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郑洁、梅萌: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7-08-05
字体: 打印
分享:

 

 

 

“意识形态是指特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对自身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表达,及他们提出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学说”。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到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其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是通过教育者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念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认同、信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将其外化到行动中来实现的。面对网络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探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新路径,做好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对于维护国家安全、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保障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一部分,它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安危。要彻底瓦解一个国家的政权,首先必须摧毁其主流意识形态,攻占其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形态领域是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们碰撞、争夺最激烈的战场,只有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才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高校是意识形态产生和汇聚的前沿阵地,在这个阵地中,大学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主力军,其政治素养、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关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因而,从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大局考虑,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意识形态工作者在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向,主动承担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理论识别的能力,竭力提升高校育人质量,培养出优秀、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保驾护航。

(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和谐校园的构建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需要。构建和谐校园为培育具有和谐理念的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方利益斗争日益加剧,社会矛盾突出,各种思想文化碰撞、融合,意识形态斗争激烈。而高校作为思想汇聚和知识传授的场所,意识形态的斗争在这里表现得更加尖锐,和谐的校园氛围和稳定的社会环境都受到了干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更多新问题。高校领导干部没有意识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时缺乏主动性,没有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到和谐校园建设的体系中来,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核心地位。长此以往,会使得广大师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松懈,对自身思想行为要求降低,不敢在意识形态斗争中亮明自己的身份。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助于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新情况,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三)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关乎高校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促进高校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为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指明方向。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它不仅承担着向大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责任。网络环境下西方敌对势力疯狂地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而思想活跃的高校大学生则成为其实现意识渗透和价值观输出的重点对象。当西方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涌入学生的头脑后,中西方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理念碰撞到一起,会造成学生的思想混乱。由于大学生还处于学习阶段,思想还不成熟,当其在中西两种思想观念中挣扎时,会显得无所适从甚至不能自拔。大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思想矛盾之中,不利于其愉快学习和健康成长。西方的价值观中充斥着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毒瘤思想,这些思想可能影响到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大学生,使其形成个人利益至上、缺乏集体意识的错误价值观,不利于其全面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高校是培养国家人才的摇篮,是我国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坚守高校意识形态这块阵地是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是民族振兴的要求,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在网络环境下,复杂的意识形态观念不断涌入,中西方意识形态冲突加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受到强烈的冲击,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能力有待提升

网络环境弱化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下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难度增加。网络时代的到来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和传播方式的更新,大学生沉醉于网络技术带来的新鲜感中,被西方国家的所谓的“先进”的科技成就和物质生活吸引,没有看到这些“先进”的东西背后所隐藏的危机,其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淡薄。网络打破了国家之间的地域限制,加速了信息全球化,西方国家凭借自身的科技优势,依托互联网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各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蜂拥而至,多元化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给学生描绘了不同的生活蓝图,同时也造成学生思想混乱,弱化了他们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更淡化了他们对祖国的归属感。不仅如此,网络环境更冲击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网络环境下世界各国连成一个整体,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而西方敌对势力也瞄准了这个时机,把自己的普世价值观输入中国。高校大学生作为西方敌对势力精心挑选的“西化”的重点对象,遭受了大量的西方思想渗透。西方打着“人权”与“民主”的旗号极力批判中国的社会制度,并把社会主义“妖魔化”的行为,消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任,使许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甚至会使其在西方敌对势力的引诱下误入歧途,为了个人利益而背离集体,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动摇社会主义信念,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下降,增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难度,阻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防御能力有待增强

网络化加剧了西方思想文化及价值观的渗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防御能力受到严峻考验。网络使中国和西方的意识形态冲突凸显,复杂的价值观念造成学生思想混乱。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它是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斗争的主要阵地。因而对于需要继续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中国来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利用网络向中国推送宣扬他们的价值观,因为他们知道想要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是不会拒绝互联网技术的。而作为中国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高校自然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目标。网络是一个最便捷的把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追求渗透到学生中去的新渠道,他们宣称网络自由并且不断凭借自己的经济与科技优势,利用网络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我们的大学生,通过扰乱大学生的思想,动摇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运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来歪曲中国历史,抹黑英雄人物,动摇中华民族的信仰根基,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扰乱整个国家的安定局面。而当代大学生被称为是“互联网一代”,其对新事物充满了猎奇心理,面对网络上出现的冗杂的思想文化观念甚至是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相符的价值观念,他们依然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尝试接触。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三观”成长阶段,还不具备成熟的辨别能力,容易被假象迷惑,甚至在某一段迷茫期内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这些问题都给我国的意识形态防御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考验。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宣传方式有待改进

网络化带来新的传播方式,动摇了传统的传播媒体的话语垄断地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宣传方式面临挑战。网络作为一种新颖的传播媒介进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形成了一股新的传播力量。网络时代的到来拓宽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和渠道,打破了传统模式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主导的对教育客体进行灌输和传授的教育模式。网络上涵盖了大量的信息,学生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摄取这些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出现的信息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眼界,传统的书刊、报纸、课堂教育等传播媒介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与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方式不同,网络宣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灌输,它是一种能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宣传过程。在网络环境下,每个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亦是信息的发布者,学生可以自由发布自己的想法,进行广泛的互动与交流。然而高校中部分从事思政课教学的老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对于网络并不熟悉,他们不愿意把网络运用到教学中去,不愿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甚至会有轻网、厌网情绪。面对网络,他们未能充分掌握利用网络的技能,不能利用互联网平台来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当学生利用网络发布或接收信息时,教师不能及时地有效地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随着网络化程度的加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地位不断遭受冲击,网络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会越来越深,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宣传方式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控能力有待提高

