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山东省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自觉承担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持续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针对性,构建具有聊城特色的“大思政课”工作新格局,用崇高的政治信仰、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着力抓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着力点,改进思政课教师评价标准,进一步增强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创造创新能力。一是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严格落实有关规定,积极争取人社、编办等部门支持,择优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目前,共有思政课教师10782人,其中,专职思政老师3966人。通过指派思政课教师和组建讲师团,提升民办学校思政课教学水平。二是加强专业培训和师德师风建设。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科知识等方面专业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开展“青蓝工程”帮扶计划,实施思政课教师队伍塑造工程,发挥思政课教师“传帮带”作用,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育人水平,打造德业双馨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三是注重创新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成立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在职称评聘、在职培训和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其他科目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评选市级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10人、优秀思政课教师51人、思政课教学能手99人。择优遴选103名教师组建市级思政专家人才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文献编写、教师培训、教学评选等工作,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全力推动“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秉持“思政课是第一课”建设理念,凝聚整合全市高校、中学、小学的思政资源,全力推进共建、共研,提高思政课一体化发展水平,推进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协同育人。一是注重资源融合。深挖红色资源、先进模范典型资源,加强整合融合,努力构建富有聊城地方特色的课程素材体系。同时,加强课程融合,打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双向互动、协同育人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系列思政主题教育活动、思政课交流展示活动,4门课程被授予山东省学校思政“金课”。二是创新方式载体。创新教学流程,创新教学载体,探索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入课堂,从课程导入、学科交叉、课堂互动等方面增强课堂教学设计新颖性、吸引力,做到课堂教学既有丰富内容,又有“味道营养”。用好数字资源,搭建云上思政大课堂,推出8节具有地方特色的聊城思政微课,为学生搭建广阔的线上学习平台。三是搭建共享平台。设立聊城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指导中心,成立聊城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多种方式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布首批3类12个聊城市大思政课主题线路(课堂),涵盖59个点位,为实现大中小学融会贯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提供合作交流平台。四是打造特色品牌。挖掘地方思政资源,积极打造“两河思政”品牌,同步推进“一县(市、区)一思政品牌”建设,形成东阿黄河文化思政金课、东昌府区“红育东昌府”、茌平区“茌思广益”、莘县“思政润莘立德聚心”等品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宣传效果。
筑牢“大思政课”学校阵地。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一是压实领导责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讲思政课,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严格履行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头抓好思政课建设。支持乡村学校探索教师“走教”“送教”等方式上好思政课。完善学校党建工作、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思政课建设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为办好思政课提供支撑。二是全力抓好保障。坚持开门办思政课,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学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扩展多维空间。统筹规划“市级示范+区域协同+学校推进”三级集体备课系统,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经验交流,形成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的良好格局。三是加强督导考核。着眼全面评估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表现和教学效果,制定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满意度等可量化的科学标准,采用学生评价、同行评议、专家评估等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全面评价。注重督导考核结果运用,将督导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帮助改进提升。
思政课担负着铸魂育人的重大使命。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做好思政课这篇大文章,为教育强国、强省建设贡献更多聊城力量。
(作者系山东省聊城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5月16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