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于安龙: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依据、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

发布时间:2024-01-02
字体: 打印
分享: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而思政课教师则在其中发挥了主力军的重要作用。青年教师在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所占人数多、社会关注高、未来潜力大,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抓好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关键环节。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依据
  青年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潜力巨大的重要力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保证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薪火相传。只有不断加强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将其打造成具有坚定政治立场、深厚理论素养、高尚品格风范、过硬素质能力的“精兵强将”,才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总之,无论是从个体、团队还是社会角度来说,加强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都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 
  (一)青年教师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生力军”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有力保障,也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作为高校的新鲜血液和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中坚力量,青年教师也是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最有活力、最有干劲的一个群体。思政课青年教师肩负着守牢思政课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任务,以及为国家、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职责,因此加强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把提升思政课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以顶层设计的方式予以保障。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提出要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其中鼓励各地各高校采取挂职锻炼、社会实践等方式对优秀中青年教师予以重点培养。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也都对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培养优秀思政课青年教师人才等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具体举措。总之,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求等,都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把建设一支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精、育人水平高、人格魅力强的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作为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重中之重。
  (二)青年教师是培养培育时代新人的“排头兵”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且科学性与政治性高度统一的课程,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实现价值引领,通过知识教育实现价值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塑正确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作为强国一代,当代大学生生逢其时、使命重大,特殊的历史际遇决定了他们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这就需要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目标、良好的精神状态。然而,快速变化的社会、复杂的成长环境、多元的价值取向等,使得他们的思想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样性明显增强,难免会在实践中产生各种思想上、认识上的困惑和迷茫。因此,离不开高校思政课教师发挥解惑答疑、指点迷津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廓清思想迷雾、领悟人生真谛、实现人生价值。在这方面,思政课青年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因年龄相仿、阅历相近,思政课青年教师在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当代大学生具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更容易与大学生产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这种朋辈教育的方式也更容易被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自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质言之,作为大学生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重要守护者、引导者和培育者,思政课青年教师能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以其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排头兵”。
  (三)青年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积极“探索者”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稳步提升,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有序推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学效果提升、教材内容优化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改进空间,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稳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形而活。尤其是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新兴技术手段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为后者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这方面,思政课青年教师具有先天优势和独特禀赋。因较少受各种传统观念和僵化思维的束缚,加之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思政课青年教师在教学改革创新方面走在了前列。例如,不少思政课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微电影、慕课、学习通、蓝墨云等“潮流新品”,积极打造思政课智慧课堂,给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广泛可能性;还有的思政课青年教师秉持“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使高校思政课彰显出鲜明的时代气息。概言之,青年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唱主角”的群体之一,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强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使其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四)青年教师是自我不断成长发展的坚定“追梦者”
  加强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不仅具有“外在推动力”,更有“内在驱动力”,而且后者更具持久性、稳定性。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群体,思政课教师的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这对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不断加强学习、丰富知识结构、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加强学习;而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频率加快,信息传播渠道拓宽,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始终立足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唯有如此,才能打造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才能真正引领学生成长发展。对于思政课青年教师来说,由于其从教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他们更易于面临“本领恐慌”“能力不足” “信心不够”等问题。所谓育人先育己,教育者先接受教育。加强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有效措施与可行路径,既契合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规律,也符合其自我发展与提高、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需要。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挑战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思政课青年教师特点鲜明、优势突出,他们多数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较高的理论素养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能够胜任思政课教学科研工作。但随着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一些学科背景庞杂、能力失衡的青年教师加入其中,使得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给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青年教师队伍壮大,但质量仍有隐忧
