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为民:百年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溯源与思考
现代化路径的选择从来不是唯一的。中国百年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彻底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格局中的角色和地位,中国的崛起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超越了任何一次历史变革给当代世界带来的影响。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历史现象,是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和文化等领域深刻变革与发展的统一体。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意义,要从人类和中华民族的宏大视野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立足点正确认识党的百年奋斗的经济成就及其现实意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依据、历史由来与发展前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认识的科学性,充分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必然性与实践真理性,其意义将随着历史发展越来越清晰得到全新的展示。
一、历史能量积累与中国式现代化起点的同源
历史条件的形成和发展因素的积累,是一个国家开启现代化进程的内在前提。《决议》指出,“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这个积累起来的强大能量,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在政治上使人民取得主人翁地位,从根本上激发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其次就是要在经济制度上进行最广泛的变革,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性作用,从根本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从而积累基本的物质基础。
唯物史观认为,现代化过程不仅是技术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阶级的兴起过程。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方式的阶级的兴起,是现代化的必备要素之一。党的百年奋斗史以工农阶级的解放为起点,因而它始终与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这一特点使得中国式现代化从一开始就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然而,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民族振兴,还需要从具体的国情出发。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现代化进程是与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同样不能避免这一规律的约束。在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试图再按照历史的自然进程启动自身的现代化进程是不可能的。不仅是国内情况不允许,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不会让中国走上这条道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必然要打断落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不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是在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极端低下、资本主义还没有得到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的。落后的生产力和腐朽的社会制度,以及来自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使旧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先进的政党使人民组织起来,进行最坚决的无产阶级革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才能使中国被打断的现代化自然进程重新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里。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是落后国家中规模最为宏大、背景极其复杂、影响至为深远的艰苦探索。从唯物史观来看,中国国内不仅存在着尖锐的阶级矛盾,而且还存在着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矛盾。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力图实现的变革,简言之就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以及通过消灭任何阶级差别来建立新的社会组织。”中国社会主义所力图实现的变革,不仅要以无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胜利为条件,而且要以反对帝国主义为前提,这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得以进行的历史前提。历史发展动力从根本上来自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而要广泛发动群众,就需要破除和变革旧的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使先进生产关系服务于全体人民的需要。
从上述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的起点是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同时起步的。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所积累的强大能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国革命的成功,实现了重要生产资料的全国性集中和共同占有。特别是金融部门的国家占有和土地制度的集中化使用,使中国经济增长形成的大量生产剩余被国家和广大劳动者所占有,保证了社会积累真正被用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和长远需要。其二,中国探索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立足自身的工业化积累道路。中国的工业化积累摆脱和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非正当性路径,通过公有制下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初步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工业化部门发展的、初步的物质基础。其三,中国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较完备的现代性工业部门,形成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使经济现代化能够在不依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条件下进行,避免了来自外部的因素对现代化进程的干扰。其四,培养和塑造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庞大劳动人口,全面实现人的现代化,使中国快速增强了经济的内生发展动力。中国教育体系等制度为劳动人口的素质提升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劳动者从传统生产部门向现代性生产部门的转移。20世纪80年代鱿岛敬治在《中国的新政》中就提出:“所谓中国的现代化,可以说就是在本世纪末,使这个国家站在世界的前列。衡量的标尺归根结蒂是生产力。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大概也必须走上发展中的经济社会向工业化起步的路标。这首先是一方面教育、组织训练一般群众,一方面充实资本和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扩大工业部门,发展服务部门,把农业人口转移到其它领域去。”无论是熟练劳动者的训练和现代生产部门的建立,还是就业人口的转移,其核心内容都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这种长历史周期中的内在能量积累,无一不是依托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公有制主体优势和国家治理层面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中华民族复兴不可逆转趋势的趋同
现代化进程是和国家民族的发展史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就是使中华文明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再次崛起,重新成为民族复兴的心理支撑,这种民族自信突出展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不可逆转性。这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认识。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崛起的历史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所实现的经济快速发展,是通过和平发展达到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中心论”语境下的所谓现代化标准模式,颠覆了延续二百多年来的固有认知,即“在现代欧洲发展起来的现代性文化方案和那里出现的基本制度格局,最终将为所有正在现代化的社会及现代社会照单全收。”回顾历史可以看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往往伴随着战争、掠夺和扩张,使大量外围国家沦落为其殖民地,单纯地成为其原材料供应地、商品倾销地和经济体系的依附者。与西方现代化模式下的发展路径不同,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和和平崛起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发展实现的。正是由于中国现代化是在和平的道路上取得的,因此它不会因轻易外来的压力而停滞,更不会为偶然性或意外性因素而打断。从长远看,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不仅会推动不发达国家逐步融入平等合作的新型全球化,而且还将带动世界经济更加健康快速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长期稳定下的持续快速发展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了社会的长期稳定。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打破了所谓的“亨廷顿悖论”,使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谬误彰显天下。在亨廷顿看来,“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产生秩序混乱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现代性,而在于为实现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7]31一部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常常伴随着内部争斗史和激烈的阶级斗争史,内部政局的极度不稳定是其发展进程的常态,带动不断的社会动荡。同时,后发国家的崛起不仅意味着打破原有的国际经济均衡,还因利益争端导致国家间的尖锐冲突甚至战争。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常常利用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的断裂,挑起其内部争斗,以期渔翁得利之效。相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在保持社会大局长期稳定、推进国际经济合作的前提下取得的。中国经济的崛起避免了内部经济大起大落,也没有走西方对外扩张的老路,堪称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主动开放的现代化过程
