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述评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11-07-09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是中国的实践需要,也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开展中外比较研究是在全球化时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情况下,以宽广的世界眼光思考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
一、研究概况
1.学术专著成果
集中来源于海南大学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一是赵康太主编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这是此领域研究的开山之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教育思想及由此形成的传统理论教育模式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宣传教育进行了概述;对苏联东欧及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教育实践作了较为全景式展现并与中国进行了初步比较。二是赵康太主编的《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对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理论教育的异同点进行了更为系统全面的比较分析;开拓性地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理论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民族特色与历史经验。三是赵康太、李德芳主编的《中国与越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该书是2006年“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收录了中国、越南和俄罗斯等国40余所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的120多位专家学者的论文及研讨会述要。重点探讨了中越两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高校理论教育教学问题,也涉及世界其他地区多样化的理论教育。四是有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教育思想的著作:郑洁的《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研究》,孙来斌的《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另外,对此领域的比较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的前提下进行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都为其提供了有益素材和借鉴,如胡子克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王端荪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苏振芳主编的《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等。
2.学术论文型成果
李辽宁的《古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点及启示》,介绍了古巴理论教育的基本情况、特点及启示。张云阁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的启示》,阐述了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沈德理的《苏联、东欧与中国:二十世纪前八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征比较》,分析了苏东和中国不同阶段理论教育的特征及由此而导致的不同结果。赵康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苏联模式与当代发展》,分析了苏联理论教育模式特征及世界意义,并概述了其他国家多样化的教育模式。胡斌武、吴杰的《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主要从地位、教育内容、载体途径等探讨了两国理论教育的共性。夏小华、周建华的《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经验及启示——以古巴、越南为例》,从教育内容、领导核心、资源利用、教育方式四方面概述了两国理论教育的经验做法。杨智平的《中越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阐述了两党理论教育的共性。这类研究成果比较少,主要涉及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教育及启示。
二、研究论及的主要方面和主要问题
根据研究范围领域及比较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几方面。
1.综合性比较研究成果
综合性比较研究指从整体上对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共性横向对比研究。
(1)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赵康太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要概括出共同规律是很难的。贯穿始终的基本规律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本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本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胡子克提出了四个“相适应”的基本规律:与马克思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奋斗目标、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受教育者特点相适应。张耀灿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理论教育的一条重要规律。刘建军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的基本规律:政治运作规律、学术研究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2)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原则。一是灌输原则。赵康太认为,列宁的灌输论及由此确立的灌输原则,是被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及政党所接受的普遍性原则,其内在地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具体性原则、完整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等。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都必须联系本国的国情、党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条件以及外部环境,选择不同的教育模式。张云阁认为政治性、民族性、时代性、人类性和时效性是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
(3)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赵康太认为,斯大林提出的说服教育、批评和自我批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后来为其他马克思主义政党所接受,成为普遍意义的方法。各国除了传统的理论灌输方法外,还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群众路线、运用各种载体、加强舆论宣传、重视学校教育等方式方法。各国教育方法则更多地体现了灵活性和多样性。
(4)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征。胡子克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阶级性、科学性、实践性和批判性的本质特征且几方面是内在统一的。赵康太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各国历史文化及特殊国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多样性特征的教育模式。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理论教育,既体现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一致性和时代性,又体现了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由苏联开创并为其他国家效法的理论教育特征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基本原理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形成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的理论教育构架;马克思主义政党把握了理论教育的主动权;坚持“灌输”原则;建立了理论教育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营造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2.苏联及东欧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成果
