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陈军:构建具有中部地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布时间:2025-08-29
字体: 打印
分享:
  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中部六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8.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连续多年稳定在21%左右;拥有全部41个行业大类,培育形成18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分别占全国的27.3%、17.8%,打造91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0余家,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在全国乃至全球领先。但也面临着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能级不高、未来产业尚未突破、产业协同联动不足等问题。
  “十五五”时期,中部地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三基地一枢纽”战略定位,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协同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加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中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坚实“底座”。“十五五”时期,需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安徽为例,在产业高端化方面,应支持传统制造业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孵化新技术、开拓新赛道、培育新产业,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品牌。在产业智能化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实施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的轻量化改造,形成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一链一策”开展重点产业链智能化协同改造,推动传统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在产业绿色化方面,着眼全生命周期绿色化转型,开展低碳、零碳、负碳等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全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近年来,中部地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十五五”时期,应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以安徽为例,一是实施优势产业提质行动。强化前瞻战略谋划、源头技术供给、应用场景拓展,加快培育壮大一批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二是实施高成长性产业倍增行动。紧盯价值链高端,积极布局设计、研发、标准等高附加值环节,进一步补齐产业基础短板,提升重点产业竞争力和技术引领力。三是实施产业集群跃升行动。“一链一策”加强产业研究,加快构建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产业集群梯度培育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全国影响力、行业引领力的高能级集聚平台。四是实施龙头企业领航行动。围绕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强要素供给,支持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围绕核心产业实施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努力培育一批具有业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全球一流领军企业。支持企业瞄准行业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塑造技术和市场领先优势,打造一批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鼓励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打造产业链重要节点的“配套专家”。
  超前布局发展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中部六省均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出台行动方案,明确主攻方向,启动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十五五”期间,应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一是构建技术创新策源体系。建立前沿技术创新培育工作机制,对前沿技术进行开放式全量发现、常态化遴选优选、梯度式培育转化,加快产品化和商业化进程。二是实施应用场景牵引机制。推动建立“应用场景供需+撮合协商+监测评估+成果发布+‘双招双引’”的联动工作机制,以应用促进招引和产业发展。三是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布局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开展技术、体制机制、政策先行先试,着力将其打造成为未来技术创新策源地、创新成果转化试验地、未来场景应用引领地、未来产业发展集聚地。四是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针对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不同阶段创新活动,制定差异化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商业模式新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实现“从0到1”的发展。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互动。“十五五”时期,中部六省需持续加强区域协调联动,进一步发掘产业合作空间和潜力,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一是推动创新协同。抓住国家优化区域战略科技创新资源布局的机遇,在光电子信息、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生物育种、能源等领域支持优势科研力量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提升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水平,推进科创资源在中部地区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着力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二是推动产业协同。立足各自发展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在汽车、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搭建跨省域产业供需对接合作平台,提升区域产业协同配套能力,共同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三是推动区域协同。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交流合作,通过共建园区、科创飞地等方式引入先发地区优质科创产业资源,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主动对接新亚欧大陆桥、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更多高能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系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8月25日第5版
  网络编辑: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