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侯惠勤:突破社会主义制度定型的世界性难题

发布时间:2020-09-08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就是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体构成。这是开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先河的伟大创举。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表明,尽管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从运动变成国家制度的伟大转折,但并没有完全实现这一转折。随着苏东剧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深入探索,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通过自身的实践,我们一方面认识到,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另一方面也看到,制度的定型完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共产党在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坚持底线思维,既设置不可触碰的红线,避免犯颠覆性的错误,又积极主动地面对社会主义制度定型所必须解决的难题

 

  历史证明,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一些不发达国家取得成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必然需要一个长期的完善和发展过程,其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也必然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探索而逐渐显现的过程。那种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一旦建立就会无比优越、无限巩固的想法,不仅天真,而且有害。“两点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度自信的特点,既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主义的制度底线,又积极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的制度变革。

在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从思想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完善的基本原则:第一、承认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因而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不在于不存在矛盾,而在于矛盾总体上的非对抗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不在于其不存在缺点,而在于能够通过这个制度自身在发展、变革中不断加以解决。第二、确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制度大框架,把坚持和改进共产党的领导作为国家制度的核心。毛泽东对内对外都反复强调,“国家是由共产党领导的”。这一国家制度可具体化为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以及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国家意识形态。国家制度的变革完善,不能颠覆这个制度的大格局。这两个基本原则的确立,使我们获得了制度改革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是我们不犯颠覆性错误和抵御“颜色革命”的定海神针。

 

把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的统一奠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之上,不断实现理论导向和制度导向的具体统一

 

  社会主义制度建构的一个难题,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崇高性和制度构建利益协调的现实性的统一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出现价值导向和利益导向相背离,最后要么是理想的陨落,要么是制度的变质。

  中国共产党的成功要归功于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不转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才有坚持共产党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和发展理念,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法治的一致性才有理论根据,足以与西方意识形态相抗衡的社会主义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等价值观才得以成立,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才成为可能。

  我们解决理想的价值导向和制度的利益导向这一难题形成了三大创新性思路:一是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使理想的崇高性和现实性有机地结合;二是以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引领、统揽党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伟大斗争和伟大梦想,使党的先进性和党的事业的群众性有机地统一;三是把制度建设的利益导向落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宗旨和发展理念,使利益的个体性和整体性历史地统一。在这里,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定型,落脚在坚持和改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成功于党一贯坚持刀刃向内的高度自觉的自我革命。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自我革命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具体表现为“五个一”:一个大思路,即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引领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一个主题,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的建设永恒主题,也是每个共产党员的永恒课题;一个精神,即“赶考”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执政永远在“赶考”的路上,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一个关键,即抓“关键少数”,对于处在重要岗位、担负重大职责的党员领导干部更高标准要求、更严格管理;一个决心,即反腐败零容忍、全覆盖、无死角,打虎、拍蝇、猎狐、扫黑、除恶全面行动,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把握时代潮流,紧扣时代主题,推进改革开放,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最终回归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性

 

  围绕着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形成了三点共识:第一,必须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目前已经体现出的优越性,这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具有效能上的优势,而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这方面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保持这个优势,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第二,必须在对历史经验和形势发展作出新的认识基础上,找准社会主义制度目前存在的不完善环节,如市场运用不好,经济活力不足,根本原因在于把市场和计划僵硬对立起来,思想不解放。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第三,必须特别重视社会主义制度本来应该有而目前并没有体现出来的优越性问题,就是生产力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较快提高、综合国力较快增强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表现,原因在于战略定力保持不够,容易受外部环境干扰。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来,我国的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提升进入了快车道。我们的改革重点,已经从原来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转移到为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全面推进国家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今天已经不能再单纯地把改革开放视为外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推力,而必须看到它已经有机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和制度特色。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可分割的一体化事业。

新时代的制度建设已经不是单打一的行为,而是在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综合创新,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一制度创新的灵魂,就是把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融入现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之中,构建与西方多党制截然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把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以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们制度创新的历史性突破。

 

来源:《红旗文稿》2020年第3

网络编辑: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