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丁志刚 熊凯: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西方的批判和超越

发布时间:2024-03-05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报告同时指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如何全面、科学、准确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组理论命题是全党全国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源泉,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性实践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深入领会和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始终紧扣这一科学定义展开。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符合中国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的现代化,是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现代化”概念也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历史性概念。马克思通过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对现代化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肯定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先进性的同时,也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存在的内在矛盾和问题。“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在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唯一方式,实现现代化也不应该是资本主义的专利,马克思反对将资本主义“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取得了全球公认的巨大成就,而且也用实际行动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理论魔咒。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从而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中国共产党有别于“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他们发财致富的条件”,而是以维护和发展全民族利益为中心,赢得了人民支持并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后急需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改造,按照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党领导人民制定了以“一化三改”为主要任务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中国式现代化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历史发展特点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战略高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原则开展现代化建设,厘清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于世纪之交提出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也是新世纪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必须要遵循的指导思想。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为了应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和协调推进各领域、各层次、各方面的现代化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科学方法论。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仅从国家战略高度谋篇布局,以“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高效率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且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制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安排,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思想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才找到了正确发展方向,解决了不同时期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底色的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植根于五千年文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底色。

  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丰厚思想宝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智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全面参与、全面共享的现代化,只有得民心、顺民意才能将现代化蓝图转化为现实,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华民族基于共同生活和民族融合形成的文化认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文化基础。自文明诞生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众就通过战争、贸易、通婚等多种形式,在碰撞交流中更加枝繁叶茂,以至于无论哪个“民族”主政中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中华文化并成为其中一份子,中华文化认同逐渐定型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其前提就是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和追随,只有在强大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下才能持久凝聚人心,才能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以民为本追求“善治”是古代仁人志士普遍的思想主张并延续至今。老子“上善若水”的思想主张强调统治者要善为本而利天下。孔子作为中国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在《礼记·礼运》中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系统、全面地表达了善治思想。《荀子》一书中说道“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乱。礼者,表也。”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遵先贤之法的当代继承与发展。古代智者的善治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实现古人善治理想的最成功的当代实践。

  其二,古代智慧的现代表达是中国式现代化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中国式现代化要吸取古代智慧精华,就要将其表述为符合当前发展要求和时代规律的现代化思想,从而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至今,历代党中央领导不仅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而且具有“古为今用”的深邃战略眼光,进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代智慧。毛泽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出对传统文化进行甄别“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指出“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邓小平时期一方面把肃清封建主义的影响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对待,另一方面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江泽民时期面对西方思想传入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宏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主张,防止中国式现代化的西方化倾向。胡锦涛时期注重传统优秀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把传统优秀文化纳入“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目标之中。习近平从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看待和思考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强调要“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也是现代化发展中不断汲取传统优秀文化思想资源,保持文化自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资源。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从语法来讲,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强调“式”字,在于中国的现代化不是简单的对西方现代化的模仿和复制,不是生硬套用西方现代化理论教条的现代化,而是中国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发展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实现共同富裕、物质和精神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现代化。

  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取得现代化成果最多、最有希望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要将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要推进国家整体实现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一个人都不能少”。具体来讲,人口规模巨大的鲜明特征,既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合理的战略选择,也是充分发挥人口规模优势的科学历史实践。一方面,中国人口超过14亿,这样一个大国要实现现代化不仅没有先例和经验可供借鉴,而且也无法简单复制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从西方现代化历程来看,美国作为人口规模最大的西方现代化国家也只有3亿多人口,和中国的人口规模没有可比性,其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无论从难度还是数量都无法与中国现代化相较。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发挥了人口规模优势,取得了辉煌的现代化成就。首先,现代化越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就越多,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其次,一般来讲,人口规模与人才数量成正比,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下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可以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正因为始终把坚持人民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理念,发挥人民主体性和创造性,用人民的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2.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命题是在共同富裕理念引领下、在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凝练而成的,共同富裕理念规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换言之,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坚持共同富裕,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决定的。早在毛泽东时期就坚定共同富裕的理念,坚信“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邓小平时期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共同富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追求。习近平强调,“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要始终坚持共同富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不变味、不脱轨,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的现代化

  相比西方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要实现现代化,就要着力促进两方面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相互之间是否协调,是评价一国现代化程度、展现现代化能力和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据。客观地讲,西方现代化给本国人民物质生活带来很大的提高,但由于缺乏与物质文明相协调的精神文明支撑,这种现代化是片面的现代化、畸形的现代化。中国是后发现代化国家,虽然起步晚于先发国家,但有后发优势,有可能避免先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走过的弯路,可以更好更快地实现现代化,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找到正确的领导力量和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的领导力量,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这样的发展道路,因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就成为了必然要求。