中华民族复兴的不可逆转性与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生产体系紧密相关,也与中国发展理念国际影响的提升有密切关系。民族复兴在某种意义上是民族形象的重塑,这要通过一个民族在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体现出。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社会主义大国,中华民族的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其对世界的贡献上。不同于资本主义体系外围国家的开放过程,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主动性的开放,是在坚持自身核心利益基础上的开放。更重要的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国没有步东欧和拉美国家后尘,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贯彻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思想和中华民族的对外平等合作理念。经过百年奋斗,中国不仅快速改变了面貌,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史无前例地使全体人民摆脱了绝对贫困,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且对世界的贡献日益显现。
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崛起是推动世界各国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当前中国不仅因快速发展之需,让众多的国外企业涌进中国,使大量的国外产品抢占中国市场,而且在“世界工厂”基础上不断强化“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向全世界提供了高性价比的产品,为稳定和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创造了条件,保持了世界经济在低通胀环境下运行,呈现出中国的全新定位和独特角色。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为中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让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提供了坚实基础。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目前高收入经济体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6%,而中国几乎占据了世界人口的19%,中国大量人口迈进中高收入阶层,将彻底颠覆传统的世界贫富分布格局。这一变化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吸引力,将被中国自主对外开放的战略放大,完整和全面地展示出其对世界的积极影响。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重塑中国国际地位的历史过程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历史经验,就是在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基础上坚持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尽管中国积极推动对外开放,但始终以自力更生作为发展的立足点和推动经济现代化的重点,这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生性模式。历史实践证明,只有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并适应自身发展规律的内生性现代化模式才是最有活力、最可持久的。由于这一内生现代化模式,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已经重塑了经济全球化,使“全球化”得以重新定义。由于摆脱了“西方中心论”的窠臼,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历史上第一次失去了主动权和话语霸权,“二十年甚至十五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反而是我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最大旗手。”当前,中国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阶段,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和完善,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空间将更大,在培育国家竞争新优势上将取得更加主动的地位。
三、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奇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实践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充分检验的历史展示。《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国就不可能在几十年时间内走完西方两百多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就不可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完全得到彰显。
马克思主义以新世界观为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基本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不仅无情批判了资本主义及其意识形态,而且还远远超越了西方近代思想,为人类社会前进方向指明了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所谓“普适性”的现代化模式是以资本对劳动的支配权和金融资本的国际霸权为特征的,不仅在其国内还在国际上带来了巨大的贫富鸿沟。历史的发展一再证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最终会以经济危机的频频发生不断地给社会财富造成巨大的破坏。2008年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以来,特别是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爆发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管理和生态应对等方面陷入空前困境。现在就连法国总统马克龙也不得不承认,经济开放、全球贸易和资本主义伴生的是社会不平等,价值创造和利润之间的脱节,虚构事务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国家的气候问题外包现象等,已经引发了社会不平等危机、民主危机、民主制度的可持续性危机、气候危机。同开放市场经济连在一起的现代资本主义模式已经无法在这种环境下运转了。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实践性。回顾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就可以发现,在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之前,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尽管对所有可能的现代化路径进行了勇敢探索和各种尝试,但都最终失败了。在世界进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最终对决的历史大变局下,中国几乎所有的社会变革方案和现代化进路都被西方列强所打断。只有在完全融入西方所谓现代性体系的情况下,在成为其外围或附庸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才有可能。这也就意味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占有中国现代化的大部分成果,而中国仅仅只能局部地享有现代化的部分成果。马克思主义为中国解决自身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出发,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指出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本质差别这一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分水岭。马尔库塞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最初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唯物主义的宣言而出现。在这一点上,这个唯物主义的原则,是揭露使人受物质生产盲目结构奴役的社会批判工具。”就现代化的模式而言,中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起步者。就现代化的性质而言,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中国之所以能够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关键在于坚持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原则。在这样的社会中,劳动者才第一次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从而化为现代化进程的动力源泉。