重点主要放在了经验总结与反思上。王志芳认为,苏联理论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以马列主义、领袖思想和党的决议、政策为理论教育的内容,以完备的党的内设机构、外围机构和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机构组织体系为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以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为理论教育的对象,以领袖→政党→阶级→群众为理论教育的方向,以党所控制的各种宣传和教育工具为理论教育的载体,等等。这一模式不仅在苏联的革命和建设中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坚定信念、鼓足干劲的作用,而且一度成为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理论教育的共同模式。沈德理认为,1978年以前中国和苏东理论教育的共同特征有:坚持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都存在过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在理论认知方面的教条主义和理论教育的简单化;不同程度地存在过理论上的专制主义和改革过程中的理论调整。1978-1991年的不同特征:理论教育的依托——执政党建设:盲动、抛弃与改善、加强;理论教育的基础——社会主义信念:轻视、怀疑与培养、坚守;理论教育的取向——自我封闭、妥协投降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社会主义教条式、主观式的认识及错误的思想理论宣传教育,是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东欧国家起初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理论教育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国出现了“具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的改革浪潮。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波兰的“通向社会主义的波兰道路”、匈牙利的“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及捷克斯洛伐克的被指责为“离开了社会主义”的改革探索等“第三条道路”的教育,实际上是对僵化的苏联模式弊端的校正,但改革取向不同导致社会结果的南辕北辙。从理论教育宣传角度反思: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更新理论教育宣传的内容与方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除此之外,梅萍认为还要搞好执政党建设,保持理论教育的执政权威,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教育,搞好理论教育的主体工程。
3.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成果
政治制度环境和理论价值取向对于开展理论教育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是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
(1)共性。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本国实际相结合,实现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重视对理论的研究和建设。二是在领导力量上,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党作为理论教育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教育持久深入的根本原因。三是在教育地位作用上,提升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来认识,为革命和建设提供根本保证和精神动力。四是在教育内容上,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外,都把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重点内容。如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南的胡志明思想、朝鲜的金日成主体思想、老挝的凯山•丰威汉思想、古巴的何塞•马蒂和卡斯特罗思想。五是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作为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提高效果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提出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老挝人民革命党从政治思想、组织机构、领导方法、监督管理和干部建设等几个方面加强党的建设。古巴共产党高度重视廉政建设,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六是把学校作为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尤其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各国都在高校普遍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如中国高校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升为一级学科并下设五个二级学科,重视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建设。朝鲜把主体思想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内容。七是在全党和全社会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重视利用党校和干部学校对党员和领导干部进行教育。古巴共产党在全国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以党校教育为主体的党员和干部培养培训系统,分级分期进行政治培训和党性教育。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与越南国家行政学院是越南干部培训和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整套党校教育培训体系,与国家行政学院体系、社会主义学院体系一起构成了中国特色的干部理论教育体系。八是把整党整风作为教育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中国、越南和老挝注重党的作风建设。九是加强对舆论宣传的引导,利用党报、党刊及各种宣传媒体进行理论宣传教育。老挝人民革命党的《人民报》和党刊《新曙光》,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和党刊《求是》,越南共产党的《人民报》和党刊《共产主义》,在理论教育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和报纸、刊物、电视、广播等舆论宣传媒体的领导监督,并注重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介。十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设立专门组织机构进行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党的外围组织如工会、妇联、共青团、工商联等对所联系的党员群众进行思想引导和理论教育;各种舆论工具、出版单位、社会团体、高等院校等成为党进行理论教育的渠道。
(2)个性。一是教育环境有所不同。古巴和朝鲜所处的国际环境比较恶劣,长期面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封锁、制裁和军事打击的危险。中国、越南及老挝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政策,朝鲜和古巴对外开放程度则是有限度和有条件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得人们思想较稳定,面临文化观念及社会转型带来的矛盾冲击小。环境不同影响了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效果的不同。二是教育目的有所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理论教育目的都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但认识上有所不同。如朝鲜主体思想教育的目的是把全社会成员培养成主体型的共产主义者,成为国家的忠诚卫士和党的忠诚接班人。古巴着眼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造就高质量的人和社会主义的人。三是教育内容各有侧重。朝鲜侧重于阶级教育和热爱领袖教育。古巴侧重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越南马列主义教育中比较偏重于列宁主义尤其是新经济政策教育。老挝侧重于国情教育和本国特色理论教育。四是教育途径方法灵活多样。李辽宁、夏小华等概括的古巴特色有:通过完备的党校系统加强对党员教育,重视发挥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共青盟、少先队联盟、大学联和中学联等组织作用对各级学生进行教育;重视各级学校的理论教育并通过开展生产劳动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利用宗教、群团等社会组织资源加强社会教育;利用大众传媒开展群众性教育活动;开展热爱领袖和英雄人物教育。杨智平、夏小华、胡斌武等概括的越南特色有: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以整党整风为重要方式;党校是对党员及干部理论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思想熔炉;重视舆论宣传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高校的理论教育并形成自身特色的马列主义教育体系。李辽宁概括的朝鲜特色的理论教育特点有:说服教育、榜样教育、课堂教育、组织生活、校外活动、社会教育、标语和宣传画、领袖像章、网络宣传教育等。赵康太概括的老挝特色有:把社会教育作为主阵地和主渠道;通过党报党刊进行宣传教育;以民主生活会形式进行全国性整党;组织全国性的政治生活决议学习;利用重大政治活动宣传党的丰功伟绩、普及理论教育;利用宗教为社会主义服务,进行思想宣传教育等。中国特色的理论教育特点有:经典著作学习、整党整风、实践检验等。五是教育原则各具特色。朝鲜坚持主体原则、群众路线原则和“先军政治”原则;把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结合起来,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等。古巴坚持学习和劳动实践、理论教育与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老挝提出把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统一国家的民族意识教育与社会主义国家主义、马列主义与党的路线政策的宣传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政治法制观念教育与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中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精、要管用”原则、正面教育为主与社会思潮批判相结合、党性原则、自我教育原则等。六是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宗教的关系。古巴和老挝非常重视利用宗教为社会主义服务,努力找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共同点,吸收优秀的宗教人士入党。老挝还把佛教教义融合到党的政治路线和政策中对广大人民进行宣传教育。
4.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理论教育比较研究成果