  截至2021年底,我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极大地壮大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力量。从原来各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手不足、队伍不齐,到当前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阵容升级”、兵强马壮,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从政策倾斜、经费保障、编制供给等各方面,为这支队伍的“扩军增员”提供了支持。在这支“12万+”的庞大队伍中,有不少是近些年新加入的青年教师。他们作为新生力量,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展现了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的风采和魅力,扩大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影响力。虽然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增加了、队伍壮大了,但也存在着“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为尽快配齐配足思政课教师队伍,近年来一些高校采取了“突击招聘”“快速配齐”等方式,使得思政课教师队伍短期内迅速扩充,力量大为增强,但也由此带来了一些问题。具言之,一是对于新进青年教师的聘任,多侧重于教学、科研能力等“硬条件”,而对其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师德师风等方面则存在关注不够、把关不严的情况,出现了重“硬”轻“软”的问题;二是由于一段时期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应届硕博士研究生“炙手可热”“供不应求”,很多学校不得不降低心理预期和门槛标准,转而从其他学科引进人才,导致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学科背景复杂、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一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归属感、认同感有待增强,学科思维、研究范式亟须调整;三是一些高校通过校内整合的方式,从优秀辅导员、党政管理干部中进行推荐选拔,以转岗形式吸收了一批思政课青年教师。对于这些“半道出家”者而言,虽然他们政治素质较高、管理经验丰富,但在教学科研上多是新手,且在学科背景、专业基础、知识积淀、学历层次等方面存在一定欠缺,导致其短期内难以达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要求。因此,为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他们需要尽快做好“强基础”“补短板”工作。总之,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只有在“量”增的基础上实现“质”优,才能真正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
  (二)学历水平整体提升,但能力存在短板
  近年来,新加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青年教师多是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其整体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较高,为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2021年,思政课专职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有17866人,比2016年增加8486人,增幅达89%。”高学历、年轻化已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新样态。但是,高学历并不等同于高水准,一定的专业背景、理论素养,是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对于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来说,他们正处于职业生涯起步阶段,不能仅满足于成为一名“教书匠”,而应立志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培育人才、贡献力量。整体而言,当前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能力短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养“专而不博”。当前,多数思政课青年教师是科班出身,经过了系统规范的学术训练,具有较为扎实丰厚的知识储备,但也存在知识面不够宽广,“专”与“博”的关系失衡的问题,从而导致“专精”有余而“广博”不足。而多元知识结构的缺失,使得一些思政课青年教师只能拘泥于教材知识点,而难以有效地拓展其深度、广度,这也是造成目前一些思政课青年教师课堂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对于一名思政课教师来说,既要成为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家”,又要成为熟稔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方面知识的“杂家”,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娴熟运用,是使高校思政课有料有趣,让思政教育走心入心的重要基础。“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对于思政课青年教师而言,只有博学广闻、通文知理,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地讲活故事、讲透道理,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二是社会阅历浅薄,社会服务意识不足。思政课青年教师年富力强、思维敏捷、充满活力,其突出的年龄优势、学历优势、思维优势等,决定了他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他们人生阅历浅薄,社会经验不足,使得其教书育人、理论研究缺乏厚实的实践根基。事实上,高校思政课并非单纯的理论阐释和知识传授,思政课教师不能只做“象牙塔”里的传道者、授业者,更应成为指引学生成长成才的解惑者和人生导师。这就需要思政课青年教师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服务大局意识,深入实际了解世情国情党情,走进社会体察民情民意,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感悟科学真理,在时代发展的浩荡潮流中读懂中国。唯有如此,思政课青年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情感需求和认识困惑,与学生形成共情效应。所以,思政课青年教师要胸怀“国之大者”,增强社会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社会责任。
  (三)保障机制日益健全,但仍需继续完善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办好思政课的根本和关键,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关系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是一项重要工程、系统工程、长期工程。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与支持,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机制日益健全,如选拔培养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保障激励机制等,使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这也是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进展迅速、成效显著的重要原因。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关系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效果。从现实来看,关于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评价等相关机制正在实践中逐步健全优化,有力地保障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有些方面依然难尽如人意,有着较大的提升完善空间。如在人才选拔、聘用环节,不少高校为完成师资配比任务,采取超常规招聘方式,短期内引入大量思政课青年教师,导致教师队伍的结构失衡,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扎堆”,虽然使单位发展有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后备力量,但也极易导致他们在后续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过程中同辈竞争压力增大、“内卷”严重,造成未来晋升通道拥堵,这既不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发展,也不利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合理配置;在人才培养环节,团队建设滞后、团队支撑不足是当前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面临的一大困境。从人才成长规律来看,青年人才的成长发展,既离不开个体的拼搏奋斗,也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和助推。只有把个体与集体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人才成长的强大合力。深入的团队协作、良好的团队氛围等,是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外力因素。然而,当前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科研成果的积累等,更多依靠个体“单兵作战”,集体备课研讨互评、优秀教学团队组建、重要项目课题共同论证攻关等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协同发展机制有待强化,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的“传帮带”机制尚需优化。此外,对思政课青年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不尽合理、保障激励机制不甚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四)职业环境显著改善,但压力接踵而至
