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刘同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及其实现

发布时间:2022-01-29
字体: 打印
分享: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不断地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时代精神引领与正确价值导向。学界对如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功能的问题展开了较为充分的探讨,这对切实践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具有推动性意义。关于如何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定位,如何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主题以及如何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现实问题,是解决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研究困境和推动其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尚需进一步深入探析与澄明。

一、“何以特殊”: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定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定位需要从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和育人目标的要求来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立德树人的价值功能。课程设置的目的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党的路线、方针及政策的普遍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一步帮助青年学生形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及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功能,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取代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主渠道,旨在通过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创新实践,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这对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定位和重大作用。这一重要论断提醒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科学知识、方法与逻辑的讲授,在兼顾思想性与学理性的同时,更加凸显鲜明的政治性。政治性是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且特殊地位和功能决定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课程思政”指的是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其他课程,通过课程建设和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来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课程,其不同于隐性承担一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各专业课程,而是强调以显性的方式实现明确的意识形态目的,即直接对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1]思想政治理论课反映的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规范和理想信念,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性质”,[2]其在根本上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要求,以及阐释和传播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实质及其重要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在国家和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认同、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促使他们自觉将所学贡献于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这种课程定位和内在功能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上的专业性、独特性和直接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讲好信仰、信念、信心背后的深层道理,致力于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早在2004年10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中就已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作出明确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需要反映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意见》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要求,各高校设置了相关的教学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1年秋季学期更名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以及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这些“思政课程”及其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承担而有侧重地肩负起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使命。譬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整体性和系统性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帮助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思维与实践方法,为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旨在从整体上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具体发展,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从而增强“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旨在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揭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奋斗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并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体悟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必然;“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意识以及法治观念,从而为提升学生解决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奠定基础;“形势与政策”课程旨在通过介绍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国际关系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帮助学生感知世情、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增强大学生“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影响和引领青年学生,即全方面地帮助学生形成反映社会主义中国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3](P33)以及符合时代要求、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厚植学生人民情怀的课程,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和扎根人民。人民情怀是“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精神根基。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实现的目的在于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过程触动学生的内心和灵魂,推动学生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客观知识求解实际问题时提升能力,收获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政治素质、心理认知等主观层面的体验与感悟,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收获知识和能力,而且培育马克思主义关注人世苦难和社会进步的情怀与境界。马克思曾说,思想与现实利益的脱节必然导致思想的腐朽和片面,唯有代表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思想,才不至于仅仅“激起暂时热情和掀起表面风潮”。[4](P287)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作为教学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是立足无产阶级立场、心系社会历史发展和追寻人类解放的科学,具有一种始终致力于关注和求解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积极观照人类生存状态和发展条件的人文情怀与价值关怀。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授的知识和理念如果成为学生眼中“假大空”的乌托邦理想,或脱离学生个体生存需要和现实环境的抽象理论,最终只能造就表面上的虚假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致力于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终极关怀激发学生形成关注人民大众与社会发展的情怀,这种情怀对学生而言应当是同自身切身利益和未来发展密不可分的,其应当统摄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性意义和长远性价值之中。同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学生及时认识自我和社会并引导他们在持续关注和思考自身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中获得长足进步,进而引领学生以人民情怀为基础,深刻理解马克思为之奋斗终身的人类解放目标的科学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改变现实境遇的阶段性,从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促使学生在信仰马克思主义方面,由价值认同上的陌生走向亲切,从态度立场上的动摇走向坚定,让学生从被动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对象,转变为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责任的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定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站位、境界和情怀具有内在关联,境界高远、格局宽广、情怀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立足更高的层面来引导和帮助学生。从教师对于学生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担负的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方法的使命,在知识和方法以外,教师更应当展现自身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独特境界——政治境界。这种境界体现于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过程中所立足的政治站位、政治高度等方面。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涵养并展现其政治境界的关键在于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其核心要义、理论特质、思想内涵、科学方法和深厚情怀等方面,从习近平总书记站位高远、视野开阔、思想深邃、境界壮阔的思想中汲取精神力量,使自身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达致更高的思想境界,形成更加宽广的视野,立足更广泛的领域谋划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

