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的位置 > 首页 > 著作推荐
《分工与创新:发展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复兴》

 

《分工与创新:发展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复兴》(以下简称《分工与创新》)是南京财经大学周绍东等同志的新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12月出版)。本书以“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作为基本框架,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拓展研究视野、更新理论硬核、接纳现代方法,致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结构性复兴。

  社会分工是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马歇尔,都对社会分工演进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做出了积极评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样研究分工,并提出“分工是政治经济学一切范畴的范畴”,同时还把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为划分社会经济形态发展阶段的标准和依据。

 遗憾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社会分工的深入研究,并没有成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的有利条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设计出一套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理论,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学说,然而,这些学说普遍缺乏核心主线,能够与西方发展经济学对话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始终未能建立起来。

正是出于以上考虑,《分工与创新》一书从“分工与创新”这一理论硬核出发,逻辑性地探讨了城市与农村居民分工、区域分工、政产学研分工、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分工、政府与市场分工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获得了一系列具有新意的研究结论,这不仅促进了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同时对于理解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也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本书获得了2014年第三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立项资助,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程恩富教授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发展经济学著名专家郭熙保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知名学者葛扬教授(南京大学)分别为本书撰写并发表了书评。

 

目 录

   

写作背景及研究意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的三大逻辑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本书可能的创新  

基本原理篇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视野的发展经济学:源起、继承与创新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思想

一、经典作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探讨 

二、经典作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探讨 

三、经典作家对欠发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计划经济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思想 

一、非均衡经济发展思想的源起和内容

二、生产资料部门优先增长规律:数理推导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经济社会发展思想

一、依附论

二、世界体系与脱钩理论

三、边缘化和内部殖民主义理论

四、非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五、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

六、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经济社会发展思想

第四节 中国现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一、旧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学术争论 

二、张培刚与《农业与工业化》

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 

——对发展经济学进行马克思主义解读的分析范式 

第一节 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介环节的生产方式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中介环节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复兴需要接受“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一科学范式的指导

一、落后国家的经济追赶

二、中等收入国家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演进

第三节 分工与生产方式 

一、分工的基本含义 

二、分工是生产方式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劳动—分工—所有制”: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范式:嵌入理论硬核 

一、外化劳动与异化劳动:分工的不同源起 

二、“劳动—分工—所有制”的动态框架 

第二节 基于分工程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一、分工发展的绝对指标

二、 分工发展的相对指标  

第三节 以分工指标测度的中国经济发展 

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分工发展的绝对水平 

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分工发展的相对水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工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硬核

第一节 分工与创新的理论互通之处

一、分工与创新的概念辨析 

二、分工广化与产品创新

三、分工深化与工艺创新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创新的探讨 

一、马克思有关创新的思想 

二、恩格斯的创新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对创新的进一步探讨

第三节 将分工与创新同时纳入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分析框架的重要意义 

本章小结  

实践应用篇

第五章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

第一节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发展实践

第二节 拉美国家的发展困局:中等收入陷阱

第三节 东亚复兴: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持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专业化分工决策

第一节 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转变

第二节 三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分工与专业化决策 

一、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

二、第二代进城务工人员

三、第三代进城务工人员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分工与专业化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第一节 既有研究和本章观点

第二节 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第三节 实证研究:以江苏三大经济区域为例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新兴产业的政产学研分工 

第一节 新兴产业的技术路线选择:合作博弈方法

一、基于夏普利值(Shapley Value)的合作博弈解法

二、新能源汽车及其主要技术路线

三、各主体围绕新能源汽车行业展开的技术路线考量

四、基于合作博弈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选择

第二节 新兴产业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

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二、产业技术研究院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分工视角的分析

第一节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分工是由生产力发展推动的

第二节 实体-虚拟经济的分工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一、实体-虚拟经济分工演进对所有制的影响

二、实体-虚拟经济分工演进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

三、金融危机:实体-虚拟经济分工演进的受阻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分工退化”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内容与类型 

二、传统金融模式中的分工结构特点 

三、互联网金融形成的新分工结构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发展中国家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分工界限 

第一节 文献述评和研究构想

一、文献述评 

二、研究构想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信息收集 

三、分析技术 

第三节 案例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产业发展历程 

二、对两组研究问题的回答 

第四节 由案例构建理论:超额公共产品供给

一、市场失灵与公共产品

二、从案例资料中进行理论抽象:超额公共产品概念的提出  

三、从理论到现实:超额公共产品概念的演绎

四、案例研究检验

第五节 超额公共产品的甄别、清理与转化

第六节 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分工、技术与市场内生互动的本土企业升级路径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本章思路

第二节 分工深化与广化、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的内生互动机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中国电力行业的产业升级路径

一、升级的第一阶段:从价值节点到产品价值片段 

二、升级的第二阶段:从产品价值片段到行业价值链条

三、升级的第三阶段:从行业价值链条到产业价值网络

四、升级的第四阶段:从产业价值网络到国家价值空间

五、电力行业升级中的分工深化与广化

本章小结  

愿景展望篇

第十二章 劳动异化与分工发展 

第一节 非公有制经济与异化劳动现象

第二节 公有制对异化劳动的纠正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 以分工特征作为划分标准的社会经济形态演变

第一节  社会经济形态的划分:一个辨析

第二节  自然分工的原始社会经济形态

第三节 强制性分工的私有制社会经济形态

一、从自然分工到强制性分工 

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强制性分工发展的顶峰

三、现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发展 

第四节 自觉分工的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

本章小结  

全书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16-01-25 08: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