  随着各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日益重视,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关注与支持,思政课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其被“边缘化”的状况已大为改观,职业环境有了显著改善,社会关注度、认可度和影响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明显提升,这也是大批青年教师纷纷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原因。随着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获得感的逐步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各界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各种压力也随之接踵而至。尤其是对思政课青年教师而言,因为其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和发展时期,面临的职业压力也是最大的。一是作为职业新人,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对那些跨学科、跨专业的青年教师而言,由于学科思维和知识体系的不同,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把握难以深入,对教学方法的运用难以灵活多样,其教学效果自然有待改善。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参悟和锤炼,才能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能、精湛的教学艺术。所以,思政课青年教师首先要过好教学关。二是科研工作处于爬坡过坎阶段。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教学与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学能够激发科研,科研能够促进教学,其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支撑和推动思政课教师的成长发展。但是,科研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厚积”过程,而后才能“薄发”。但是对于思政课青年教师而言,他们职称低、成果少,其在学院、学校乃至校外的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在课题立项、经费支持、论文发表等方面面临较大困难,导致其“厚积”过程曲折漫长。三是教学科研顾此失彼,社会服务有心无力。如前所述,教学科研对于思政课青年教师来说都很重要,不能有所偏废。但实现二者的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又受到个体时间、精力和能力等所限而难以兼顾,常会使教师陷入顾此失彼的窘境。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社区宣讲等社会服务性工作,是思政课青年教师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也是其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较大的教学科研压力以及其他服务性工作,使他们对此颇有力不从心之感。
  当然,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是从总体上、宏观上而言的,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情况各异,再加上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又是由不同群体构成的,因此上述问题在现实中的表现形式、特点和影响等不尽相同,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进路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涉及众多环节、关系诸多层面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入口关、质量关、考评关、激励关、团队关等方面多措并举、协同发力,以在实践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慧眼识人:把好“入口关”
  加强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把好“入口关”,从源头上保证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的质量。近年来,各地高校都在大力引进优秀青年人才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使思政课教师在数量上有了大幅度增加。但是,数量增加不能以降低门槛和放宽标准为代价,否则很难保证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纯洁性。选聘什么样的青年教师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是一项关系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大事情,质量意识须臾不可松懈。若从入口处就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必然会造成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一些人徒在其位、滥竽充数。因此,要严格思政课青年教师准入制度,除考察应聘者的教学水平、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外,应坚持把政治立场、思想导向、师德师风等作为思政课青年教师人才引进的重要标准。具言之,一是注重考察青年教师的政治立场是否坚定,理想信念是否牢固。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方面要求中,“政治要强”位居首位。作为传道者,思政课教师首先自己要明道、信道。要让那些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担任思政课教师,以更好地传道授业、为学生引领人生航向,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二是注重考察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言传”,更是一种“身教”,思政课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青年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其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和品格风范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塑造青年学生。品德不端、言行相左、表里不一等,不仅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形象和声誉,更难以胜任其成为青年学生的指引者、领路人的重要职责。只有师德高尚、作风正派、品行端正的人,才能成为青年学生的榜样和示范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因此,选拔思政课青年教师必须坚持“度德而师”的原则,把有崇高信仰、高尚品德、仁爱之心者引进来。三是注重考察青年教师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形成正确思想观念的基础,一个责任感缺失、情绪易变的人,是难以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塑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健康的心理是成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精神状态良好者,才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才能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状态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上几个方面,是衡量一位思政课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考量因素,也是影响他们成长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必须从严把握、从细落实,从起点上保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
  (二)精心育人:抓好“质量关”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是一项长期工程,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为此,必须盘活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充分激发思政课青年教师活力和创造力,把“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思政课青年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加强对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质量,要逐步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培训体系,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培养培训体系。具言之,一是把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贯通起来。当前,多数高校都有针对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包括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教学方法等方面,为青年教师更好适应岗位需要奠定了基础。但是,职前培训只是思政课教师培训的起点,而非终点,尤其是对于思政课青年教师而言,针对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科研工作中遇到的瓶颈等,要通过定期轮训、专题培训,围绕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信息技术运用、教学技能训练等,帮助思政课青年教师持续接受教育和锻炼,做到学习“永远在路上”。二是把线下培训和线上培训结合起来。在对思政课青年教师开展培训时,应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的不同,采取现代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方式,加强培养培训体系的匹配性与适用性,不断扩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发展空间。要在传统的线下培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丰富资源,发挥网络培训的便捷性、高效性,鼓励和引导思政课青年教师因时因地进行线上学习培训。三是把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联系起来。当前思政课教师培训多侧重于教学技能和方法、教师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培训等方面内容,而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还有待强化,“‘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为解决思政课青年教师经验不足、阅历不够的问题,要通过社会实践、访学研修、择优资助、挂职锻炼等方式,推动思政课青年教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不同岗位的历练中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的统一,为更好地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储积能量、淬炼本领。