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方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共同占有制思想、共同富裕思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为基本遵循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能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最根本的落脚点。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物质生产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具体承担者和实践者,只有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才有可靠的保证。我国坚持了这一基本立场,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立足点,提出了从“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彰显了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中国的现代化方案立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新飞跃。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中国经济取得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打破西方新老自由主义关于经济增长的神话。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国立足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征程,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经济活力。实践证明,以社会主义革命为前提、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中国现代化模式,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了中国走向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步伐,快速拉近了中西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从综合国力的比较看,1952年社会主义改造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仅仅还处于 304 亿美元的低水平,而美国则高达3677 亿美元,中国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202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DP)总量尽管在新经济推动下已攀升21.4 万亿美元,但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第一次突破 10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按汇率计算达到14.8万亿美元。经过六十多年的快速追赶,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已经相当于美国的74%,打破了后发国家综合国力止步于美国GDP70%界限的魔咒。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综合国力实际上已经超越美国。特别是在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美国西欧等主要经济体经济严重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逆风而行,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在可见的未来将很快成长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使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化为现实。
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使世界历史进程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解决了如何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快速经济增长的难题,对“社会主义为什么行”进行了科学的回应,使两种社会制度竞争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脱颖而出。亚投行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使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影响不断显现,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在两种意识形态斗争中占据历史主动权。这种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是当代世界历史发展中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必将影响深远。从世界历史进程来看,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事件迄今共有三次。一是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它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设想化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循环。二是1949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它使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脱离出来并挣脱了资本主义势力范围的束缚,大大推动了各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运动,压缩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标志性事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世界上涉及人口规模最多的经济转型,但这种转向绝不是转向资本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宏伟实践。它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生命力和活力,也标志着西方经济金融霸权和话语霸权衰落的开始。如果说中国革命的成功与国际帮助有关的话,则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取得的成就,则是完全独立自主的探索取得的成果,是中国对于自身国情进行科学分析和科学应对的结果。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成功,将再次促使西方资本主义势力范围从全球其他地区的退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帮助各国人民自主选择替代资本主义的方案。
四、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演进趋势的契合
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推动了人类进步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拓展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高度并丰富了其内涵。《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对于文明概念的垄断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以后才发生的历史事件。唯物史观从来都是将劳动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源泉,将与劳动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现象作为文明的核心要素。回顾历史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作为勤劳的民族曾经为世界历史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6 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 300 项发明和发现中,我国占 173 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我国发展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尽管中国在近代社会中落伍了,但这种落后并不是中华文明所固有的局限所造成的,更不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导致的。实际上,一旦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相互结合,社会主义中国就必然会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包围中率先实现突围,为世界社会主义开辟全新的境界。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者关于现代文明西方论的神话。在马克斯.韦伯看来,资本主义作为整体性文明只能为西方国家所固有,与地处东亚的中国无缘。“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一般而言的现代文明的诸构成部分中的一个成分是在天职观念的基础上对生活进行理性组织,这诞生于基督教禁欲主义的精神。”这种错误的认知,现在无疑已经被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所证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加快,将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重新定义现代文明及其思想体系。诚然,中国式现代化在起步时仍然具有外部输入的特征,但它更具有内部演化的特点。单纯从西方现代化的角度对中国社会发展进行阐释是行不通的:“那些把源于欧洲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模式直接运用于中国历史的人,要么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概念简化为一些不能与中国历史实质产生有机关联的有名无实的范畴,要么虽强调普遍性,却掩盖了中国社会发展中最显著的一些细节。”
中国式现代化使古老的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与西方文明相竞争的文明形态。这种新文明形态就其属性来说,是具有高度社会主义属性的中华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形态的形成,彰显了中国对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国际担当和国际义务,无疑会加深世人对资主义腐朽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快资本主义文明的衰落。正如艾杰兹·阿赫麦德在《文化、民族主义和知识分子的作用》中指出的:“那些正在从事反帝斗争的人们是不能放弃其民族主义的。他们必须高兴民族主义大旗,有目的地使他们的民族国家发生变革,最终站到帝国主义的对立面。”当社会主义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围堵之时,这种主张多元和谐与公平正义、带有强烈的中华民族基因和社会主义基因的文明形态,必然会给世界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增添积极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所开拓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上均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相区别。在物质文明上,它以巩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实现生产力快速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为特点;在精神文明上,它以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的全面解放为价值诉求;在政治文明上,它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和实现全过程的民主为基础;在社会文明上,它以公平正义、满足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在生态文明上,它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要内容,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国际交往文明上,它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世界。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开创的文明新形态,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样本,鼓舞和促进了各国人民独立探索本国发展道路的努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对现代文明的再定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场历史性的审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变革不是国外现代化的翻版”。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路线图,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途径。它所提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替代式方案,为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参照坐标。
