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宣传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使人民群众能够认知、认同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生产生活实践,同时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在信息网络时代,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心聚魂,使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认同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通过设置网络传播议程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议程设置”是传播学的一个概念,通过设置特定的传播内容可以把人们的兴趣点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来,并加强或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种传播活动,可以借鉴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来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前尤其是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参差不齐的各种信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要主动设置议题,加大引导力度”,尤其要掌握传播议程设置的主动权,加大对主题网站的建设力度和探讨适应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议程的具体方式。
1. 加强主流媒体建设。主流媒体被称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它的权威地位和特殊影响是一般新闻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主流媒体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呈现的主要载体,其宣传报道的内容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往往被广大民众密切关注着。主流媒体要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审美的提升,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以图文并茂、文字与视频、音频相互穿插的网站页面,给网民以赏心悦目的视觉形象,进一步增强主流媒体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宣传效果。
2. 建立马克思主义主题宣传网站。包括新闻网站、社区论坛和商业娱乐网站在内的网络媒体,依托其报道优势,遵循新闻报道规律,在客观公正报道新闻的同时,应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在原有网站基础上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网站,通过进行访谈、开设专栏、主题采访报道等活动形式,刊载理论文章和发表系列评论来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新闻网站、社区论坛和商业娱乐网站要更加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寓教于乐、寓马克思主义于日常新闻时事、商业活动、娱乐文化之中。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密切联系主流媒体,与主流网站共同营造传播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强大舆论氛围,引导受众向设定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发挥网络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作用。
3. 开设马克思主义相关栏目。“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样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栏目,这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新媒体时代,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开设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栏目,而且在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相关栏目中,应包含人们对于当前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认知程度和态度的正确引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把公众的注意力和社会的关注引导到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集中报道上来,帮助网民全面系统地把握十九大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 设置公众关心的议题。设置公众关心的议题是网络媒体有效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设置公众关心的议题时,要处理好公众未知的议题和公众已知的议题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公众未知的信息,媒体要如实告知;对于公众已知的信息,媒体也要积极反映,在二者的动态平衡中全面准确地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及重点问题。因此,在网络传播视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聚焦大众关心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分析社会大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小处着手,用群众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将问题讲透,并作出让人信服的回答。如此,既能让人们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也能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让人们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为大众服务的理论。
5. 科学管理社会议题。网络媒体要为网民提出问题提供服务,积极从中发现有实用价值和思想深度的问题,并将其设置为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使人民群众能掌握马克思主义,自觉自愿地将其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在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证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权利。网络媒体可以在帮助他们做出更优选择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但不能代替群众做出选择。
二、通过改进网络传播方式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和平台载体,依靠科学的传播方式,努力增强其针对性实效性。当前,尤其要不断实现传播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增强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际效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
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资源整合。网络资源整合主要指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网络资源进行识别、选择与配置,将其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创造出新的资源的动态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要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化配置,精准供给。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也要将网络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资源充分整合,建立完善的学习资料库,增强资源的共享性,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微观上来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以及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的相关网站开设专栏,比如设置语音视听、资料下载专区等,使人民群众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像新闻类这种普及型的网站,可以附上相关论坛社区的链接,方便人们深入学习和有效沟通,而不仅仅满足于消遣式的浅阅读;而社区论坛类的网络媒体也可以将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分类,并提供链接,方便网民及时找到相关资源。这样不仅能发挥出资源的最大效用,还可以促进各个相关网络媒体寻找创新点,避免出现同质化现象,以互补的方式共生共存。
2. 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形成互补。在信息网络时代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注重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也要重视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介的有机融合。只有将二者充分结合,才能占领网上网下两个阵地,抓住更多的受众,画好网上网下的同心圆。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趋势不可逆转,但同时也应意识到,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就毫无用武之地。传统媒体因为发展的历史更长,宣传经验更丰富,内容更规范,将此优势与网络媒体的快捷性、跨时空性和信息的海量性相结合,才能覆盖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更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同时,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绝不能忽视手机等移动新媒体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 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灌输的过程,但又不是简单的硬灌,而是既要坚持“内容为王”,又要注重形式的新颖性。因此,利用网络媒介传播马克思主义要在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上加以创新,并统筹好二者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充分考虑信息传播的三个要素,即信息源、信息量和信息传播,尤其是要增强信息源和信息传播的吸引力。对于信息源而言,一方面要注重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准确性,从文本出发,不片面阐释和过度阐释;另一方面要注重信息呈现方式的丰富性,比如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结合起来,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优化信息传播方面,要综合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通过社区论坛、博客、BBS、QQ、MSN、微博、微信以及其他的信息传播平台进行传播。这种多渠道的传播形式,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反馈及时便捷的优势,能极大地增强信息的传播与互动。
