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周丹、黄维铭:提高哲学思维 把握发展方向

发布时间:2022-05-26
字体: 打印
分享: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哲学思维、善用哲学方法,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

 

  战略思维谋大势

  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为福建的发展赢得战略主动。第一,把握时代,作出战略分析。提出建设“数字福建”和“生态福建”,为福建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赢得战略机遇。系统前瞻地思考农村市场化道路,把握农村跨世纪发展的时代机遇。第二,着眼全局,作出战略研判。把握“建设成为现代港口城市的成熟条件”,规划“海上福州”,展望福州“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远景。“3820工程”就是福州人的“福州梦”。第三,立足长远,展开战略谋划。牵头制定《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厦门实现长远发展谋篇布局。提出厦门“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岛内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带动厦门特区整体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历史思维鉴古今

  历史思维,就是知古鉴今,善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十分重视在历史记忆的传承中把握规律和总结经验,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面向未来。第一,历史是回望过去的载体。始终心系革命老区,常常强调“忘记老区和苏区,就是忘本”,要求广大干部群众“饮水思源,勿忘老区”。第二,历史是立足当下的基础。重视对地方历史的掌握,强调“看情况、听汇报是不够的,还要看历史。一个县的历史最好的体现就是县志,府志则更为全面……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事,可以从中有所借鉴”。在厦门工作时通读《厦门地方史讲稿》和《厦门志》,“南陈北薛”等典故信手拈来,做到对地方人文历史风俗了然于心。第三,历史是迈向未来的动力。重视文物遗产的保护工作,科学规划鼓浪屿、林则徐遗迹、“三坊七巷”等古遗迹和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强调要使城市古建筑增辉添彩,更好地传给后代。

 

  辩证思维增智慧

  辩证思维,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和重点,全面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只有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才能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十分强调辩证思维的作用,在正确分析矛盾、总揽全局和处理复杂问题中,科学谋划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第一,善用形象事例,诠释深刻哲理。以“滴水穿石”的典故,阐明质量互变规律的内涵。以“弱鸟先飞”的譬喻,强调面对困难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不能有“一夜暴富”和立马“抱个金娃娃”的想法,强调“不能把近期内难以实现的发展目标超前化”,表达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立场。第二,善于辩证分析,全面把握问题。正确把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两个关系、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城市建设的“八大关系”,强调用辩证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三,善用“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强调财政经济决不是只管收支的钱袋子,也是调节经济的大杠杆。在对闽东的调研实践和规划部署中,准确抓住“三大特点”、着眼克服“三大弱点”、努力发挥“三大优势”。第四,善用“重点论”,以点带面抓关键。强调闽东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关键在农业、工业这两个轮子怎么转,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闽东的振兴在于“林”,牵住了牛鼻子,为闽东人民指出一条走农业和林业大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

 

  创新思维添动力

  创新思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要有发现问题的敏锐眼光,因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善于在工作中寻找新思路,打开新局面,开创新境界,提升新水平,以变革创新为动力谋划长远发展。第一,打破常规,创新工作思路。领导、支持福州鼓山镇创办全省首个农民自办的福兴投资区,激活农民主体性活力。借鉴福耀经验,推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闽江学院确定“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办学思路。第二,推陈出新,创新工作方法。推动简政放权,建设全国首个一条龙服务的“一栋楼办公”,为企业和人民群众提供便利。探索“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运行机制。第三,立足实际,创新工作模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打造闽宁协作示范村,创建“闽宁模式”,“把东部的先进经验带过来,把西部的奋斗精神带回去”。

 

