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梅萍:提升道德修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之路

发布时间:2024-01-12
字体: 打印
分享:
  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引领公民提升道德修为,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之一。
  道德修为的显著特征
  道德修为是与道德修养密切相关的概念。道德修养一般是指人们在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方面的自我锤炼、自我改造以及所达到的境界。而修为强调在修养的基础上要有所作为。修为强调修行、实行,体现一个人的成长,表达一个人在修炼中逐渐积累的精神、情操和品质等。修为是修养的表现,修养是修为的前提。修养是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境界,修为是外化的道德行为。
  道德修为建立在高度的自觉自省基础上。孔子强调“为仁由己”,认为一个人能否从善立德、成贤成圣,关键在于他自己的选择和努力。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表明,人类的自律意识对道德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提升道德修为的过程就是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意识等方面进行自我改造、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高度的自省意识和自律精神,没有严于解剖自己的决心和勇气,是不可能实现道德人格的升华的。
  道德修为贯穿人一生的行为实践。道德修为虽是主体精神的自律,但它不是闭门思过的结果,一个人只有在具体的行为实践中才能亲身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力量,逐步提高道德认知、涵养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进而促使自己在道德上有所作为。在《尚书》中就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提法,说明知易行难。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反复的斗争过程,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炼和坚持不懈的修行,才能达至理想的道德境界。
  道德修为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道德修为充实人生意义。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把修德行德看作实现人生价值、追求人生幸福的重要手段。中国先哲把“立德”放在“三不朽”之首,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道德修为强调有所作为,在作为中体察世间冷暖、民众忧乐、现实矛盾,从中找到人生真谛、生命价值和事业方向。道德修为的提升不但使个体具有更高的境界和正确的认知,还能够带来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感悟,更加明白生活的意义。道德修为的高度已成为衡量一个人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的重要标志。
  道德修为影响社会风尚。提升道德修为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风尚的风向标。良好的社会风尚是人们在道德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公民个人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状态和精神风貌。当前,在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弘扬真善美、针砭假恶丑,从根本上依赖个人的道德实践。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做到洁身自好、严于律己,敢于伸张正义、抵制歪风邪气,积极参与各种文明创建活动等,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
  道德修为事关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和声誉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是文化软实力重要体现。公民道德风貌关系国家形象,只有通过良好的个体道德修为展现出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才能真正体现国家文化底蕴和大国风范。每个公民都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其在各种场合表现出的道德行为,既是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国家形象的展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培育健康理性的国民心态,引导人们在各种国际场合、涉外活动和交流交往中,树立自尊自信、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这也是对公民道德修为的基本要求。
  从自身内省中着力提升道德修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准,需要每个公民付诸努力,从自身内省中着力提升道德修为。
  悟道明德。修德的前提是明德。明德本意是光明之德,即美德,出自曾子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离不开学、思、辨、悟,《礼记·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对于明德同样适用。只有勤于广学而增智,厚于深思而积德,明辨是非而正心,才能真正悟道得道。明德要求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辨是非、恪守正道,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尤其在面对外部诱惑时,要遵从良心、保持定力、严守规矩,拒绝投机取巧、远离自作聪明。唯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
  情趣养德。情趣即个人的志趣和爱好,反映出个人的修养、品性和精神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能陶冶性情,增强个人对真善美的感受、领悟能力。中华文化强调“礼乐合一”“乐治人心”。如孔子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断在六艺的实践中修养自己的美德。《荀子·乐论》载:“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通过生活情趣的培养,既能促使个人妥善处理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又可使个人按照美的规律,充分自主地构建道德人格,推动自我朝自由全面的方向发展。
  敬畏守德。人在德性养成过程中形成依据道德规范约束自我行为的内在机制,并将尊崇、敬畏的情感持守于自我的道德修炼中,以强化美德的形成。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已的敬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一个心存敬畏、具有理性自觉的主体,必然能够摆脱外在的诱惑,在自我抉择中严于律己,在自省自查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要不断锤炼个人的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做一个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
  积善成德。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积善成德,要求人们在身体力行中不断积累“善行”“美德”,使之巩固强化,逐渐凝结成优良品德。孟子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的养成,靠的是日积月累,“是集义所生者”。在提升道德修为的过程中,不仅要持之以恒积累善端,而且要不断修正错误。涵养善端与修正错误都有利于自身的修为。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就要多积尺寸之功,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从奋斗和奉献中实现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网络编辑:张剑
  来源:《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11日 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