二、“讲准什么”: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主题

  在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什么”的课程定位后,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究竟应当“讲什么”的问题予以深刻考究和精准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所提供的基本内容为根本遵循,这不仅要求教师对以文字方式呈现的直接知识体系进行准确把握,而且要求他们深入到对知识所承载的价值和意义的整体理解,进而立足教材又超脱教材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再创造,扩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质性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的是思想政治理论问题,应当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开设的课程内容要求进行讲授,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主题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讲授的前提是要具备熟悉教材知识、教材逻辑架构,进而挖掘教材、掌握教材精神的能力。这里涉及对待教材的态度问题,有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空洞”“空泛”“乏味”或与其自身期待存在一定的理论差距,而对教材持有“质疑”的看法,并发出“质疑”的声音。在笔者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内容、形式和表达上虽然难以完全满足不同师生的需求,但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讲什么”这一问题来说,目前所采用的全国统编教材为教师们提供了较为完整而明确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通过理解教材内容来把握自身教学的主题,但由于统编教材需要覆盖不同类型、层次、学科的学校、教师与学生,因此对“教师队伍”就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对待教材不是做简单的“拿来主义”工作,而是在研究教材体系的体例和要求基础上作出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内容安排。在从把握教材主题到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还需要经历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阐释性与创造性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如何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主题?实际上,把握教材不外乎既重视教材内容本身所呈现的知识重点,又透视和厘清知识背后所蕴含和体现的价值意义及其与知识本身的内在关系,在掌握表达知识、阐释价值和意义的方式方法基础上形成关于教材讲授的内容、原因和路径的准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仅仅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达出知识所蕴含的思维逻辑与价值理念。知识背后的意义及其传达作为丰富“纸面化”教学内容的重要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掌握知识及其内在逻辑价值的更高要求。

  在把握教材和“理解教材”的过程中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即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之间既统一又非完全同一的关系。相较而言,教材作为有限的知识载体,其所承载的知识内容和教学内容是相对有限的,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却是无限的。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或是其他课程,课程的全部内容显然不可能完全纳入相应教材中,严格意义上说,任何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都是开放的。然而,知识体系的开放性应当是对基础性、核心性知识的发散性理解,教材正是为广大教师们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遵循以及不容消解的知识“硬核”。所谓“理解教材”与“把握硬核”,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教材要求遵循的基本内容予以准确把握、透彻理解和完整呈现。对客观内容和现存知识的把握并不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讲什么”的全部内容,课程及其知识体系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师还应具备既能立足教材又能跳出教材的能力,在消化教材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立足”教材是为了规范自身所讲授的内容,而“跳出”教材则是为了避免“唯教材”的知识崇拜,重在以对既定知识内容的深化和扩展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结合国家政策文件精神、时代语境和自身知识背景对教材进行深加工,产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而又不以教材为唯一内容的授课效果,在建构起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渗透、传播和引导。这种关系是对教师如何把握教材主题的一种理论构想与实然要求,既要求对教材的体系化和完整性加以透彻把握,又要求在既定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具体的创造性生成。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不可根据人为想象随意选取或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特殊指向,“思想”指的是一种特定的“政治思想”,“理论”则强调特定的“政治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及其主题就是关于政治思想和政治内容的理论系统。除去以知识体系为核心的具有思想观念性质的内容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还应包括以“中国精神”为核心的精神品格或精神谱系方面的内容,以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纪律规范、制度规范等为核心的行为规范方面的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感情心理方面的内容。[5]对教师而言,“理解教材”是一个逻辑延展的过程,其关键在于“理解”由教材和教育对象所共同规定的教学目标,即课程以及具体深入到某一章节时所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实现目标的内容和形式,思考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基于教学目标如何选取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内容的明确必然对教师构思教学形式和手段提出适应性要求,即关涉思考呈现、表达、论证教学内容的具体方式和案例问题。

