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刘德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助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发布时间:2025-05-13
字体: 打印
分享: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一项重大原则。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全球价值链出现重大调整。经济发展需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发展、新动能,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起点,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动力支持和路径指引。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作用,是进一步统一思想、落实行动的关键。
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条件。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能促进更好地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紧盯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改革改的是民心所向,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者逻辑一致。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相契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力量。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生产力的形态也随之发生改变。新质生产力代表对新技术的探索、对新价值的创造、对新产业的适应以及对新动能的重塑。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为根本指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旨趣,与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在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中达成一致。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全面深化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对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为什么要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理论概括和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从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来看,高质量发展是为了解除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全面深化改革是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是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改革与发展的深度融合,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关键,并最终落实为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全面深化改革统一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带领人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实现新质生产力与全面深化改革的赋能与促进,有利于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
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逐渐步入“深水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从改革面临的新挑战出发,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动力与支撑。全面深化改革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变革,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规导。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实现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发展,有利于我国科技实力、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取得明显成效。先进生产力的充分释放,能够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为丰富的动力援助。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我国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层面的同步推进,在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能够更自如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使全面深化改革在更为开放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取得新成就。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新航向。全面深化改革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质量发展提供的坚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提升和加强原创性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同时,也为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了形成系统协调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新目标。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品质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重在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以“创新”护“全面”,以“优质”领“深化”,以“高质”促“发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同时,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现代化制度体系的完善和产业体系的升级,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有机衔接。
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路径
  世界局势风云变幻,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贸易保护主义与“逆全球化”“民粹主义”思潮抬头,中国在逐渐走入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面临新挑战。“双碳”目标等绿色发展新需求呼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问题所指,改革所向。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形成高效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以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根本指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须牢牢抓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攻方向,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形成高标准市场体系,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应对新挑战。
  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千头万绪,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时代新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旨在促进新质生产力繁荣向前,构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充分发挥以共同富裕为价值旨归的新型生产关系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的推动作用,重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各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让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而人的本质是包括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构建社会生产关系在内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是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文化既是一个民族内在的精神基因和外在的精神标识,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价值依托和力量源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需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遵循、以教育为支撑、以科技为动力、以人才为基础,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生态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深刻阐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价值遵循,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绿色特质,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将其贯穿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与绿色治理之中,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5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