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项久雨:论思政引领力

发布时间:2025-03-17
字体: 打印
分享:
  2024年9月9日至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思政引领力”这一标识性概念。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再次强调,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属性。这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产物,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实践及其经验的理论升华,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指明了现实方向。思政引领力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生成的引导教育对象成长成才的现实力量。准确理解思政引领力的理论内涵,科学把握其实践要求,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宏观层面:从教育强国建设把握思政引领力
  从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来看,教育强国具有一系列共性特征,反映出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需要特别关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牢牢把握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性质、定位、方向,将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共性特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色结合起来,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
  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应当具有的六种力量中居于首要位置,凸显了其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地位。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对教育发展本身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其中,教育强国所应具有的思政引领力是实然状态与应然成效的统一,对其他五种力量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例如,思政引领力促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良好的思想素养、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拥有更宽广的知识视野、更全面的综合能力,从铸魂的层面增强育人的效果,从而促进人才竞争力的提升。又如,思政引领力着力夯实全社会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从而促进社会协同力的提升。由此可见,思政引领力是贯穿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命线,对于明确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与方向具有深层次的引领价值,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性保障与支撑。
  思政引领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性质定位,蕴含着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的力量密码。对于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的性质定位,要深入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予以准确理解。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深刻说明了我国教育区别于其他国家教育的内在属性和实践要求。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统一体,是教育强国最为鲜明的底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规定了进路。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和发展方向,教育强国建设就无以行稳致远。正因如此,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以常态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全面提升思政引领力,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思政引领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教育强国建设的系统工程中不断生成、逐步强化的。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理直气壮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直气壮巩固和提升思政引领力,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思政引领力体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诉求。思政引领力作为一种客观的力量,本质上体现着教育发展的国家意志,体现着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导向。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占据基础地位、优先位置。习近平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现代化是从传统教育形态转向现代教育形态的变革过程,涉及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体制等方方面面的革新,贯穿其中的就是价值取向。中国教育现代化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鲜明的国家价值、民族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为思政引领力的内涵作了价值层面的规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这八大理念熔铸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诉求,同时构成提升思政引领力的价值先导。需要指出的是,思政引领力并不是为引领而引领,其所引领的内容具有深层次的价值追求,那就是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将学生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价值上的同向同行、协同发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蓬勃发展。
二、中观层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把握思政引领力
  思政引领力既引领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又引领教育对象的现实行动,是主观引领与客观引领的有机统一体。思政引领力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生成,体现在诸多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广泛的体现。其中,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习近平强调:“思政课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如今提倡的“大思政课”与“课程思政”,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深化、范围延伸、质量提升的重要体现,也是思政引领力能够系统生成的重要载体。
  思政引领力是思想引领、政治引领、文化引领、价值引领、信仰引领、道德引领的力量统一体。思政引领力的内容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有机联结为一个整体,在不同方面同向发力,从而形成综合性、全局性的引领,以此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成效。实现思想引领,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这是思政引领力形成的世界观基础。实现政治引领,就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确立正确的政治原则,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思政引领力形成的政治观基础。实现文化引领,就是要坚定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树立文化创新与文化创造的自觉意识,这是思政引领力形成的文化观基础。实现价值引领,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明确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公民价值准则,把握贯穿其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这是思政引领力形成的价值观基础。实现信仰引领,就是要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引领,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是思政引领力形成的信仰观基础。实现道德引领,就是要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引领,深化对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认识,强化道德认同,加强德性修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这是思政引领力形成的道德观基础。如上所述的六个方面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基本面向,也是思政引领力得以生成的内容支撑。思政引领力的内容深深植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之中,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双重意义上所具有的规范效能、实践效能。
  需要指出的是,思政引领力的六个方面内容之间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不能人为割裂其中的关联。思想引领与政治引领居于首要位置,筑牢思政引领力的世界观和政治观基础,更侧重于夯实观念世界的根柢;文化引领与价值引领居于核心地位,筑牢思政引领力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基础,更侧重于充实观念世界的内核;信仰引领与道德引领居于更深层次,筑牢思政引领力的信仰观和道德观基础,更侧重于提升观念世界的精神高度,并作用于人格的塑造。正是因为思政引领力的不同组成部分有其内在联系,所以不论哪一方面内容缺位,都有可能给思政引领力效能的整体生成带来消极影响。提升思政引领力,必须从全局出发,注重全面性、系统性,不能搞碎片化、零散化。
  进一步分析可知,思政引领力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聚合的育人优势。深化对思政引领力的学理阐释,必须要关注引领谁和引领什么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铸魂育人的系统工程,与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一生的轨迹。”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在思政引领力的生成过程中,价值理性是贯穿其中的核心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集中体现在立德树人上,体现在对人的培养上。思政引领力所产生的现实效果,关涉教育对象的整个人生发展。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由,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最根本的依据。我们要培养的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思政引领力的提升就是要聚焦到育人质量、育人效能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独特规定性的教育类型,其所产生的思政引领力发挥着显著的育人优势,高度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现实需要。
  思政引领力所形塑的育人优势,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实现教育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主动的重要保障。其一,思政引领力所形塑的育人优势是长周期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对象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不仅包含学校教育的环节,而且包含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教育环节。人的实践活动延伸到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应当跟进到哪里,思政引领力就应当落脚到哪里。这里强调的是思政引领力赖以依存的实践土壤与现实根基。其二,思政引领力所形塑的育人优势是固根本的优势。思政引领力一经形成,就要对教育对象实现一种稳定的、深层次的引领,而不是简单的、现象层面的引领。现象是容易变化的,而掌握对于现象的认识视角和分析方法则是更为根本的。思政引领力涉及对教育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能够帮助他们掌握对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的科学分析方法,从而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境界,不因外在现象的变化而丧失内心的信仰、信念、信心。其三,思政引领力所形塑的育人优势是宽领域的优势。这种优势覆盖面很广,可以说贯穿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各方面,对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等生产领域,对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生活领域,都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这实际上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生命线地位相关联的。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把握思政引领力,就是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定位,使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在育人工作中形成强大的合力,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提供有生力量。