三、“如何讲好”: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深度

  把握“讲准什么”的教学主题意味着把握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构成,随之而来的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讲好”的方法论思考。“如何讲好”首先务必确立教学“内容为王”的理念,从这种理念出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对自身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赋予足够的思想性、价值性和艺术性,体现为积极地通过科研反哺渗透以提升教学深度,将敏锐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与教育对象的个体需求、知识讲解和价值传递相结合,以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力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作为综合检验自身研究水准和教学能力的第一“试验场”。

  要体现教学的深度和思想性必须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之间关系的争论,学界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只有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是推动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变的重要途径。第二种观点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以理论内化为主,形式、方法、手段为内容服务。第三种观点表示,不能割裂教学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统一关系,要找出两者的最佳契合点以保证教学效果。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教学内容较之于形式手段更为重要。近年来,教材不断更新和改版,教师队伍持续扩充,学科设置不断优化和调整,慕课、翻转课堂、手机互动、影视赏析、课堂辩论、虚拟实践教学等各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接续“登场”,表征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具体成果。然而,需要对教学形式的“热”创新展开教学效能的“冷”思考,实际的教学效果与预期仍有所差距。究其原因在于教学改革重形式、轻内容:过于注重形式,冠以各种新鲜“名堂”或号称形成了某种模式来概括教学改革的形式化特色,的确提升了教学的亲和力;而教学内容的着墨和设计不多,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探讨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学内容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学方法和形式改革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其内在方法,但教学方法应该摒弃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模式,不断追求与时俱进、丰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研究透彻、善写学术文章并不等同于其具备了优秀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教学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在课程内容上做到“配方新颖”,在教学方法上做到“工艺精湛”,在教学手段上做到“包装时尚”,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需要以坚实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作为基础,更需要成为能够主动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学者型教学能手”。承担研究者身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自身特定的学科领域,但不能受限于自身的学科领域,必须从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思想困惑点中寻找科研灵感,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潜心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教学形式和适应性的教学手段。总体而言,在注重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制定或配以恰当且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生成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来看,教师自身的外形条件、口头表达等形式上的优势无法发挥决定性作用,优质课程的关键在于教师所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策略的科学性和教学重难点把握的准确性。抓住教学重点对于紧紧围绕教学主题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而对重点的选择既要结合教材体系框架的总体布局和知识逻辑来把握,也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学效果加以确定,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将有限的时间资源用于重难点问题的分析阐释上。笔者以为,专题化教学的方式更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主张以专题化教学改革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面面俱到向专、精、深、新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改变“点点必讲、面面俱到、平分秋色、内容庞杂”的授课方式,确立“有所取舍、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讲就讲好”的授课原则。不同班级和学生所思考的问题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教学应当重在抓住个性化的统一,而非囿于“统一模式”或“万能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聚焦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关注点这四个方面以及将它们有机结合的可能性路径,使教学过程既体现出现有教学丰富充实的供给内容,又反映出学生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在对两者的综合平衡中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章可循和因材施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贯彻“内容为王”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重思考、有思想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要素。思想性不能简单归结为讲课的深度和难度,而在于通过讲授者的展示将讲授者所蕴含的“能量”传递出来,这是一种身为教学能手和行家的气场。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看,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设计是一堂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前提。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需要靠严谨的逻辑来论证的课程,无法将道理讲解清楚必然不能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面对学生的提问、追问甚至是质疑,教师应当加以重视和研究,力图对问题进行追根究底的澄清和针对性的回应。如果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内容的研究上,而企图从教学方法上取胜,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视音频等技术或者仅仅追求视听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能无法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主动性;如果不在课堂教学上下气力,而是以“实践教学”的名义去弱化理论讲授,不仅无法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要求,甚至会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教育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注重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社会实践从根本上应有利于理论知识、思想观念以及价值理念等在行动实践中入脑入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讲课而非讲演,讲课与讲演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讲课是传授特定知识,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的传授需要借助于固定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标准,讲课本质上是使学生在掌握教师所讲的确定性知识基础上达到更高层次的价值观认同,其强调的是说服力和解释力,所讲内容是值得反复推敲和追问的;讲演则带有更多感情投入和主观因素,要求讲演者以肢体、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配合来调动听众的情绪而引发即刻的共鸣,强调的是感召性和感染力,所讲内容更多是自我的主张和见解。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讲”而非“演”,是依靠理论本身的逻辑美感与思想魅力去打动学生和触及灵魂,而不是任何外在的、花式的表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尚不能做到“入脑入心”,学生难以共情共鸣,这是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非常苦恼的问题。学生往往只是被上课的形式所吸引,他们所能留下印象的除了课堂上的趣味性细节以外别无实质性内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仅仅追求学生的“抬头率”和“微笑率”,还要注重“互动率”与“皱眉率”,即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的接受和思考,唯有真正进入学生内心深处和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这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课程的思想厚度,展现理论深邃的穿透力,突出课程的价值引领性。思想的厚度无法通过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而实现,更要融进学界前沿的最新理论动态,增加课程的挑战度和创新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具挑战性的就在于真正地回归理论课,用彻底的理论回应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困惑。但现实的困难是,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因自身底气不足、功底不深、研究不透,导致其在课堂上对错误观点不敢旗帜鲜明地批判,对敏感问题不能灵活地回应,对复杂问题无法彻底地释疑解惑,远远做不到对思想理论的真正回归。

