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导向和实践指南。因此,我们试图从“知”“意”“行”三个层面认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过程。
立德树人何以必然
立德树人是必然之选。《资治通鉴·周纪一》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立德”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彰显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价值追求,其中以“立德”为首。众所周知,“立”是树立的意思,“德”是德行、道德,“立德”就是将“德”深入人心、根植人心的过程,促使人成为有道德有德行的人。“树人”一词可追溯于《管子·权修》中记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是有意识地塑造人才、打造人才的过程,“树人”力争将自然属性一致的人逐渐培养成具有不同知识体系、专业技能、能够满足不同领域需求且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养的个性化人才。立德树人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立德”是“树人”的先决条件,“树人”是“立德”的价值旨归,人才培养的辩证统一决定了离开“立德”谈“树人”只能偏离方向,离开“树人”谈“立德”只能流于形式。育人是育才的前提,立德是育人的根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育人育才的关键之举。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之选,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之选。
立德树人何以必须
立德树人是必须之策。立德树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立德树人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和使命召唤。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国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着眼于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复兴梦想。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一政治站位和发展高度,需要我们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不断培养出拥有强大精神力量、坚定民族品格的时代新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
立德树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立德树人关乎教育强国的实现,是新时代走向“强起来”的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基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百年大计的德政工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扣扣子”比喻青年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立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立德树人与素质教育一脉相承,加强德育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科学导向。
立德树人立足人本、着眼全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旨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人的全部特征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全面发展的人是具备适应社会各种需求能力和素质的“全人”。立德树人不仅有助于人们尽早确立正确的自我实现方向、避免走弯路,更为人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提供了最大可能。面临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一些青年出现了价值缺失和信仰错位的问题,立德树人有利于青年提升道德自律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补足精神上的“钙”,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立德树人何以可行
立德树人是可行之法,关键在于:
以理想信念铸魂。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教育是塑造灵魂的伟大事业,立德树人的根本在于铸魂。青年是最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群体,筑牢他们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之魂,坚定理想信念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新时代铸魂育人工程的关键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加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育,引导青年将个人幸福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相联系,个人理想与国家人民的共同理想相统一,强化重任在肩的责任意识。
以教育引导固本。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体系,注重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在教育内容上,向青年传授理想信念的坚定之道、认识世界的正确之道、改变世界的科学之道,以知、意、行的辩证统一作为以德育人的核心内容。传道亦要有术,在教育方式上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现代化特征,将传统模式与现代手段相结合,通过网络直播、翻转课堂等新型授课方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为德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的教育体系,多方发力引导青年成为胸怀鸿鹄之志、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
以实践养成奠基。实践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和桥梁,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知行统一。要以道德实践作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沃土,将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渗透德育实践全过程,通过健康向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青年高尚的道德情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在实践中优化环境导向,使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优良品德的影响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让青年在生活环境中逐渐实现对个人德行的自觉自省自悟。
以制度机制保障。要使立德树人成为教育者的自觉担当,成为一种教育常态,需要以体制机制提供保障。一方面要自觉摒弃“唯分数”“唯论文”的评价标准,破除影响立德树人实现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引导教育回归到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上来。另一方面,向师性是教育活动的特殊表征,为了保证以德施教,应深化对师德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教师作为践行立德树人的主导,要对“立何德”“育何人”“如何育”等基本问题有明确的认知和强烈的认同,并始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以其言行教化、感化和育化学生,率先垂范,以身践行“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网络编辑:张福军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