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六个坚持”
“六个坚持”重大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自觉运用和创新发展,深刻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要点,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的创新与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入总结并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经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而是我们党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摸索中积累下来的,饱含着成败和得失,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提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这“六个坚持”,是指导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原则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中国共产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心骨和领航者,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强有力和广泛的社会动员能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改革的领导核心,确保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和稳定推进。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重大的改革突破、每一项重要的政策实施,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就一定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前景光明、繁荣兴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目标宗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原则之一。马克思指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回应人民期盼、满足群众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是造福人民的现代化,人民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守正创新是鲜明标识
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一方面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特别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另一方面,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使马克思主义呈现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为此,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积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转变不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工作方法,真正成为创新的引领者、推动者。
坚持制度建设是逻辑主线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建立、完善与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强基础。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原则之一,核心在于通过健全和完善制度体系,巩固改革成果,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制度建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必须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不断健全制度框架,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以制度体系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保障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描绘了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全面准确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协调,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穿透力。
坚持系统观念是方法论要求
马克思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体现,系统观念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领导改革开放40余载的实践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系统观念,以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工作方式把握改革工作全局,成功统筹规划和推进各项改革任务,推动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
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运用系统观念,强调了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和统筹性,要求我们在推进改革时既要立足全局,又要注重局部;既要考虑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特别是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等,从全局出发形成改革的整体合力,避免碎片化和局部突破带来的问题,从而保持战略定力,科学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发展需求,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六个坚持”重大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自觉运用和创新发展,深刻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要点,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的创新与发展。
“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的宗旨和目标,守正创新是鲜明标识,制度建设是逻辑主线,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保障,系统观念是方法论。“六个坚持”全面覆盖改革的各个方面,深刻体现了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要求。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这六大原则,为新时代不断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注入强劲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
网络编辑:金秋
来源:《历史评论》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