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许迪 许恒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发布时间:2022-08-11
字体: 打印
分享: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2017 年1月17 日,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 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四个鲜明论断。他指出:“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并强调:“这是一条从本国国情出发确立的道路”;“这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这是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这是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这四个重要论断,为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内涵、鲜明特征、实践要求,提供了重要视角。本文即以这四个重要论断为视角,结合习近平的相关论述,作些研究和分析。

一、“这是一条从本国国情出发确立的道路”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实现自己的发展,必须首先找到正确的道路,而正确的道路一定是适合本国国情的。习近平指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明确强调:“这是一条从本国国情出发确立的道路。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习近平的这些论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国情的深层关系,并从历史命运、基本国情、文化传统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刻阐释,为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何而来提供了指引。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回答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明确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为了解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不懈奋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打下了坚实基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努力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后,我们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接续奋斗,深刻回答了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新的实际出发,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我国实际和国情,能够回答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时代课题,指引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要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现实土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1939年 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深刻总结实践经验,深刻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深刻洞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科学回答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才能取得成功,并将继续取得成功”。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和国家对于发展道路的选择,必然要受到其文化传统的影响。习近平指出:“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 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和弘扬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具有“中国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其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2021年 3月 22日,习近平在福建省武夷山市考察时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追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改革创新、谋求共同发展等一系列深层禀赋和鲜明特质提供了深厚文化滋养。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行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这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人民立场、坚决维护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价值旨归。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

  第一,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改革开放后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在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注重汲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带领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进。在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我们党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021年 7月 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是对江山与人民辩证统一关系的生动描述和高度概括,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追求和根基所在。

  第二,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改变了人民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翻身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制度保证,同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行了不懈努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出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带领人民为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懈奋斗,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贯彻到治国理政实践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抗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终视“生命重于泰山”,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在疫情这场大考中坚决维护人民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第三,始终将人民作为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评价道路选择和历史发展,既要坚持真理标准,看其是否遵循了客观规律,同时也要遵循价值标准,看其是否顺应了人民意愿。历史规律、历史道路、人民愿望三者是内在联系的。只有从人民的利益和立场出发,才能更好地揭示历史规律,才能拥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决心和勇气,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党对人民评判标准的坚持一以贯之。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的进程中,我们党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行动的最高准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最高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并提出了“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的“两个是否”的改革评价标准,作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好、行得远的重要保证。坚持“人民是阅卷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根本评判标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这是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

  改革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中国坚持通过改革破解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勇于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以改革创新开辟和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使我国发展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第一,以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持续推进理论创新。任何伟大历程的开启和正确道路的开辟,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同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并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必须以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在理论创新的引领下,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实践中持续用理论创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从而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步伐也不能停止。习近平强调:“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提供了根本指引。

  第二,努力推进各领域深刻变革,持续推进实践创新。实践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各领域创新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对于实践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勇于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深刻变革,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实践创新全面展开。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伟大的实践创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支撑。

  第三,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推进制度创新。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毋庸置疑,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社会主义制度并非一经确立就尽善尽美,如果体制机制僵化,就会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的发挥。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我们党毅然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用改革之火点燃制度创新引擎。在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其他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这一系列制度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步发展打下了深厚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不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在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

  第四,在不断改革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持续推进文化创新。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习近平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不仅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而且逐渐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强烈的文化创新意识,全方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奋力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书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在百年奋斗中,“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上下求索、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敢为天下先,走出了前人没有走出的路,任何艰难险阻都没能阻挡住党和人民前进的步伐”。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运用好开拓创新的历史经验,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提供强劲持久动力。

四、“这是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

  习近平指出:“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不谋求唱独角戏、营造后花园,而是“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深刻指出:“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开放、不搞封闭,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第一,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发展自己。习近平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舞台虽有挑战,但同时也机遇无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融入人类文明的大道,才能越走越宽广。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在乘坐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时,深感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回国后不久,他在会见外宾时指出,“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开启后,为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激发了人民的创造热情,显著提升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水平。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他强调,“过去 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在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持续实现着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

  第二,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党领导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用实际行动为人类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还“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各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在立足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不断扩大开放,努力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最终“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代化语境下的表达,它的开创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既有力反驳了“西式现代化是唯一现代化”的偏见,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三,在合作共赢中为推动全球治理、共同发展作出贡献。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努力推动这一理念转化为不断引领时代进步的中国方案:倡导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从全球治理理念变革、全球治理机制变革、全球治理主体变革等多层面,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国际社会将发展置于全球政策框架的显著位置,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和国际发展合作描绘了蓝图,为推进全球发展事业明确了方向;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明确了维护和实现全球安全的理念遵循、重要原则和目标策略,为应对国际安全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力量。这些充分表明,中国始终在坚持胸怀天下中为整个人类进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世界各国克服道路方向之忧、立场价值之困、国家治理之难提供了新的图景与启示。

五、小结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为发展中国家探索正确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深刻借鉴,为人类社会发展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上述四个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这条道路的丰富内涵、鲜明特征和实践要求,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新征程上,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植根中国国情、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改革创新、谋求共同发展,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许迪,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副教授;许恒兵,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党的文献》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