新时期网络逐渐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传播渠道。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带来机遇,同时也会带来诸多问题。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深水区攻坚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各利益群体竞相发声,在经过网络舆论的发酵后,社会热点问题备受关注。高校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因而各类社会矛盾必然会折射到校园中,体现在高校师生的思想行为上。大学生是重要的网络群体,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 “低头族”,他们会利用网络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观点。这无疑给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和情感抒发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是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并不是每个网民都能自觉做到遵纪守法、文明上网,网络信息因没有受到严格的监控与有效的管理而变得良莠不齐。面对大量喷涌而出的鱼龙混杂的信息,思想还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无法对其进行甄别,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诱导而迷失自我。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也未能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掌控引导,这会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由于网络立法及网络管制的缺失,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网络失范状况频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力与凝聚力逐步被消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控能力面临新挑战。因此,如何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提高网络管控能力更好地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服务,就成为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

网络环境下,中西方意识形态交锋呈现中弱西强的趋势,这不符合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要求,不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不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期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关乎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面对网络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诸多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培养出具有中国精神、中国自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就成为当前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加强师生思想建设,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提供思想保障

在网络环境下要保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顺利进行,必须不断加强师生的思想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而在进行思想建设的过程中,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引导高校师生共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正进入校园。坚持意识形态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展示结合在一起,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扎下根基。二是要时刻保持意识形态安全的忧患意识。坚持意识形态的兼容性和排他性,绝不能轻敌和大意。网络信息快速传播,让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有了可乘之机,因而在加强自身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同时,要不断防患西方无孔不入的意识形态渗透,树立意识形态底线,时刻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动向,牢牢守住自己的底线,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造一片净土。三是要深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感。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育大学生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促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正确、深刻的认知,引导其提升自身反渗透、反颠覆能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逐步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提供环境保障

校园是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主战场。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都是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开展系列校园“红色”活动,丰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载体。学校里有学生会、社团等各式各样的学生组织,他们会定期组织举办学生活动,这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一个良好的契机。依托校园学生组织,定期开展红色主题活动,诸如红色经典征文大赛、演讲比赛、红色网站设计大赛等,将社会主义信念悄无声息地融入到学生活动之中,并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呈现在他们眼前,加快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二是加快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优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环境。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是网络的主力军,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利用校园贴吧、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开发校园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之外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渠道。在这些网络社交平台上,学生和老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去交流,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及其信息共享功能使得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使得老师更容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当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发表对事物的看法后,老师可以以一种交流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想疏导与指引。三是传承和弘扬大学精神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之大在于思想之大,思想文化是高校的核心与灵魂。在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过程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高校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断寻找校园精神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契合点,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发挥其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使高校形成良好的学风与校风,为意识形态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创新宣传方式,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提供话语保障

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介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话语霸权,它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一个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型话语渠道。网络环境下创新宣传方式,学会运用网络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题中之义。一是转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传播方式,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艺术性。网络打破了传统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方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学会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话语表达方式,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与其进行双向沟通,结合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认知体系和社交情况来“对症下药”,使意识形态工作更加“接地气”,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同时,改变过去单向的说教、理论灌输等硬性的教育方式,多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以学生身边的例子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真正实现春风化雨、润人心田。二是引进“双懂”人才,实行线上线下联动。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在形式上依然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的理论灌输,内容上则是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脱节的,这不利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开展。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进入到高校,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坚持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地位的基础上,需要引进掌握互联网技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人才,以更好地利用网络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更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形式,把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在做好网下工作的同时,深入网络阵地,做到线上线下互联动发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四)占领网络舆论阵地,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提供载体保障

网络舆论阵地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重点阵地。新时期,必须加快占领网络舆论阵地,防止错误思潮通过网络乘虚而入,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清明的网络环境。一是要加强网络资源建设,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占领,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定会争相占领。因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充分调动自身主动性,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具有教育性、娱乐性的精品红色网站,向学生乃至全社会传播红色信息,播撒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打好意识形态的“主动仗”。二是要学会利用网络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掌握网络阵地的舆论导向。高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利用建立好的网络资源来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此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队伍要强化自身的网络知识,学会运用新媒体与学生交流沟通,开展教学工作,加入到网络育人的大军中去。三是要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做好舆论信息引导。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信息不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一恶劣行径,我们必须采取应对策略,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渗透而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国家应加紧立法的脚步,制定相关的法律来管理网络信息。加强对网络的监控与管理,从法律上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学校应该形成专门的信息监管小组,切实有效监管各种校园信息,关注校园贴吧、校园微博、微信等信息动向,及时做好舆情分析,为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严格把关,从信息源上为学生指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向,确保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总之,面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结合现实状况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工作方法,因势利导,抓住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机遇,健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机制,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防控能力,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来源:《云梦学刊》2017年第2

网络编辑:岚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