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贤宇 刘源: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重要性,为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从构建思政金课体系到思政课教学成效显著提升,从努力配齐思政课专职教师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入思政课堂到思政课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创新……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也要看到,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针对社会多元思潮对思政教学所带来的冲击、青少年学生在思政课堂上所产生的新的问题行为等,必须强化提升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结合效果,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以教材联通、课程贯通、教学融通、队伍相通、数字畅通协同推进思政课建设。
教材联通,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材体系建设始终是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突破口。一方面,夯实学理基础,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完善教材编审制度,及时推动党的最新创新理论进教材。既要注重全面准确进,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为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提供重要载体和依循;又要注重系统深入进,依据不同阶段、不同学段青少年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合理确定各学段教材的内容布局,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实现教材内容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另一方面,强化示范引领,注重思政课教材配套辅学资源开发。要坚持从管、研、编三个环节加强配套辅学资源开发,坚持以管定调,科学制定教学指南建设规划,明确思政课教材配套辅学资源开发工作的总方向与总思路;坚持以研促教,全面梳理各门思政课内在逻辑,分课程组织思政课专题教学指南、解读教材体系的示范教案编写以及实施思政课优秀讲义出版、配套课件投入,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坚持以编促学,依托国家教材委员会、教材局等组织平台,按照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原则要求,编制一体化的思政课课程标准,为科学推进一体化教材编写提供现实依据。
课程贯通,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体系。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具有渐进性特征的持续过程,要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发展需求统筹协调推进。一方面,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观照青少年精神成长的“拔节孕穗期”,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发展需求,进一步科学系统设计思政课课程内容,强化内容编排的关联度和铺陈过渡,逐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避免“脱节倒置”。同时,通过全面构建必修课与选择性必修课并存发展的多维思政课课程体系,保证课程资源的整体性,实现学段纵向衔接、逐层递进,避免“零散重复”。另一方面,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既要稳固思政课程“主战场”,开发多类型课程,强化建设思政课“金课”体系;又要守好课程思政“责任田”,通过深入梳理和准确把握各专业类课程教育教学、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深入挖掘并运用各门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有机结合其不同的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有的放矢、因课施策,实现学科、课程协同联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学科化、学理化。
教学融通,优化调整思政课教学理念。办好思政课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而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首先,着眼“培养什么人”,要紧紧围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注重将学术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把有理的话动情地说,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把大格局融入小情怀,不断提高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其次,着眼“怎样培养人”,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聚焦党的理论创新,寓价值观引导于启发性教育之中。通过积极开展联学联讲联研活动,深化加强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贯彻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精准性。最后,着眼“为谁培养人”,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既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功能,明确思政课的极强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又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基础,引导青少年学生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观察分析社会问题,涵养塑造其理性思维和价值立场,从而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立场贯彻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过程全方面。
队伍相通,通力保障育人效果最大化。优化思政工作体系,队伍建设是关键。一方面,优化队伍,打造高素质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队伍。要完善师资库,以培育一大批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为目标,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同时,要组织专门力量广泛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通过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超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等党政领导干部,有深厚育人情怀的知名思政专家以及遴选校外专家学者为思政课兼职教师等,着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整体联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新时代,要实现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必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的效能整合。通过打造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通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发挥家风教育的延伸作用;通过建设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从而形成“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数字畅通,赋能优质资源一体化流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要找准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结合的着力点,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传统优势深度融合,满足信息化时代青年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打造“大思政课”数字化发展新样态。一方面,数字提质,拓宽优质思政资源供给渠道。通过搭建数字化资源平台,广泛收集、及时更新各学段思政课教学优质数字资源,打造优秀金课资源库,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数据资源库自主学习,打破课堂教学场域局限。同时,借助课程思政易班平台、大思政课“云平台”等网络平台建设思政课教学和互动空间,精准把脉师生的实际需求,策划制作云思政融媒精品,依托“青年团课”“青年大学习”“二十大代表说”等栏目,集纳展示全网网络思政优质作品,从而构建起“一树多枝”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打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网络传播阵地。另一方面,数字增效,提升思政课堂教学吸引力。要打造多平台高度融合的智慧教室,引进数字展馆、360度全景VR、AR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将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教育活动中垂直灌输、单一表达的局限性。例如,通过深入萃取红色资源的基因密码,将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课程思政教学优势,以鲜活的形式打造“沉浸式思政课”,让学生在沉浸式的视听体验中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推动产生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的立体化和教学方法上交互参与的新样态,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罗贤宇,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源,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