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重在提升教师素养。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以来,在“六要”标准的指引下,思政课教师素养得以显著提升,“大先生”成为思政课教师的成长导向,“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迈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提升问题更加重要,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深化问题导向,答好“强国建设,思政课教师何为”的时代之问。
一、五年来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显著变化
在教师素养方面,思政课教师既有共性也有个性,集中体现在“六要”标准之中。为了便于论述,笔者将六个方面的素养分为三大类。
一是政治素养不断增强。政治素养是核心,是思政事业的灵魂。“政治要强”居于“六要”之首,思政课教师必须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五年来,思政课被纳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议题,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议题,一系列相关文件颁布实施。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相继成立并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思政课堂。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底线意识不断强化。“情怀要深”,意味着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涵育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五年来,思政课教师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一些骨干教师参与中央及相关部门重要文件起草,或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咨询报告。一批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涌现,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有效实施。
二是业务素养更加扎实。业务素养是主体,关系到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成效。“思维要新”,意味着思政课教师必须洞察时代变化与知识变革,以思维上的自我革命开拓教学科研工作新格局。五年来,广大思政课教师用好“三集三提”备课机制,厚植“五史”素养,钻研教学法;依托各级网络集体备课平台,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参与各级各类思政课教学比赛,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视野要广”,意味着思政课教师必须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等纵横比较中讲明道理。五年来,部分高校以“工程手段”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全面开设,课程统编教材、专题课件、教学建议等有效运用,思政课教师的学科素养、科研素养、教学素养、实践素养不断提升。
三是道德素养显著提高。道德素养是基础,支撑着思政课教师的人格和品行。思政课教师不同于一般教师,知识传递之外还有道德浸润,道德浸润之外还有大道传承。“自律要严”要求思政课教师坚决不碰做人的红线、不破为师的底线、不越党纪国法的高压线。“人格要正”要求思政课教师自觉涵养高尚品质、高雅情趣和高远胸怀,以达观的品行感染学生。五年来,国家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常态化教育和监管制度,严肃惩治通报师德师风违规问题。同时,积极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优秀思政课教师等评选表彰活动,一大批兼具仁爱之心、奉献之心、赤诚之心的思政课教师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二、五年来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的重要经验
坚持理论武装。思政课教师不是讲个人学术专长,而是要讲党的创新理论。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是思政课教师立身立业之本;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凝心铸魂,是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之要。五年来,各地各部门系统印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等的重要讲话,组织各级各类研学研修活动,及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思政课教师领会和践行“六要”和“八个相统一”标准更加深入,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不断强化。
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思政课建设全过程是历史经验,也是战略选择。五年来,我们党将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地方党委和高校党组织将思政课教师纳入人才队伍整体规划,将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纳入党委工作重要议题。探索党建引领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的工作机制。一些高校将支部建在教研室上,遴选优秀思政课教师同时担任党支部书记和教研室主任,发挥“双带头人”作用;将思政课教师素养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标准,将教书育人列为教师评价体系的核心指标,在职称评审、人才推荐、评优评先等方面坚持师德师风前置把关和一票否决。
坚持系统观念。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必须善于解决一个“短”字,通过补齐短板弱项最终要实现一个“全”字。一是全要素养成。在深化政治素养的基础上提升业务水平,在提升业务水平的同时涵养道德品格,在涵养道德品格的过程中增强政治素养。二是全领域覆盖。着眼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贯通,让思政课教师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成长。三是全方位锻造。拓宽学科视野,用学术讲政治,不断增强党的创新理论教学的学理化阐释和学术化表达,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教学研究,投身许党报国的社会实践。
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唯其真,研究问题才会唯其深,解决问题才会唯其准。一是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坚持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分析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存在的短板弱项,警惕师德师风个案对思政课教师群体形象的极端危害。二是具有正视问题的清醒。既从总体上规划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工作,又注重不同地域、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差异,精准区分研判各类问题。三是具有解决问题的自觉。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分析思政课建设情况、教师教学实际和学生成长特点,探索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新思路和新方式。
三、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思考
进一步解决素养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业务素养与政治素养的匹配度而言,部分教师固守旧有知识结构,不能跟进思考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讲党的创新理论而讲个人学术兴趣;等等。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贯通起来,讲深讲透讲活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就道德素养与政治素养的匹配度而言,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舆情事件偶有发生,引发社会关注,造成不良影响。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从政治高度和道义高度准确认知自己的社会角色,时刻绷紧个人品行操守的道德之弦,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社会榜样楷模。
进一步解决实践素养不足的问题。面对思政课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从理论到理论”的典型现象,甚至“自以为是”的狭隘心态,亟须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实践素养。一方面,要讲出实践味。党的创新理论始终来源于实践、发展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思政课教师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将理论还原到实践当中,实现认识自知、实践自觉、理论自省、信仰自信。另一方面,要把握实践品格。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绝非只靠“书斋里的学问”,要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利用挂职选派、研修轮训、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契机,投身实践,寻找真问题、发现真需求、钻研真理论。
进一步在把握规律中增强素养提升的针对性。一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背景下思政课建设规律。当下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理论武装的问题,必须从“两个大局”时代大势、内外部复杂环境、时代新人培育等方面,深化对其特殊性和规律性的认识,有的放矢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二是学生成长规律和思维规律。明确学生在各种现实矛盾和社会思潮中遭遇的思想困惑、现实迷惑、利益诱惑,在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结合中开展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亲历的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三是技术变革对教育的影响规律。分析知识论教育和方法论教育的本质区别以及优先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注认识论、方法论训练这个重点,引导启发学生善用新技术观察新时代、创造新手段、解决新问题,增强青年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作者简介:李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