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艾四林:“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丰富内涵、方法论意蕴和实践要求

发布时间:2024-04-08
字体: 打印
分享: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的重要遵循。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并参与讨论时,习近平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思政课的本质,进一步深化了对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站在新起点上,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就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丰富内涵、方法论意蕴和实践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对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认识的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针对怎样办好、讲好、学好思政课,习近平开出了一系列的“方子”。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对思政课的重要批示中,强调思政课必须办好,要把教材编好、把教师队伍建好、把课讲好。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等等。”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并明确提出了“八个相统一”“六个要”的要求。[2]2021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习近平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3]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习近平进一步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1]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是人所熟知的常识。“讲道理”何以被提升到思政课的本质的高度?
  首先,这是由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所具有的重要特征就是理论性和科学性。因此,思政课要讲清讲透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理论性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标识。高校思政课不同于中小学思政课,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它注重理论性,注重讲道理。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高校思政课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其次,这是由思政课课程目标实现的内在逻辑决定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确立信仰信念,而要使信仰信念入脑入心,该遵循什么样的逻辑?对此,马克思强调:“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P11)毛泽东提出:“要好好地说理。如果说理说得好,说得恰当,那是会有效力的。”[5](P833)可以看出,在这里,讲好道理、以理服人的重要性得到了强调。因此,在思政课目标实现过程中,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固然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但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的实现,归根到底只能通过讲道理来实现,只能通过以理服人来实现,唯有如此,入脑入心才能更持久、更牢固。
  最后,这是解决当下思政课教育教学问题的必然要求。“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提出,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但主要不是针对“不讲道理”,而是针对“不会讲道理”“讲不好道理”。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确存在着“不会讲道理”“讲不好道理”的现象。例如,有的教师照本宣科“讲道理”,完全照着教材讲,不敢离开教材一步。对此,习近平曾指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也不能简单照本宣科。”[6]有的教师只讲结论,没有论证,这样讲道理很容易变成“说教”。如恩格斯所言:“仅凭空洞的说教,哪怕是很高明的权威的说教,都不能使人产生这种信念。”[7](P277)有的教师表面化讲道理,浮于表面、浅尝辄止,这样讲道理很容易滑向娱乐化,甚至庸俗化;有的教师片面化讲道理,这样讲道理很容易导致自相矛盾,降低讲道理的效果。习近平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就是要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是关于思政课合乎逻辑的科学判断,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思政课的本质,深化了对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和实效性指明了方向。
二、“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丰富内涵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有着丰富的内涵。事实上,“讲道理”并不是思政课独有的,任何一门课程都要“讲道理”,但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政课讲的“道理”,不是一般的道理,它体现了真理与伦理、情理相统一,政理与学理相统一,原理与事理相统一。
  一是真理与伦理、情理相统一。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讲的道理应该体现真理与伦理、情理相统一,也就是真善美相统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体现着真善美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性、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又一鲜明特征。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8](P424)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对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有许多美好的设想。马克思主义无疑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讲道理”是全方位的,既要讲真,还要讲善和美,使学生对道理的理解更全面。我们既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讲清楚,还要把马克思主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人间大爱的追求讲清楚,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道理讲清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6]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8](P647)
  二是政理与学理相统一。政治性和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本特征。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属性,绝不能搞“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绝不能搞所谓“党派中立”,而是始终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这种政治属性,决定了思政课要把讲清政理作为重要任务,要讲清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之道,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讲明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高校思政课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要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理论的清醒,就难有政治上的坚定。要实现政治性,思政课教师就要善于用学术讲政治,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知识体系,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内在的逻辑力量和真理力量,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三是原理与事理相统一。这种统一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大”道理与“小”道理的统一。思政课要讲好普遍之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等,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上下真功夫,让学生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思政课在讲好大道理的同时,也要讲好具体的道理,也就是事理,使学生感受到原理之用。讲好思政课,离不开摆事实、讲案例等,但事实是众多的,是杂乱的,如果我们不讲其中所蕴含的“理”,纷杂的事实只是一堆无效的材料。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寓理于事、就事论理、析事明理,讲清事实的本质、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事实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走向,将事与理统一起来。
三、“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方法论意蕴
  讲好道理,对思政课教师来讲很不容易。对于怎样讲好道理,习近平开出了“药方”,也就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这一重要论断蕴含着深刻的方法论意蕴。
