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张伯江:从资源融通到“两个结合”

发布时间:2022-08-31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以来这六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的六年。《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的印发,保证了未来的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又将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得到全面发展,在党和国家建设和发展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任务时,首先明确了把握好继承性和民族性的关系问题,强调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这一论断打破了一个时期关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等思潮与方法之间简单对立的僵化思想,引领我们寻求各种资源之间融通的可能性,既是一次思想的解放,也同时给出了明确的指向。

  近几年,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院党组号召我们研究本学科的近现代学术史,梳理学术事业与中国共产党共同走过的百年历史,使我们更深刻理解了融通与结合的重要意义。语言学是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不断推陈出新的风貌。20世纪以前,我国并没有独立的语言学学科,古代的词章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都是文学和经学的附庸,但其中饱含古人对汉语言文字的观察和思考,发展出的学说渗透着学者们在汉语言文化传承方面的洞见和智慧。20世纪初,在西学东渐的风潮,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一批受过西方语言学系统训练的学者建立起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语言研究专门机构,传统学问进入了现代学术逻辑体系,语言学也自此成为中国现代学术拼图中最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一个独立门类。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也不尽均衡,有些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积累的学科,缺少用现代学术眼光提取标识性概念的意识;有些直接从西方引进的现代学科,缺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的经验,学者也就没有这方面的强烈意识。三种资源的融通,并没有成为全体学者的自觉意识。在去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结合学术史和本所优良传统的讲述和研讨,强化了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学术研究、继承老一辈学者的精神自觉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逐步引导全所同志在日常研究中培养起三种资源融通的思想共识。我们认为,有了科学的融通态度,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落地生根,才能走向“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从指导思想上阐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理论与文化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融通”与“两个结合”间的内在逻辑是一脉相承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中也把“两个结合”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首要地位,可以说,这是“十四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鲜明的标志色。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两个结合”,做好中国语言学的体系建设,尤其要在“加强学科基础理论、概念范畴、研究方法、基本体系和学科发展史研究,加强技术工具更新、支撑平台建设”这几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让新时代的中国语言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传统,广泛吸收国外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资源,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作出更大的贡献。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