  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人类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状态。但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争先恐后地开启了现代化进程,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如不尽早唤起环保意识和实践环保行动,不仅现代化会成为泡影,而且还会对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共存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文明,不走西方式急功近利、寅吃卯粮、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走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发展之路,不仅现代化过程中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而且通过科技创新走绿色发展之路,用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实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5.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和平发展理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理论自觉引领现代化发展,而这是由中国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决定的。率先开始现代化的西方国家,为了谋求自身利益通过战争、侵略等方式,将一系列灾难强加于中国在内的亚非拉国家,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如今,中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走上了现代化发展之路,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式现代化不会重蹈西方式现代化覆辙,不愿也不会为实现本国现代化而牺牲其他国家的发展权益。相反,中国式现代化提倡共享发展机遇和发展成果,在促进本国现代化的同时还带动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外在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获得世界普遍认可和支持的重要原因。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知识社会和更高阶段社会转型的过程。”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阶段必然对应着不同的人类文明形态。一方面,随着现代化不断发展,旧的文明形态必然趋于衰落,并最终被新的文明形态所取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另一方面,现代化不会凭空发生,是在一定的领导阶级引领下开展的,只有在具有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领导阶级引领下,才能确保现代化不间断、不倒退,并创造出符合时代所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本”思想的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而寡头主导下的“资本”逻辑的现代化必然被历史所淘汰。

  从理论依据来讲,中国共产党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发展到如今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确保了党的先进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以民为本作为执政理念,从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只有这样没有私利的政党,才能确保党的纯洁性,才能从全体人民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高度,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主张。从实践依据来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现代化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并坚持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主体地位,强调“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提升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能力,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复合优势,守护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以肯定地讲,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行得通,而且做得到。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下中西现代化的差异

  创造更高更新的人类文明是国家现代化发展成就的重要标识。现代人类文明建构起的现代国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以现代国家为重要载体改善和提升现代人类文明水平依然是当代的主流形式。人类文明和现代国家这种相互形塑的互动关系,决定了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势必会影响到人类文明及其形态。随着国家现代化发展,人类文明会展现出能反映时代特征和符合发展要求的“新”形态。新与旧是一种相对状态,新的东西更加富有生命力和进步性,这也是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式现代化形成的文明旧形态相比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西方式现代化是西式“理念”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则是“知行合一”的现代化

  现代化肇始于西方国家,西方式现代化曾经一度成为“普世价值”被输出到世界各国,并为一些国家所采用。但是,随着现代化发展,各国对于现代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西方式现代化不仅沦为一种“理念”工具,更是成为西方国家用于划分你我、敌友的重要参照。西方式现代化只是写在纸上的“金科玉律”,并非如其宣称的那么美好。一方面,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以所谓“自由民主制度”为荣的西方式现代化国家,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相互对立,西方国家集团利用其强大的军事能力、先进的科技水平和花哨的文化艺术等方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恫吓和引诱。西方国家阵营依据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标准,对不愿按照西方式现代化发展的国家进行打压,对有可能转向西方阵营的国家进行有针对性的经济援助、军事支持、和平演变或内政干涉等多种方式,其目的就是使西方式现代化独霸世界,是地道的霸权逻辑。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倒在了西方国家的战略阴谋之下,表面上看西方现代化国家赢得了胜利,但实际上却使各国人民更加认清了西方式现代化的工具性质,西方式现代化并不具备普惠人类的文明属性。另一方面,西方式现代化所吹捧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所谓人类普世价值的确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也使一些国家在这种诱惑下走上了西方式现代化发展之路,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西方式现代化更多地是以冠冕堂皇的“理念”掩盖其自利行径的实质,是典型的“口惠而实不至”。以最大的西方式现代化国家美国来讲,美国《宪法》明确提出制定宪法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完美的联邦,树立正义,确保安宁,筹设国防,增进全民福利,并谋吾人及子子孙孙永享自由之幸福”。但实际上,由于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城市贫民数量剧增、市场化医疗和医保制度不合理,导致普通百姓连基本医疗都无法保障,种族歧视现象频发让少数族裔归属感和安全感急剧下降。可以看出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只是西式“理念”的现代化。

  现代化本身不是目的,只有将现代化与人联系在一起才使得现代化具有了活力和生命。正如马克思所言“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是知行合一、理念与实践相统一的现代化。从现代化理念层面讲,自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到江泽民提出“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胡锦涛提出“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到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中国共产党干事创业进行现代化建设,始终把人民摆在第一位,把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价值追求。从现代化实践层面来讲,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现代化方面,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128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政治现代化方面,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基层民主、协商民主和统一战线工作有效推进;社会现代化方面,推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文化现代化方面,坚持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生态领域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保护意识和制度更加健全。总之,人民真正享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更加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信心。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是正确理念指导下实践探索的必然成果。

