,党中央始终强调经济上绝不走西方那种私有化道路,政治上决不搞三权分立、多党轮流执政那套西方制度,表达的就是新路探索中拒绝什么的立场和意志。习近平指出:“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在中国搞这些西方制度,就意味着改旗易帜,对党和人民来说就是一条邪路。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如果以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容易造成坚守什么和拒绝什么的认识模糊,放松对邪路的警觉,就有可能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因而,要坚持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
  (作者简介:王珊珊,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