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丁立群: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发布时间:2018-11-25
字体: 打印
分享:

 

  《光明日报》40年前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掀起了席卷全国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不仅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大促进意义,而且对于繁荣当代中国哲学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视域中,对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时代意义的把握,既涉及对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总体格局的理解,也涉及对近40年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和蕴含的核心精神的理解。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具有三重作用,这集中体现为由其所开启的思想解放推动了哲学理论创新,哲学理论创新“反哺”于改革开放,促进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它直接启动了实践哲学研究,从而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核心精神。实践哲学的探索大略经历了认识论的实践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和人类学实践哲学三个阶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认识论的实践论是一种最传统意义上的实践论。它在认识论意义上理解实践,把实践作为认识客观对象的中介环节,以期获得一种客观的真实性。认识论的实践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起初实则是在认识论的实践论范围内进行的。这种把实践与认识相关联的实践论,虽然按照亚里士多德关于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划分,仍属于理论哲学,但是,一方面,在实践上,它打破了以往以教条检验真理的“两个凡是”局面,把真理的确定引向实践,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它打破了在传统教科书体系内的经院式研究方式,把哲学的关注中心引向实践和现实。这使它具备了摆脱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的可能性,也使它可以自然过渡到实践唯物主义。

  从存在论上说,马克思的哲学实际上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劳动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又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正是人类的劳动实践,创造了人的自然的关系与人的社会关系,而这两种关系概括了人所面临的所有关系。同时,劳动实践一方面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又为人类的社会关系以及自我发展提供了最终的动力。劳动实践构造了现实世界的本质,也构造了人的生存的本体。因此,人们主张,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或称实践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是革命的唯物主义,更倾向于以人的活动来理解社会,较之认识论的实践论更具有丰富的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实践问题研究发生一个转向,开始探究西方实践哲学的原始形态并由此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解,实践是人的道德和政治活动,因而实践哲学就是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其宗旨在于在良善的城邦治理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而实现人的完善。这一研究把马克思的思想置于西方哲学传统中来理解。由此认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革命性就在于,以劳动代替实践从而把实践由伦理和政治领域引入社会领域,构造了劳动、人的社会本质、社会共同体、社会革命和社会解放为骨架的实践哲学理论,从而实践哲学的宗旨则转换为改造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使人能够获得完整性和全面发展。我们把这种实践哲学称作人类学实践哲学。人类学实践哲学明确反对抽象的经院式哲学研究,发展了关心社会现实的实践哲学精神;同时,把对于社会和人的研究展开为全面的社会研究并以此重新理解马克思思想,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由此得以丰富和拓展。

  第二,它结束了以往的经院式的哲学研究范式以及“常规”式的解题活动,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百花齐放的新局面。“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结束了苏联教科书哲学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使得人们对哲学的理解走出传统哲学的思辨领域,面向现实的社会实践和生活世界,形成了遍及各领域的哲学形态和哲学分支。如文化哲学、发展哲学、生存论哲学、交往哲学、经济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等等。这些哲学形态和哲学分支的形成都有着一以贯之的实践的动机和冲动,都是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样,这些哲学形态和哲学分支都可以看作是实践哲学的延展形态。如,文化哲学研究除了自身理论体系建设外,抓住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寓所——日常生活世界,深刻地分析批判了积淀了数千年的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稳定结构,及其对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具有内在阻滞性的因素。又如,发展哲学对源起于西方且持续数百年的整个现代化运动进行了反思,对现代化的“原罪”——物质主义进行了批判,特别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单维的物质主义倾向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提出了克服物质主义的总体现代化的思想。由此可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后产生的遍及各领域的哲学形态和哲学分支,其整体上的一个特质在于,直接面向现实的社会实践和生活世界而展开哲学的思考。

  第三,它直接引发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现实问题研究,使哲学的实践精神直接融入到现实问题的研究之中。关于实践哲学的讨论,一方面拉开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序幕,造就了哲学发展的现实土壤;另一方面又把一种实践理性深深植入了哲学,使哲学开始关注现实。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场革命, 40年来,决定时代走向的改革开放的总问题无疑是发展道路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这也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哲学研究所必须加以关注的问题。在哲学层面上,发展道路问题所关注的是,我们要跟在西方之后走西方现代化之路,还是走传统的保守之路,抑或是走超越两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答案当然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现代化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例如,现代化及其发展所派生出的现代性问题。我们如何科学地将现代性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开创出既借鉴西方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又克服其弊端并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之路,构成哲学创新需要面对的问题。无疑,其背后的深层问题仍然是发展道路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由发展道路派生的具体问题还有,诸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问题,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这些问题与发展道路问题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它们的解决同样维系在发展道路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上。

  客观地讲,40年来的哲学研究正是因为抓住了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总问题,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等问题,产生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对改革开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保证了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

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引发的40年来的哲学研究进行一个总体分析。(1)“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以来的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关键在于在思想史的背景下激活了实践哲学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摆脱了苏联教科书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僵化理解,在实践哲学的主线和基本范式内,彰显了哲学的实践品格,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奠定了实践的主基调和基本精神。按照德国新康德主义者W.文德尔班的理解,对社会历史进行哲学思考,如果探究存在于各民族社会历史生活的普遍规律,则属于理论哲学的范畴;社会历史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领域,所以,如果历史哲学探究的是各民族社会历史生活整体的发展目的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目的,就属于实践哲学的范畴。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开放40年来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解形成文化哲学、发展哲学、生存论哲学、交往哲学、经济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等哲学形态和哲学分支,在范畴上均归属于实践哲学,是实践哲学在各个领域的延展和引申,由此开辟了这一整个时期的基本研究范式。同时,这些哲学形态和分支又带动了改革开放的现实问题研究,形成了近40年哲学研究的基本精神。(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使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彻底走出了苏联教科书哲学的思辨研究方式,使此后的哲学研究与改革开放形成了积极的互动关系,真正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时代精神的精华。传统哲学基本上是理论哲学即形而上学传统,这种哲学沉迷于思辨与社会历史的变化无关的永恒之物,从而脱离了现实。但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这里,马克思强调了哲学与现实世界的相互作用,这实际上是强调了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其现实来源以及哲学对现实的指导意义。“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所引发的哲学理论变革在于,促使哲学研究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了一场“哥白尼革命”:把实践服从理论和教条转换为理论以实践为标准并服务于实践。40年来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一直延续和发展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思想解放精神、开放精神和现实关怀的哲学素养,这使它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思想“镜像”。从为改革开放建设物质基础到人是现代化的核心,又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建设的总体现代化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与实践观和实践哲学由认识论的实践论到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再到人类学实践哲学的发展过程,在内在观念上是同构的。在此期间产生的各种哲学形态和哲学分支都只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个侧面的集中展现,更遑论改革开放的各种问题研究了。这种“镜像”关系并不仅只说明哲学研究与改革开放之间的相似性,而更在于指出这种相似性显示了哲学与现实的“相互作用”,哲学真正起到了为改革开放指引方向、推进改革开放、使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的作用。换言之,黄昏后才起飞的密涅瓦猫头鹰变成了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哲学转变了社会功能,由解释世界变成了改造世界,哲学真正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628

网络编辑: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