  在“如何讲好”的问题上,应当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曾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6](P203)真正需要加以批判性思考的不是已知的知识点,而是围绕理论形成、发展和创新背后的相关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需要加以深入分析的是“只有结论、没有问题”的现象。为实现令人信服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应当合乎逻辑地涵盖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到最后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分析问题,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理论功夫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思考一系列问题:如果讲授的结论是既定的,那么讨论的空间在哪里?如果讲授的套路都是明显的,那么重构的弹性在哪里?如果讲授的知识都是熟悉的,那么创新的动力在哪里?[7]追问这些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能够有效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着眼大问题、真问题和根本问题的理论意识,提升其关注现实、回应问题、破解难题的理论勇气,增强其解疑释惑的临场应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独立思考问题并不等于“闭门造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要主动把握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变化,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所盼,关注学生思想的实际发展需求,注重解决大学生所普遍关注的、亟待解答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场需要师生心灵沟通、头脑互动、彼此了解的课程,而只有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回应学生,才能真正走进他们心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留心梳理学生需要解答的问题,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内心真实诉求即“从教育对象内在需要的角度来科学设计教育目标,拉近与教育对象的距离”,[8]将其作为自身传道、授业、解惑的出发点与归宿,这既是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吸引学生的基础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效果的突破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讲着问题”的“大先生”与有“带着问题”的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的“问题”在于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则在于善于提出、思考与弄懂问题。教师需要强化自身的问题意识,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文化体系和思想观念体系的过程中,穿插回应当前的社会现实问题、把握时代的思想动态和分析国内外局势变化及其影响。有问题意识的教学就是一种原创性的授课实践,现实课堂中对学生早已熟知的内容不进行过多的讲解,却需要直面学生的困惑、质疑或者是曲解进行针对性的纠错和匡正。教学不是单向的灌输,而要在问题综合、理论综合的基础上通过讲授真正的思想以实现双向的观点生成。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深度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教学当研究,促使自身成为学者型的教学能手,努力为讲授具有理论深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教育主体基础。

  明确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定位以及“讲准什么”“如何讲好”的问题,旨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提供和谋划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就课程定位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载的功能、意义和使命重大;就教材主题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有其内容上的基本遵循,但也不可固守既定内容而陷入教条主义;就教学深度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过程中体现的理论性、思想性对其教学水平和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如何较好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持久存在的课题,仍需以深入研究来加以回应和解决。

 

  (作者简介:刘同舫,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