  法治思维强治理

  法治思维,就是基于对法律和法治的信仰和遵守,自觉运用法治理念、原则和逻辑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重视法治建设,系统分析民主与法制之间的科学关系,强调“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二者不可偏废”。在省委、省政府任职时,提出“要贯彻依法治省的大战略”,法治思维始终伴随他在福建工作的全过程。第一,法治思维抓作风。在宁德期间,先后制定《关于地委、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党政机关廉政建设的若干补充规定》,彻底刹住了不正之风,增强了廉政治理能力。第二,法治思维促改革。在着手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以解决好“钱从哪里来、树要怎么砍、一家一户怎么办”这三大问题为抓手,通过完善规章制度,依法依规把林改工作推向深入。通过首创林权抵押贷款,让林农实现了“撬开银行门,盘活万重山”,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提出“农民得实惠、生态得保护”的思路,改革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提倡依规依法自主采伐,解决了“树要怎么砍”的问题。第三,法治思维保安全。在全国率先提出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建立全程监管体系,守护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底线思维控风险

底线思维,就是考虑问题、办事情要留有充分余地,从最坏处着眼,从最好处着手,善于做转化争取工作,掌握主动权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以身作则,强调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要求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展经济建设,这些都体现了他的底线思维。第一,恪守为官底线。恪守为官必须为民的底线,人民关心的事情就是我们关心的事情,人民群众不放心的事情、不满意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过失所在。恪守为官必须廉洁的底线,要发财就不要来当干部,要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第二,坚守生态底线。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守环境保护的底线,为长汀县提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要求,吹响“水土不治,绝不收兵”的治山治水号角。

 

  系统思维揽全局

系统思维,就是在确认事物普遍联系的基础上,具体揭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的思维方式。只有系统思维,才能抓住整体,抓住要害,才能不失原则地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处理事情、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运用系统观点,基于全局展开工作部署,使各项工作稳妥、有序推进。第一,整体思维,系统协调。概括提炼了“晋江经验”,并且指出“福建省如果有若干个晋江,福建就不一样了”。“晋江经验”的“六个始终坚持”是一个整体:“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目标;“市场”是主体;“顽强拼搏”是精神力量;“诚信”是底线;“立足本地”和“选择符合自身的最佳方式”是优势;“政府”是管理者和服务者。“六个始终坚持”就是六个子系统,共同形成“晋江经验”的综合优势。第二,结构思维,系统共进。发挥宁德山海优势,把宁德“山”与“海”的要素结合起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主旋律”中,使“山海经”成为“经济大合唱”的悦耳音符。第三,立体思维,横纵交错。把《闽东报》和“闽东振兴”放在一起思考,使时空维度中看似互相独立的两个要素有机统一起来,前者为后者提供精神助力和支持,后者为前者创造物质素材和基础,从而形成一种互为基础、互相补充的良好局面。第四,综合思维,双向融汇。提倡“一栋楼办公”,把各个职能部门(部分)归置于一栋楼(整体)中,使原本每个部分之中存在的多变量、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因素,被综合到一个整体之中,从而实现“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提高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便民利民惠民。

 

  精准思维抓落实

  精准思维,就是一种求真务实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具体和准确,要求动作精准到位,在一个个具体的点上解决问题,开展工作不能搞大而化之、笼而统之。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中尤其强调精准思维,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出“四下基层”,贴近人民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十分重视对基层的调研考察,强调要在“沉下去”中发现真问题,措施要精准到位,标本兼治,从而科学高效地把问题处理好、把事情办好。第一,重视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在厦门工作期间,到军营村调研,提出“认路、认邻、认特点”的工作思路。针对问题的办法措施的精准程度,取决于对实际情况的掌握深度,没有调查不仅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通过调研军营村、访“英雄三岛”、三进下党等,与基层干部群众近距离接触,掌握真实情况。第二,抓住关键问题,精准号脉。在深入调研中,发现军营村虽然基础设施差、人均收入低,可是自然地理环境适宜“多种茶、多种果,发展第三产业”。第三,深入琢磨思考,精准施策。为军营村开出“多种茶、种果,也别忘了森林绿化,要做到山下开发,山上‘戴帽’”的发展良方。为“英雄三岛”居民开出向海洋要效益的脱贫良方,即“开发利用滩涂”“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改造旧盐田,发展新盐田,提高盐的产量和质量”,并且“其他行业也要综合发展”。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在思想、胆识、情怀等诸多方面给福建干部群众留下深刻印象,并转化成为不懈推进改革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巨大动力。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