  首先,要在“讲深”上下功夫。“讲深”不是讲得玄奥,不是讲得让人听不懂,而是要把道理讲得深刻。思政课教师将道理讲得越深入、深广、深厚,就越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知、深思、深信。把道理“讲深”:一是要讲“是什么”,更要讲“为什么”。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样效果才能好。”[6]二是要讲知识,更要讲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强调:“思政课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6]三是既要讲现象,更要讲本质。现象是杂多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要“讲深”道理,就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还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杂多的现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把道理 “讲深”,就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而克服教学的表面化、浅薄化。
  其次,要在“讲透”上下功夫。“讲透”,就是要把道理讲得透明、透彻,让学生融会贯通,感受到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把道理“讲透”:一是在整体中讲。对事物有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思想才能通透。因此,思政课教师讲道理,不能管中窥豹,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善于从点到线、到面、再到体,努力克服知识的碎片化。二是在问题中讲。习近平指出:“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6]难题解开了,问题解决了,思想的难点、痛点、堵点打通了,心里自然就透亮了。思政课就是要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疑释惑。三是在比较中讲。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习近平指出,“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6]思政课教师要以广阔的世界眼光、宏大的历史视野,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和外部世界,正确看待当代和历史,不断增强讲道理的说服力与穿透力。四是在破立中讲。真理是在争论中确立的。思政课要“讲透”道理,就要破立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既要理直气壮地讲清楚正确的观点,又要敢于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善于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批判,引导学生明辨真假、善恶、美丑。
  最后,要在“讲活”上下功夫。“讲活”,就是要把道理讲生动。要把道理“讲活”,增强亲和力,让思政课成为有温度的课。一是话语要活。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如果再把道理讲得抽象难懂、刻板教条、缺乏内容上的亲和力,怎么能让人入脑入心呢?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9](P467-468)要“讲活”道理,思政课教师就不能居高临下,要放下身段、下大力气研究熟悉学生的话语表达,充分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多讲家常话,避免过于学术化、教条化的说教模式,讲的道理,只有“接地气”,才会鲜活生动。二是手段方法要活。要“讲活”道理,思政课教师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学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时代性。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要积极主动地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政课新的教学模式,为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当然,“讲深”“讲透”“讲活”,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讲活”,是以“讲深”“讲透”为基础的。而没有“讲深”,也不可能“讲透”。同样,“讲深”也不能离开“讲活”。
四、“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实践要求
  落实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这里,有三个方面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是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每一堂课。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在哪里。但课堂教学,无疑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也是讲道理的主阵地。离开了课堂教学,思政课就会失去基础。“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6]思政课教师不用心用情用力,是教不好思政课的。教师要回归课堂、用足用好课堂,要敬畏讲台、珍惜讲台、热爱讲台,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课堂教学中,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让每堂课都出彩。用足用好课堂教学,就要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教与学这对矛盾在思政课教学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这主要体现为:为什么教和为什么学的矛盾,教什么和学什么的矛盾,怎样教和怎样学的矛盾,教得怎样和学得怎样的矛盾。只有有效化解这种矛盾,有机地实现二者的统一,才能最大化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是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识魅力。“讲道理”,关键是教师。讲好“道理”,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习近平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6]“讲道理”,首先教师自己要研究深、研究透道理,切实掌握好道理。因为思政课教学本身就是学术,没有学术支撑的教学,虽然有时也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这种效果不可持续。有些思政课被一些学生视为“水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学术“含金量”,教师学术素养和学术水平不足,因而缺乏学识魅力。近些年,在各方努力下,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但也应看到,在教师队伍迅速扩大的同时,大量博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以及辅导员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学术素养和学术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越发突出。但提升学术素养和能力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久久为功。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和国外优秀文化经典的研学,不断夯实自己的知识根基。思政课教学涉及面非常广,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因而,思政课教师“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6]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是强化讲道理的学科支撑。要持续讲好道理,离不开强有力的学科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历经近20年的发展,一级学科博士点已突破110个,位居各学科前列,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增设“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以加强对思政课的学科支撑。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10]这对新时代的思政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把握时代脉搏,讲好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及其本质,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讲好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故事,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坚定“四个自信”,更加自觉地投身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之中。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相关学科更为坚实的支撑。为此,要强化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规范学科方向,理顺学科方向和思政课之间的关系,增加各级重大课题对思政课教学的支持力度,建立更多高层次科研平台,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和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加强对重大热点问题和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产出更多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为讲好“道理”提供更为坚实的学科和学理支撑。
  (作者简介:艾四林,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总教指委主任委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