  (三)玉尺量才:抓好“考评关”
  科学、合理、有效地评价思政课教师,是激励思政课教师提升工作投入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基本步骤,也是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而对于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考评,既要坚持整体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等,又要充分考虑到青年教师群体的特点特质,实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一是积极探索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机制。众所周知,思政课教学多渗透“情感”“意志”“价值”等要素,且效果的产生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和一定的滞后性,使得思政课教师的价值引领和育人效果难以及时显现出来。这种可能并非立竿见影的教育教学效果,是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这就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结合、长期评价与短期评价相结合等方式方法,确保评价的全面、客观与公正,这对甫执教鞭的青年教师而言尤为重要。二是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把学生、教师、督导专家、其他同行和社会人士等各方力量调动起来,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坚持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有机结合、学生评价与专家评价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模式,综合分析、衡量各项评价数据。尤其是要发挥思政课青年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其从被动的受评价者转变为评价的积极参与者,积极引导青年教师的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三是改变单一的评价体系。“要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提高评价中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鉴于以往评价体系片面注重教学、科研能力的评价模式,且教学态度、教学投入度等方面难以做到精确性量化的弊端,要积极构建包括政治信仰、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投入度、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要素在内的综合性、多维度评价模式,将其作为评估思政课青年教师绩效管理、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尤其是要充分考虑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导向功能,引导青年教师重视科研成果的现实转化以及提高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总之,对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要契合他们的成长发展规律,符合高校思政课改革发展方向,发挥好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四)善以待人:抓好“激励关”
  建立完善的激励和保障制度,是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需要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保障制度,是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外力因素,“加大培养和激励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政策保障,提高这个岗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让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抓好青年教师的激励、保障,需要从职称晋升、经费支持、选树典型等几个方面入手。具言之,一是畅通思政课青年教师职称晋升通道。职称晋升关系到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关乎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的事情。当前,多数高校已充分考虑到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上实行思政课教师单列计划、单独评审,有力地保障了思政课教师群体的权益。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对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倾斜力度,如更加突出思政课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的价值导向,适当拓宽思政课青年教师科研成果认定范围;彻底摒弃职称评聘过程中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坚持注重德才、优胜劣汰的原则,使优秀思政课青年教师能及时脱颖而出等。此外,在各种评奖评优、各类人才项目评选中,应保证思政课青年教师有适当比例的名额。二是提供专项经费支持。思政课青年教师正处于职业发展的上升期,因教学科研需要,其参加各种教育培训、访学研修、调研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的需求最迫切、意愿最强烈,但常有经费不足的问题。因此,要给予他们一定的经费支持,免其后顾之忧。对于教学科研成果突出、育人成效显著的青年教师,也要通过各种形式予以适当的奖励。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选树先进典型。近年来,一大批品格高尚、能力突出的思政课青年教师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教学基本功竞赛、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评比等活动中崭露头角,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崭新面貌。对于这些先进典型人物,要加大宣传和表彰力度,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关爱、呵护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良好氛围。通过选树先进典型,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起其他教师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的动力,有利于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打造成名师辈出、人才荟萃的具有强大影响力、战斗力的可靠队伍。总之,不断健全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激励保障制度,使其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是保证思政课青年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重要途径,也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重要保障。
  (五)文以化人:抓好“团队关”
  任何个体都是团队的一分子,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和帮助。脱离团队的个体势单力薄,融入团队的个体才能获得无穷动能。对于思政课青年教师来说,其成长发展更需要扎根于集体的肥沃土壤,从中汲取各种营养和能量。所以说,积极打造协同配合、互帮互助、资源共享的教学科研共同体,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具言之,一是完善互帮机制,注重良性互动。积极推行集体备课磨课制度以及听课互评等,鼓励思政课青年教师参与其中,从其他教师尤其是老教师、优秀教师的点评、建议中有所启发、有所获益。通过新老结对、科研团队共建、重大课题项目集体攻关、名师工作室打造等结构性组合模式,以点带面产生辐射效应,反哺引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有序推进,形成良性循环、持续优化的良好状态,使思政课青年教师在彼此分工合作、协调配合中增强团队意识、集体观念,同时促进相互之间的教学科研经验交流,共同成长进步。二是营造和谐融洽的团队氛围。良好的集体环境和团队氛围,不仅是团队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给每个团队成员带来发展动力,从而产生驱动效应和同化效应。积极进取、团结友善、相互激励的良好团队氛围,有利于提高团队效率,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更能有效激发个体心情愉悦、精神饱满地投身工作中,进而增强团队归属感和责任感。这样的团队环境对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三是强化对思政课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一个单位如果只有冷冰冰的数据考核和硬邦邦的条条框框,则容易使人产生职业倦怠感、缺少安全感。思政课青年教师因其所处人生爬坡期、事业起步期,所以任务重、压力大,由此被称为高校“青椒”。化解“青椒”之焦,需要高校从工作环境、生活境况、发展空间等方面加强对思政课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和组织关爱,使其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增强他们的职业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这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作者简介:于安龙,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历史自信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研究”(项目号:22JDSZK128)的阶段性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