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联通世情国情党情,涉及经济社会形态,涵盖内政外交国防,是个系统工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把握好传统和现代、文化和文明、一体和多元、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关系。这些辩证关系体现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和客体、历史和未来、内容和形式、源和流的发展规律。
一、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打通中华文明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认识什么是中华文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创造什么样的形态,把握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站在历史的制高点。
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现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现代文明是古代文明的创新和升华。如果不理解古代中国,就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五千年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中走出来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创新升华。中华民族古代文明为现代文明提供历史资源、内生动力和生存根脉;现代文明实现对古代文明的革故鼎新、传承创新和生命更新。离开古代文明,现代文明将成为无源之水;没有现代文明,古代文明也将成为断流之河。只有立足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才能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只有传承古代文明,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新性,才能更好地创造现代文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植根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沃土,赋予现代文明以深厚的历史底蕴。
坚持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不断、与时俱进,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具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文明“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赓续中华文明血脉的文明。中华文明蕴含的宇宙观、社会观、历史观、人生观、自然观、文明观等,对建设现代文明具有指引和启示意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保留着传统文明的基因和密码,体现着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因和根脉,就是保护中华文明的实体和载体,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只有在保护中才能做到传承,也只有在传承中才能更好地保护。
坚持传承和创新。中华文明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只有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更有力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古代中华文明,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必要前提;赓续中华文化血脉,坚持推陈出新和守正创新,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内在理路;秉持厚德载物的品质,坚持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内在动力;追求文明以止的境界,实现天下文明的目标,是建设现代文明的价值导向。
二、文化和文明的关系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明确文化和文明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表达。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站在思想文化的制高点。
文明是人类社会综合状态的标志。综合状态也可以说是社会形态。一定的经济社会形态是一定文明形态的社会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社会基础。当代中国社会形态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性质和状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整体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过程,也是内涵不断丰富、形态不断拓展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其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条件和途径,建设文化强国是台阶和目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成效和成果。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任何一个文明的核心就是文化体系,没有一个强大的文化体系,很难说是一个强大的文明。根据社会文明的内涵、内容和结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反映,是整个国家建设各条战线的职责;而总结和提炼现代文明的内涵、思想、精神、规律,思想文化战线承担不可或缺的责任和任务。从社会形态上说,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内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完善,不断完善和巩固国家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现代文明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历史自信,统筹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从思想文化方面提炼现代文明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必须坚守“魂脉”和“根脉”,坚持“第二个结合”,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总结概括现代文明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必须统筹党的文化理论和实践,用文化建设实践丰富文化理论,用文化理论指导文化建设实践,提升文化和文明的生命活力。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谋划各项工作,把文化规划和文化政策、文化战略和工作布局统一起来,从文化理论、文化制度、文化布局、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整体运行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力量和文化条件。
三、一体和多元的关系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明确中华文明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巩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造主体。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站在民族大义的制高点。
中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赖以生存的疆域空间,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培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铸就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联系互补、情感上的相亲相爱。因此,中华文明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具有源源不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多元一体的文明图景。中华文明起源昭示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决定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也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没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进程,是汇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之本。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四、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关系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正确处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关系,明确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文明、如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全球性问题。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站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
社会实践的多样化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百花园。各国文明具有人类文明的共性,也带有民族特点的个性,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统一性和多样化、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世界文明具有流动性、互动性、交融性。中华文明是植根中国大地的文明,也是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文明,世界文明的进步也离不开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交锋、互学互鉴、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历史传承中坚守主体性,在兼容并蓄中体现包容性,在创新升华中追求现代性,在交流互鉴中彰显世界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特殊性和一般性的统一,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社会进程的曲折性要求在解决人类难题中开辟发展新道路。当今世界,人类社会面临多重危机和挑战,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并存,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徘徊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和平、发展、合作、治理等问题拷问着人类文明走向。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中华文明为解决全人类难题提供中国智慧,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中国贡献,为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中国经验,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中国主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新时代以来,中国着眼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霸权霸道霸凌,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的国家,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因而,必须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向世界传播文明中国的理念和形象,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向世界阐释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中华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华民族、读懂中国共产党。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红旗文稿》20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