主要集中于赵康太主编的《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中:一是理论教育面临困境。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限制;受到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冲击;政党自身组织力量和社会影响力大大降低;面临一系列重大理论困惑。虽面临困境,但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方向,宣传教育中更多地突出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和人道等价值理念。二是理论教育的独特规律。与社会主义国家相比不同的特点有: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把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如俄罗斯共产党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对反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潮进行反击。其次,立足于“资本主义相对发达阶段”,根据变化了的资本主义现实,对思想斗争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目前,大多数政党以“通过民主的方式走向社会主义”为政纲,走议会道路,通过合法执政、参政、议政,以和平过渡的形式逐渐地实现社会主义。再次,与本国国情及本民族历史文化相结合,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和本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如美共的“权利法案社会主义”、日共的“日本式社会主义”、意共的“走向社会主义的意大利道路”、俄共的“革新的社会主义”等理论及教育探索。三是各具特色的方法途径。美国共产党重视对资本主义的谴责和批判;对全体党员进行共产主义的理论教育;提出了“权利法案社会主义”,争取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坚持马列主义、民主集中制,重视党内民主建设。日本共产党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全面加强理论研究;健全党内学习制度,建立各级党校和干部学校,建立党员讲师考试制度,使党员教育制度化;通过党指导下的集体学习的方式、通过党支部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会及经常性交流会、研讨会、讲演会、恳谈会、读者会等形式方法开展对党员的理论学习和教育;通过党的机关报、理论刊物向社会和大众宣传党的理论和思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积极探索“日本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俄共主要通过办党的机关报和理论刊物、通过网络新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出版发行党的领导人的重要著作;利用各种报告会、见面会、讨论会、座谈会以及各种纪念活动宣传党的纲领和理论主张等。
5.发展中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理论教育比较研究成果
主要集中在赵康太主编的《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中:一是基本状况。在亚非拉120多个国家中有共产党活动的大概有58个,但有影响力的主要有亚洲的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和印度共产党、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和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斯里兰卡共产党等;非洲的留尼汪共产党;拉丁美洲的巴西共产党、墨西哥民主革命党、阿根廷共产党、哥伦比亚共产党和智利共产党。总体上看,除了南亚、南美地区一些少数政党仍坚持走武装斗争和暴力革命的道路外,大部分政党根据形势变化选择了改良主义路线或者议会道路,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如尼共(联)、尼共(毛)、印共(马)。虽处境艰难,但仍然试图通过理论宣传教育,努力探索和争取本国的社会主义前途。二是教育内容及方法途径。大多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如印共(马)和尼共(毛);大多坚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重视党的组织和思想建设;基本上采取党内集中学习和党外宣传教育的传统教育方法途径。党内主要是政治课教育,集体学习,整风运动,学习讨论经典作家的著作和党的各种文献。党外主要通过群众集会、文化批判、海报与墙报、发行小册子、出版报纸杂志、举办政治学习班等。
6.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两种思想理论教育比较研究成果
赵康太、吴朝阳阐释了两者的区别: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多元化;教育方法上的灌输为主与渗透为主;教育方式上的直接、公开、正面与隐蔽性的差异;社会制度的差异对理论教育的影响不同;社会主义的集体导向与个体主义的伦理导向的差异;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原则性与政治理想上实用主义的动摇性的差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选举型政治的差异,如社会民主党以集会、游行、演说、拉票、拜票为宣传教育的主要手段。两者的共同特征:注重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教育内容上都强调批判资本主义、保护中下层和关注人类命运的宣传教育;注重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和社会化;教育形势上都面临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都注重思想宣传和理论教育的不断创新。
三、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总体而言,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成果斐然,进展速度快,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尤其是海南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绝大多数开拓性研究成果都出自于此,填补了一些空白,意义和价值重大。但毕竟起步比较晚,研究人员少,研究跨度大,资料收集和甄别难,对比分析难度大,难免存在着不足:一是从研究领域和范围看,主要集中着眼于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相对而言,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教育,由于情况比较复杂,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而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尤其是柬埔寨、印度和尼泊尔共产党的理论探索和教育实践,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等少数几个国家。虽然它们是典型代表,但不足以代表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理论教育的整体状况。二是从对比研究的具体内容而言,主要集中在对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特点等方面进行的比较分析,对各国及其政党理论教育的组织管理、社会影响、教育评估、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比较研究还要拓宽视野。三是综合性研究成果较少。对不同类型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普遍性的教育规律、本质属性、原则、方法、评估等共性问题的研究比较少,中外比较研究既要进行求异比较,注重多样性,也要探索共性,进行求同比较,注重统一性。这样才能从广度及深度上反映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全貌。
参考文献:
[1] 赵康太主编:《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2] 赵康太主编:《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 赵康太、李德芳主编:《中国与越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4] 胡子克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5] 郑洁:《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6] 孙来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7] 苏振芳主编:《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8] 李辽宁:《古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点及启示》,载《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12月上半月综合。
[9] 张云阁:《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的启示》,载《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10]胡斌武、吴杰:《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载《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2期。
[11]沈德理:《苏联、东欧与中国:二十世纪前八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征比较》,载《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12]赵康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苏联模式与当代发展》,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2期。
[13]夏小华、周建华:《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经验及启示——以古巴、越南为例》,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3期。
[14]杨智平:《中越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载《湘潮》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