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梅荣政:肩负起培养优秀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责任

发布时间:2021-01-03
字体: 打印
分享:

 

  《求是》杂志2020年第17期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要文章,给全党、首先是给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提出了重大任务和明确要求。我们党一贯重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思想政治课,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培养思政课教师的问题更加受到重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标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是为什么人的问题,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办好这门关键课程的关键是思政课教师;关键是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把我们对思政课教师地位、作用的认识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培养思政课教师的问题并非一个部门、一个局部,而是关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问题。我们要以坚强的党性,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到位,着力培养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政课教师。

 

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依笔者理解,可归为“三”、“六”、“八”。

  “三个”总要求: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

  具有“六个要”的素养:政治要强,要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心中扎下根。情怀要深,要把真信转化为真情,在课堂上展现的真情怀最能打动人。思维要新,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视野要广,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自律要严,要遵守教学纪律、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人格要正,有堂堂正正的人格,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

  坚持“八个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即坚持强有力的政治引导和透彻的学理分析结合,能以彻底的思想理论、真理的强大力量说服、引导学生。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即坚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即坚持把传导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旗帜鲜明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结合起来。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即坚持讲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实践中形成发展,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奋斗目标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即坚持把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与因地、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相统一,把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和教学过程中的多样化探索创新结合好。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即坚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统一起来,尤其能坚持引导学生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感知中华文化魅力,避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即坚持以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寻根究底,得出必然结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即坚持思政课是显性课程性质,能理直气壮开好,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不把思政课变成隐性课程。同时,善于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六”、“八”相互融通,辩证统一,确保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以上要求,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体现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出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思政课教师是怎样的呢?自然首先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素质的教师,还必须是“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具有“六个要”的素养和坚持“八个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功底的高质量、高品位、高规格的有用人才。

  

如何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思政课教师?

  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思政课教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题项目、社会实践、学位论文、培养方式、思想政治工作等环节,切实可行的方案要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正反面经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形成。

  一是培养目标。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思政课教师(当然不是唯一的任务)。

  二是课程设置。要根据培养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政课教师的要求,调整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配置。总的要求是夯实马克思主义基础。首先要扎扎实实开好四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三门课程都要在深化经典著作、原理教学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和研究,帮助学生阅读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时要开好当代社会思潮评析这门课,通过对各种错误思潮旗帜鲜明的批判,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学习、掌握和实际运用。其次要抓好基本技能的教学与训练。如社会调查研究、论文与写作,教案的设计和写作,教学的方式方法、现代技术手段的掌握和运用等等。在指导学生的方式上要尽可能减少教师课堂教授时间,增加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

  三是强化师德师风的教育,包括劳动实践教育、教学纪律教育和品德、学风教育。

  四是科学研究。除了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外,要重视将思政课教学中有关的问题,如教学中遇到的难点、热点,教材、教学参考书的选编与研究,与课程教学有关的历史、现实、科学领域的重大问题,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教学经验的探讨与传播等等,列入科研项目加以研究,作出有深度、有创见、有说服力的解答,提出解决短板的建议。

  五是要建立专门的评估体系和标准。把培养优秀思政课教师质量作为评价本学科点建设的主要标准。

 

树立培养高素质思政课教师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教思政课是这样,培养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更是这样。

  现在培养思政课教师具有优越条件。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特别是对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及其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根本保证。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思政课建设及其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及其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深厚力量。我们党坚持守正创新,不断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生气勃勃,不会僵化、陈旧、过时,充满理论和实践的创造活力,永远富有时代气息。思政课建设及其教师的培养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如对教师的选用、管理、考核上,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狠抓学风建设,积极倡导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培养和激励工作力度,确保各项政策保障落实到位,重视提高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激发思政课教师创造活力和聪明才智,等等,为思政课建设及其教师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基础。有了这些保证、支撑、力量、基础,我们定能培养出综合素质很高的思政课教师。

  尊重思政课教师职业学术地位的评估体系、评估标准正在得到合理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提高评价中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克服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弊端,引导思政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他要求“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学校干部队伍建设要把思政课教师作为重要来源。教育部门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随着这些精神的落实到位,对思政课建设及其教师培养的偏见和歧视也会扭正。所以我们有充分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应该而且有充分条件肩负起培养好“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责任。

 

  (作者: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驻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