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陈金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方法论

发布时间:2020-11-06
字体: 打印
分享: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统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赢决胜全面小康三大攻坚战,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方法论。这一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集中体现,为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指南。

 

从战略高度认识与谋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摆到战略目标高度来认识,置于战略布局中来谋划,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党的十七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了出来。党的十八大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差,赋予全面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十三五”时期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高度契合,“十三五”规划聚焦这一目标来制定和实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依托和支撑。

  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服务于战略目标、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破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瓶颈,不断激发社会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确保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序运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发展动力和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特别是解决妨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干部作风问题,如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厌战情绪和消极腐败现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政治保障。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各种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但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没有变,我们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变,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有利条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从要素支撑看,产业基础比较好,配套能力比较强,劳动力比较充裕,人力资本不断积累,这些都能够有效支撑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应对疫情催生的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为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机遇。全面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才能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坚持统筹兼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成高标准的小康社会、覆盖全面的小康社会,需要增强辩证思维,坚持统筹兼顾。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辩证思维的具体运用。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赋予“小康”更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努力建设高标准的小康社会的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对于全面小康要辩证、全面地看待。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坚持一定标准,又要防止好高骛远,脱离国情和实际盲目提高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为重要的是“全面”。“小康”是发展水平的要求,“全面”是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要求。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全面,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经济发展带动整个社会进步。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特别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人民一道迈入小康,共享发展成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共同繁荣。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造成较大影响,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建设,形成供需良性互动,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加快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坚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打赢决胜全面小康三大攻坚战

 

  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因素。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打赢三大攻坚战,努力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抓住关键、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

  坚持底线思维,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自然风险等,又包括国际的经济、政治、军事、重大传染病风险等。各种风险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相互交织叠加,形成风险综合体。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应对不力,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既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使我国应对重大风险的能力经受了考验、得到了提升。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没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同时,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到2019年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降至551万人。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党中央要求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复工复产中优先使用贫困地区劳动力,以利于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完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一些地区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这样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党中央要求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开展全国生态保护与修复,就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撑点。

 

来源:《人民日报》2020723

网络编辑: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