三、微观层面:从主流意识形态把握思政引领力
  思政引领力概念的生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探索基础之上的,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之中的。在这一问题上,有必要从概念演化的历程中作一点考察。在思政引领力概念提出之前,习近平提出过思想引领力概念。他指出:“以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这里所说的思想引领力,主要是结合党的建设来谈的,涉及的是如何增强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问题。如今所说的思政引领力,则主要是结合教育强国建设来谈的。不过,虽然这两个概念关涉的理论语境有所差异,但是在实践中存在共性特征,那就是二者都关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思政引领力是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广泛传播的力量表征。思政引领力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力量。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特别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的背景来看,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其所面临的现实环境极为复杂,迫切需要扎实做好。从意识形态工作的性质定位来看,不能将其简单地看作一种工具或手段。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观念体系,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正因如此,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基础内容而生成的思政引领力,是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的。教育者应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努力提升思政引领力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思政引领力的生成及其效能的发挥,归根到底是要将观念的力量转化为实践的力量,将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对象化到物质载体当中,形成切实可见的社会发展成果。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征程中提升思政引领力,必须牢牢把握思政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和相关工作要求,推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广大教育对象心中落地生根。只有这样,思政引领力才能够有效生成并得到巩固提升。
  思政引领力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维护和巩固。思政引领力有其时间性维度,不仅要引领过去,还要引领现在,更要引领未来。所谓引领过去,就是要引领教育对象对于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所谓引领现在,就是要引领教育对象对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局面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现实观;所谓引领未来,就是要引领教育对象对于社会发展趋势、文明发展走向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未来观。而不论是引领过去,还是引领现在,亦或是引领未来,其共同的哲学基础都在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思政引领力的生成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特别是对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广大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上的困惑。以理想信念领域存在的“共产主义渺茫论”“共产主义过时论”为例,习近平就曾指出:“现在,一些人宣扬所谓‘共产主义渺茫论’、‘共产主义过时论’,说到底,不是意识形态偏见,就是历史短见。”走向共产主义是经由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深刻分析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共产主义渺茫论”“共产主义过时论”之所以仍产生影响,有其思想认识上的根源,那就是人们对共产主义从何而来、何以可能、向何处去等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共产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这就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着力点提升思政引领力提出新的时代要求。提升思政引领力,要坚持批判性与建构性的有机统一,既要澄清关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状况的错误认识,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落地生根。
  新时代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断巩固,思政引领力的提升也有了更为坚实的制度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这一根本制度的建设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例如,其中提到“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这是以常态化制度化的方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工作实践中产生源源不断的积极效能。对于在教育强国建设实践中提出的思政引领力概念,并不能仅从教育领域来加以考察,而要从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广泛联系中加以准确定位和科学理解。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制度保障,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紧密联系,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联系。
  思政引领力概念的提出,反映出新时代以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一个新概念,特别是一个能够引领一门学科发展的新概念的生成,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思政引领力概念的提出,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对于深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新时代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中国共产党对于思政引领力的规律性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这一问题上,有如下关键因素需要把握。一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对提升思政引领力形成根本支撑。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等权威教材在思政课教学中得到充分运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角度来看,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使教育对象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知其所以必然,对于筑牢思政引领力的根基至关重要。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对提升思政引领力形成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题,明确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来把握思政引领力的渗透性作用。思政引领力的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都有其时代导向、现实导向,都是要解决当前时代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正是为思政引领力的提升注入了时代内涵,同时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实践要求。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提升思政引领力形成有效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层面赋能思政引领力的提升。习近平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转化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丰富营养,积淀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不是为转化而转化、为发展而发展,而是要深层次地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看,提升思政引领力还要处理好魂脉与根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既要把握二者的契合性,又要明确二者的差异性,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来赋能思政引领力的提升。
结  语
  思政引领力作为一个标识性概念,包含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相互联系的理论面向,具有深层的学理意涵。其中,宏观层面关涉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中观层面关涉思政引领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育人优势,微观层面关涉思政引领力自身的作用机制,三者有机联结为一体,共同展现出思政引领力的丰富理论内涵与强大实践力量。
  从宏观层面来看,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应当具有的六种力量中居于首要位置,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质和根本任务,体现教育强国建设总体战略的价值旨趣。思政引领力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呼唤,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摆在突出位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需要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助推教育强国建设。
  从中观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大的系统,不同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思想引领、政治引领、文化引领、价值引领、信仰引领、道德引领共同构成一个引领的矩阵,形成一种引领的合力,亦即思政引领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直接体现在思政引领力的大小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以提升和强化思政引领力为目标导向,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努力破解深层次问题,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从微观层面来看,思政引领力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力量,亦即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所形成的现实力量。思政引领力的生成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紧密关联,其所反映的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教育对象所产生的现实影响。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能够引导教育对象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引导他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思政引领力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紧密结合时代要求,深化对思政引领力这一标识性概念的学理阐释,并进一步挖掘与之相关的学术命题,形成重要的学术观点,加快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