4. 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利用网络媒体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把马克思主义讲清楚、说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当前,尤其要让绝大多数人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他们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解决现实问题,并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讲透彻、讲彻底,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然后让他们去影响身边的人,在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时,在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适当地使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5. 加强网络教育技术的提升与创新。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掌握新技术,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当前媒体传播方式,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网络技术工作者要坚持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积极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提升和改进我们对网络信息的收集、整合、发布、监管和反馈的能力,提升党的网络理论教育的技术含量。同时要提高网络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创造出更多、更先进的网络核心技术。网络技术工作者要积极开发富有特色和具有趣味性、艺术性以及通俗性的理论教育管理软件,要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开展具有吸引力的虚拟实践活动,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感召力和实效性。总之,要推动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使网络文化更好地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服务,必须要注重科技创新,更好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技术支撑。
三、通过优化网络传播环境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信息化时代,要优化网络传播环境,用好“两微一端”等新技术新应用,充分调动网民参与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积极性,增强网络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当前,创设一个健康有序、运转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十分重要。优化网络传播环境要从政治、法律、道德、技术等方面综合施策,通过外部因素的优化来促进网络传播环境的整体优化。
1. 加强行政管理,净化网络生态。要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传播环境,政府加强行政管理十分必要。政府可以通过各级部门参与相关事务,监督、管理、规范、改善网络环境;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建立网络媒体登记备案制度,依法监督和管理互联网运营。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网络媒体,要予以处究罚、整顿,提高其违规违法成本,使其对法规有所敬畏。当然,仅有外部的强制约束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教育,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使其发自内心地呵护网上生存空间。同时,政府要积极倡导科学的网络生态观,因为“网络生态是人以及人类社会的生态的反映”。网络生态是自然生态在网络上的延伸,它也强调平衡、和谐、健康和有序。要让人们意识到,网络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也需要给予呵护。
2. 完善法律规范,注重道德约束。“任何空间都需要秩序,技术的发展只有在有序的环境下才可以造福人类。一旦法律建立在技术革命及其它社会经济价值取得平衡的基础上,就不仅仅起到规范作用,也必定会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补充,二者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密不可分。优化网络传播环境固然需要法律来进行规范,但伦理道德约束也必不可少。在当今的信息网络时代,要加强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其道德意识,提高其自律意识,使他们在网络空间中自尊、自爱、自律、自重。
3. 加强正确引导,重视网络舆论。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环境,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要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首先是要加强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国家新闻网站和各地方新闻网站的建设,发挥它们对网络舆论的主导作用;其次是要加强大型综合网站如新浪网、腾讯网、凤凰网等知名网站的引导,积极发挥它们在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最终达到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环境的目的。
4. 转换话语表达,运用网络语言。从宏观上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粹,在一个民族的历史演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从微观上说,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也是信息流动的一个重要途径。语言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也会发生变化。语言发展到今天,出现了网络语言这一全新的形式。它是随着互联网的应用而出现的,具有简单、形象、生动、活泼等特点,容易被人们认同和接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转换话语表达体系,适当合理地使用一些网络语言。与广大群众处于一个话语体系中,才能避免传播者和受众处于“两张皮”的尴尬境地。因此,需要运用贴近人们生活实际、契合人们表达习惯和符合人们解读期望的网络语言来传播马克思主义。
四、通过提升网络主体素质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传播视域下要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素质,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不仅包括传播者和教育者,也包括作为受众的普通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普通群众也是不容忽视的主力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主体素质的提升不仅仅是要增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包括提高技能水平、提升媒介素养、增强责任意识和激发创造活力等,这些素质都是运用网络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
1. 增强理论修养。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而言,不仅要有坚定而正确的政治立场,还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队伍只有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能帮助社会大众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引导受众对网络文化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在网络环境下有深度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建设。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2. 提高技能水平。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技能水平不仅是指网络、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还包括对信息的筛选、辨别、编辑和传播的能力,这是传播主体和受众主体在网络媒体环境中应具备的基础技能。只有传播主体和受众主体双方都具备良好的网络技能水平,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传播。此外,传播主体还应掌握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方式和技巧以及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等。网络时代“有理论无技术,有技术无理论”的难题,是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和广泛推广,许多新问题在网络领域不断涌现。具备专业的网络技能可以帮助马克思主义工作者有的放矢地解决群众的疑难问题。
3. 提升媒介素养。良好的媒介素养要从提高传播主体和受众主体媒介素养这两方面做出努力。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传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是最主要的方面。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信息传播技巧和对信息的理解与判断,它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话语转换能力、受众差异分析能力、控制传播过程的能力、吸引传播对象的能力、创设传播环境的能力、信息识别的能力以及信息传递的能力等。而提升受众主体的媒介素养,主要是提高他们利用网络媒体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以及参与、监督媒体的意识和能力,使大众能够主动利用网络媒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同时,要提高受众对网络媒体的辨别能力,防止和应对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
4. 培养责任感。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不管是传播主体还是受众都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效果的关键。网络受众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也要自觉树立高度的理论学习责任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生活、工作与学习。高度的理论学习责任感是受众在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的第一道基石。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今天,受众要自觉增强自身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主动抵制不良社会思潮,明辨是非;对错误观点和歪曲解读,要及时辨析;要加强自我教育,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自己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5. 激发创造力。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建设步伐,要求我们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思维,在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上不断创新发展,同时也要注意体现传播的实效性。马克思主义因其较强的理论性,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而言深入容易浅出难,而如果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空洞说教的现象,就会增加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难度。为了避免这一状况,传播主体需要积极发挥创造力,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活泼新颖的形式展现出来,提高群众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但这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喊口号就可以实现的,它对传播主体要求极高,需要传播者不仅要有一定的传播技巧,还要求传播者有一定的社会阅历,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思考问题,激发自己的创造力,通过掌握、运用和创新可行的方法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网络编辑: 岚河水
来源:《桂海论丛》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