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王思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5-02-12
字体: 打印
分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也对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新的任务。经过长期稳定和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不断提升,而满足这些需要的经济社会条件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在剧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下,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既给未来的发展带来新机会,也带来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方面的新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这些重大战略决策,对包括社会工作在内的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任务 

  社会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社会工作学科具有更强的应用性。我国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要服从于、服务于党和国家及人民的事业。我国的社会工作学科重建以来,借鉴了不少国际上有用的知识、理论和工作方法,在国际化的洪流中,希望努力跟上时代的新发展。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知识和理论选择方面的问题。怎样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对我国的现实需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社会工作最接近现实,必然要与国情相适应,与中国式现代化同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种对中国式现代化过程、内容和特点的实质性判断,也适用于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总体性要求。我国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既要借鉴国际上对我们有用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更要立足国情,形成有效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工作模式和方法。当然,特别要注意处理好社会工作学科发展和社会工作具体实践的关系。社会工作学科发展要立德树人,是对人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为国为民的价值情怀、比较宽广的知识,以及有效的、先进的社会服务方法。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但又不能简单地将学科建设目标等同于具体实践要求,要处理好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任务 

  2023年3月,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赋予其七项职能,并要求在省市县级建立党的社会工作职能部门。2024年11月,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兴领域迅速发展给予特别的关注,并专门强调要抓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这些都是社会学特别是以关注困弱群体和人民群众服务的社会工作应该关注的问题。从逻辑关系来看,在凝聚和服务的关系上,服务是第一位的,只有做好了服务,才能有凝聚,要通过服务来促进和达到凝聚。从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形势和新就业群体、中低收入群体乃至广大民众的心理状态和现实需要来看,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十分重要,能增强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现代社会工作的明显优势是高质量地提供服务。它在做好群众服务以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有优势,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的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应结合实际,在政策框架和文化背景下做好社会工作服务,总结出自己的经验。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还有另一层含义,即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上发挥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也参与其中。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痛点难点较多的情况下,社会工作的介入更被寄予期望。实际上,这对以服务为优势的现代社会工作来说也是挑战。党的社会工作部门要面对社会治理中的疑难杂症,但以社会服务为核心的专业社会工作在解决某些疑难问题上能力有所不足。要适应我国社会工作新的发展需要,就要加强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的理论建设。在这方面,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研究应该共同发挥作用。 

  社会工作学科建设要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社会工作学科也要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但是,这一学科建设进程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思路并不十分清晰。第一,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方面,如何处理基于本土经验的理论概括与借鉴国外理论知识和经验的关系,“中国特色”要达到什么程度。第二,社会工作是一个学科专业,也是重要的实践领域。前者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后者看重处理具体事务的实际效果。在二者关系不太匹配的情况下,以服务为基本特征的专业社会工作与作为社会治理手段的社会工作的关系如何处理。第三,在借鉴国际经验和本土化的过程中,30多年来我国初步形成了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同时,我国有丰富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但缺乏理论化总结。如何将我国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理论化、学理化,进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知识体系,还需要做很多基础性工作。第四,在承认“既有……更有”建构逻辑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国际经验与我国本土实践的整合,使之体系化,也需要深入探讨。国际上成型的社会工作理论多来自发达国家,其社会工作价值基础是理性个人和社会服务。中国传统文化是集体主义的,强调自助和互助。二者要真正结合成为整合的知识和理论体系,还需要花较大功夫。 

  但是,无论如何,我国的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都需要新的建设。我国社会学界、社会工作学界应直面困难、勇于创新,加强基于实践的理论研究,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支持和指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工作实践。 

  (作者系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2月11日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