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赵振华:坚定对中国经济的自信

发布时间:2024-04-07
字体: 打印
分享: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坚定对中国经济的自信既要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展现给世人,更要理直气壮地回应并击破各种唱衰唱空中国经济的论调,从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上理解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理解我国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让种种唱衰“中国的版本”不攻自破。中国经济必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更大成就,如期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一、坚定对中国经济的自信来自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全面认识

  要全面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二是比较平稳,扣除3年疫情的非正常状态,2013年到2019年,7年间波幅为1.8个百分点,年度之间的最大波幅为2018年至2019年的0.7个百分点。三是走出了三年疫情的低谷,开始进入周期的复苏和上行区间,人流、物流加快复苏,旅游行业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的行业稳中有进。四是更可持续,我国经济增长是在单位GDP能耗和污染排放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下取得的,是在经济结构持续改善的条件下取得的,是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房地产业深度调整等背景下取得的。五是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平衡等指标持续好转;从通货膨胀率来看,与居民生活相关的CPI同比上涨0.2%,处于低通货膨胀区间;从国际收支来看,我国经常账户顺差保持在3000亿美元左右,处于合理均衡区间。综合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要历史地看待经济增长。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不是直线式上升,而是呈现明显的波浪式增长特点,既有波峰也有波谷,波峰和波谷沿时间轴交替出现。从最近一轮经济周期来看,经济增速从之前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平稳增长,是经济运行的历史趋势。党中央顺应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作出客观判断,提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历史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同世界主要经济体一样呈现明显的周期性。产业革命之后,自1825年世界上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主要国家经济运行呈现典型的周期性特征。经济周期是客观规律,我国也不例外。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经济运行轨迹来看,也呈现周期性波动特点。党的十八大之后,波幅明显缩小,呈现出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作为超大体量经济体,持续平稳,没有大起大落是高质量发展的表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连续四十多年持续快速增长,社会长期稳定,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提高,这是新中国建立之前任何盛世都无法比拟的。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而今14亿多人口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可以说,我国处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时期,人民生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放在全球经济版图看。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形势,既要纵向比较,也要横向比较,把我国经济运行放在世界经济运行的版图上来审视,中国经济未来的活力与魅力一目了然。从国际比较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经济形势总体上比较好的国家之一。我国年度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2022年达18%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从经济增长率来看,202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为5.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欧盟所有国家的总和,比排在全世界第3位到第7位的日本、德国、印度、英国、法国的总和还要多500亿美元,也相当于排在第82位至187位105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从通货膨胀率来看,我国目前处于低通胀区间,2022年CPI高于10%的国家或地区超过44个,5%以上的有56个国家。2023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41.76万亿元,再创新高,其中汽车出口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从全世界来看,我国经济总体平稳增长,依然是世界经济重要增长极。

二、坚定对中国经济的自信来自对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客观分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当前的困难和挑战: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依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

  当前的困难和挑战是中国经济走过40余年的高速发展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两个经济体后所面临的难题,既要看到海上的狂风巨浪,也要看到彼岸的光明灯塔。

  我们需要冷静地理性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困难和挑战,有的是老问题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有的是新问题,是我国经济特定发展阶段所必然产生的:一是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是必然趋势,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经济失速论”,伴随着经济总量日益增大,增长速度自然要降低,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党的十八大之后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党中央及时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二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镇化经历了40多年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缓慢提高到1995年的29.04%。1995年之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20年达到63.89%。2021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到64.72%,2022年提高到65.22%。城镇化越接近完成,速度自然会越慢。三是我国人口出生率自1987年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23.33‰最高点之后,就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从国际来看,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但是,人口质的提高的红利可以代替人口数量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四是我国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频频发起贸易战、技术战、人才战等。近年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制造业回流政策,跨国公司回流资金增加本地投资,同时,出于生产成本考虑,跨国公司加快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国际资本向我国转移的速度有所下降,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吸引境外投资难度加大。五是资源、能源和环境等约束对当前和未来经济增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依靠拼资源、能源和牺牲环境推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已经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不能改变也不会改变。总之,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是客观存在,我们需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深化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找准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定位、战略举措和战略重点。

  改革中的问题要用深化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用高质量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我们党是在不断克服困难、迎接各种风浪的考验中走向成熟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本领,从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出发,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能立即解决的要立即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要分阶段分步骤,列出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及时予以有效应对和化解,立足早、小、快,不能让局部性问题衍变为全局性问题,让非系统性风险衍变为系统性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指出,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要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只要按照党中央要求,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我国经济的航船定能行稳致远。

三、坚定对中国经济的自信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确保了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确保了14亿多人口大国的长期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充分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就政府而言,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既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统一领导,统筹各种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积极性;又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各个地方政府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这是我国特有的制度优势,也是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密码。就市场和政府而言,既通过不断地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同时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打赢脱贫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就是鲜活的生动的诠释。

  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极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持续释放经济活力。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不断破除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释放市场活力,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和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特别是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培育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促进生产力发展。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主体产生、发展以及退出等必要的条件或因素,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一定意义上,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因为好的营商环境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以最快的速度配置生产要素,有利于企业创新创业,有利于企业成长壮大。可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指数在全球排名连续大幅度提升,投资中国成为更多外商的首选。即使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限施压的外部环境下,我国吸引的外资依然位居全球第二,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未来我国将继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只能越来越好,吸引全球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向中国。过去四十多年我们依靠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未来我们将会更大力度地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建设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四、坚定对中国经济的自信来自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

  我国的经济潜力表现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建立起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高储蓄率提供充裕的资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60%,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接受过高等教育,劳动力素质高;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我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2.5%,未来还将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由跟跑到并跑领跑;我国有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和中等收入人口愈益增多,所形成的巨量消费市场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比拟的。

  我国经济的韧性表现在:有强大的自愈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很快走上正确的轨道,焕发出蓬勃活力,保持了四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几十年来,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成功地应对了“非典”“新冠疫情”和多次破坏极大的自然灾害,有效地抵御了一场又一场来自国外金融危机和少数国家对我国发起的无端挑衅和“围剿”,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没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国家。

  我国国民经济的回旋余地大表现在:一是我国国土面积大,既有发达的东部地区,也有经济极具纵深的西部地区,既有轻工业密集的东南沿海,也有重工业腹地的东北和西南地区,在经济周期波动中,呈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鲜明特色。二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不断地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新动能不断地“补位”并超过旧动能,平稳地填补经济周期的低谷,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

  政策工具多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波动是常态,宏观调控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需要实现多个政策工具的巧妙合理搭配。面对多变的宏观形势,可以打出组合拳,使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非经济政策等,每一种经济政策内部都有多种政策工具可供选择,目的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运行。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波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小的一个时期,始终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就是科学宏观调控的结果。

五、坚定对中国经济的自信来自经济全球化深度发展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机遇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但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会逆转,中国倡导和推动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行动已经深入人心,“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这些都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赢得良好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虽然由于少数国家搞小院高墙而受到一定影响,但经济全球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而且在不断深化发展,向深度融合发展,由过去以人、物的全球流动为主,正向以数据的全球流动、新的制度全球重构等深度发展,中国正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牢牢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标志的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经历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综合国力、科技实力、人才实力等为迎头赶上科技革命及由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越来越多的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领跑。我国目前正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蓬勃发展,不断催生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支撑力,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红旗文稿》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