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理论学术观点要览——经济学篇
新质生产力受到集中关注,四个主要研究维度全面深化
2024年,中国经济学界关注最多的热点问题是新质生产力。研究者们主要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基本特征、实现路径和测度指标等方面展开研究。
在理论内涵方面,学者们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新的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它在经济理论上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创新和发展。
在基本特征方面,学者们从不同维度总结了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特征。一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二是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生产模式方面有创新,三是将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四是能够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在实现路径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供了政策建议。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特征,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大力鼓励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即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基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其载体在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在微观层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必须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逐步完善产业结构。
在测度指标方面,一些学者探索了构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指标。有学者认为,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由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基础设施等构成。也有学者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三个维度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进行界定。在方法上,通常都采取熵值法对各指标赋权。从测度结果上看,学者们均发现新时代各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迅速增长,但由于资源禀赋等客观原因,地区之间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差距较大。
除了研究新质生产力本身,很多学者还将新质生产力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框架下讨论,认为从逻辑上讲,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从发展动能上讲,中国式现代化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刻。要加快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积极培育新动能,就需要推动突破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供应链韧性成为热门话题,数字技术和制度型开放受追踪
在后疫情时代,供应链韧性成为经济学和管理学关注的热门话题。一些学者利用全球供应链数据,评估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海外供应链韧性。研究发现,面对贸易政策冲击,中国企业通过将供应链转移至近岸、本土以及其他欧美国家以实现风险规避,同时调整产业范围完成供应链重构,从而展示了较强的供应链韧性。
多位学者发现,数字技术有助于提升供应链韧性。供应链数字化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供应商集中度和改善内部控制等渠道,提升了企业的供应链韧性。在具体的技术应用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的运用对提升供应链韧性的作用最为明显。
还有学者发现,提高制度型开放水平能够显著提高供应链韧性。实证研究表明,提高贸易协定深度可改善制度环境,降低全球供应链断裂概率、增强供应链韧性。在具体贸易政策方面,签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都将降低中国从成员国进口供应链的断裂概率。因此,积极签订和加入高标准贸易协定,构建一流的营商环境都将有助于增强中国供应链的韧性。
气候政策对经济发展越发重要,环保理念应对气候风险越发有效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气候政策在中国经济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气候风险越来越大。专家研究指出,在微观层面,气候政策不确定性会诱发企业升级困境,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机制是气候政策不确定性会挤出实体投资和绿色创新投资,挤入金融投资,即造成“脱实向虚”。此外,气候风险会通过提高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融资约束加剧企业的避税行为。在宏观层面,气候政策不确定性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秩序,并进一步增加金融市场交易价格的波动性。此外,投资者气候风险感知会加剧气候政策不确定性与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还有学者发现,气候风险会提升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引起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引发短期跨境资本外流。总之,气候变化会对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促进企业绿色发展的渠道,除了绿色技术创新,还有供应链的传导效应。多位学者基于中国上市公司供应链的数据发现,下游客户的ESG优势可以激励中游企业进行绿色创新。实现机制是,客户的ESG理念会强化企业的绿色意识、加大相关的商业信贷支持,以及绿色技术的溢出效应。
(作者方明月、聂辉华分别为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2025年1月6日)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