五、中国式现代化进路与坚持党的领导的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分不开的。作为无产阶级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证明了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和历史合法性。《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为中国式现代化不偏离轨道奠定了政治基础。
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由共产党来领导,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与以往一切社会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不同,社会主义是先有科学理论后有具体实践的。而以往一切社会形态的建立,都是自然的过程和历史自发演进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理论上的盲目性。因而,与过去那些社会形态相应的理论,一般都是在社会制度基本确立后才得以形成。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工人阶级运动摆脱了自发性并催生无产阶级政党,才在历史上第一次产生了理论上的自觉,使自觉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现实的生动实践。社会主义的这种特征,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始终依靠党的领导在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可见,一切社会主义事业都是有领导、有组织、有规划的自觉的行动。脱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没有党用科学的理论教育、掌握和发动群众,社会主义事业不可能胜利。
将政治因素和思想因素摒弃于历史进程之外,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事实上,在承认政治和思想具有某种相对于经济决定作用而言的自主性上,在承认两者都在历史变迁中发挥了积极的因果作用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存在任何异议。”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观点看,政治因素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完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没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它的利益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它也从来不会提出区别于工人阶级的独立利益。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这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保证,也是其能够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并创造中国奇迹的最深层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政权其政治功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的,因而必然要服务于最大多数的人民,与广大民众共命运。
中国式现代化以坚持党的领导为重要标志,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市场经济在中国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运行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其现代化进程艰难而缓慢,甚至会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而中断;印度比中国独立更早,经济建设没有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围堵,后者反而会提供经常性帮助,但现代化步伐远远落后于中国。原因就在于它缺乏一个以无产阶级解放为使命的政党领导。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政治优势会转换为经济优势,为经济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党的领导,其根本原因在于三个方面:首先,“在世界上所有的政治制度中,大部分政治是经济性的,而大部分经济亦是政治性的”。在当代社会中,政治和经济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从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过程中就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特点。进一步说,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更适应现代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进而会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更快增长。其次,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巩固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保证。只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才有可能,资本无序和野蛮生长的趋势才能得到遏制,才能从根本上使社会生产的扩大建立在劳动投入增加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增长同步,避免两极分化的产生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上层建筑既服务于经济基础,也在一定意义上参与经济基础的建构。由于民族国家仍然存在,“国家和其他的公共机构仍然是唯一能够从人的角度进行社会产品分配和满足市场满足不国的人类需要的机构。于是,政治过去和现在都仍然是争取社会改善的斗争的一个必要维度。”这里的改善不仅包括国内针对工资提供者和工资供给者之间的关系的调整,更包括国际范围内利益关系的调整。在党的领导下,国家政权可以通过更加公平合理的再分配方式,改善劳动者生活条件,促进共同富裕,同时作为一个国家整体应对和防范国际垄断资本的过多挤压和掠夺。
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政治制度优势和经济制度优势相结合的产物。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特别是由于党在理论层面的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得以确立并发挥作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力量是相互促进的,既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重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中,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政治制度基础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由于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国经济生活中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西方经济学传统理解中相互对立和难以取舍的范畴,从而彻底打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西方经济学教条,避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下经济成果为少数私人大资本集团所攫取的发展陷阱。中国的民主制度是经济民主、实质民主、真实民主和全过程民主。
坚持党的领导与中国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 息息相关。从人的现代化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经济现代化与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相结合,在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基础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年4月6日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显示,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7亿,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版图,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中国还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随着中国绝对贫困现象的全面消除和社会主义现代新征程的开启,中国必将在共同富裕目标上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最终全面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超越。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上海经济研究》2022年第2期
版权所有: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E-mail:myywlbjs@163.com 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