  (二)西方式现代化是恶性竞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则是互利共赢的现代化

  由于西方式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逻辑的现代化,而资本的内在扩张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张力,使得西方式现代化在发展中要不断与他国竞争、抢夺资源和市场,获得发展优势。因此,恶性竞争成了西方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一方面,在西方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西方式现代化国家大多处于欧洲地区,限于国土面积和国内市场,西方国家本国的资源无法支撑其持续推进现代化,于是将目光转向海外。对西方式现代化国家而言,其他国家就是西方现代化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因而,不仅无视他国主权、安全和发展权益,反而利用自身军事和技术优势通过武装侵略、不平等贸易等恶劣手段,剥夺了他国现代化发展权利。同时,西方式现代化国家之间也存在激烈的相互竞争,为了争夺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西方国家间爆发过多次大战,如16世纪后期出现的英格兰王国与西班牙王国之间的战争、英法百年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给世界带来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今天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主导地位,一味压制他国现代化进程,恶性竞争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进一步加剧,同时呈现出多领域、多样化的霸权式竞争趋势。从常理讲,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西方现代化国家应当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但残酷的现实是西方式现代化国家已经习惯于高高在上,害怕他国实现现代化会削弱自身现代化优势和霸主地位,固守零和博弈思维,运用政治打压、科技封锁脱钩、贸易战、军事包围、外交围剿、舆论战等多种手段妄图阻止他国实现现代化。因此,西方式现代化是彻头彻尾的恶性竞争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本着合作共赢理念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互利共赢”理念,中国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让世界其他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带动了沿线60多个国家发展,为沿线国家创造就业岗位达16万个,这对于促进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意义非凡。以非洲为例,中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向非洲提供医疗援助,是对非医疗援助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国家。“2013年至2018年中国对外援助金额为2702亿元人民币,其中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占比44.65%,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2000年至2020年,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建成的公路铁路超过13000公里,建设了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援建了130多个医疗设施、45个体育馆、170多所学校,为非洲培训各领域人才共计16万余名,打造了非盟会议中心等一系列中非合作‘金字招牌’,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受到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广泛欢迎和支持。”中国互利共赢式现代化让包括非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看到了实现现代化的希望。

  (三)西方式现代化是走向衰败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则是促进繁荣进步的现代化

  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演变要求人类文明形态适应现代化要求。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文明形态有利于现代化的发展,反之,则会制约甚至使现代化走向失败。西方式现代化是在西方文明形态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始终将西方文明奉为圭臬。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和民主浪潮兴起,各国在争取独立的同时也从西方文明的禁锢下摆脱出来,各国现代化意识觉醒并逐渐走上了符合自身国家实际的现代化之路,西方文明开始跌下神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现代化国家不愿接受这一事实,以更加激进的方式向外输出西方文明企图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这种方式不仅没有让其他国家屈服,反而更加激起各国的文明意识和自觉行动。同时,西方现代化国家执迷不悟坚持自己的错误行为,正在将西方式现代化引入死胡同。因此,可以说西方式现代化是走向衰败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思维看待本国现代化及对世界的影响,面对一次次挑战不仅没有使中国的现代化如西方预计那样走向失败,反而通过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印证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是正确发展之路、长久之路。一方面,在各种挑战中生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适应世界之变的现代化。现代世界面临着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既要促进发展又要注重公平、既要效率又要注重质量、既要改善民生又要推动改革,如何平衡和处理这些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回答的时代课题,正是有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些重大关系得到了妥善处理。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正确看待世界文明多极化现象,不输出中国文明也不想以中国文明称霸,正如习近平所言“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由于中国坚持了正确的人类文明发展观,因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繁荣进步的现代化。

三、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进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不仅使中国找到了成功之道,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在今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长期实践中,要坚信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能够造福中国,而且能够造福世界,让人类文明以新形态实现持久健康科学发展。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好中国就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

  中国是全世界人口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文明发展没有间断的现代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和维护好人类文明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中国只有发展好才能够有力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推进现代化使近8亿人口摆脱贫困,完成了千年来人民对幸福生活追求的夙愿,让中国人民实实在在享受到现代化成果,更加坚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信心。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以更加自觉和积极的姿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同推进,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另一方面,中国发展好可以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坚定引领者、维护者。当今世界面临着战争、疾病、饥饿等多重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更加显现。和平和发展是世界主流,但国家间局部战争和内部冲突依然不断,当前包括美国、乌克兰、俄罗斯、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索马里在内的一些国家主动或被动卷入战争,对人类现代化和文明进步带来巨大负面影响。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坚持对话协商、劝和促谈,为维护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应有贡献。

  (二)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借鉴

  全球目前共有二十多个发达国家,也就是说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依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目标。从历史实践来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曾采用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力求实现国家现代化。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盲目模仿西方式现代化国家的成功实例很少,大多都由于西方现代化模式不符合本国国情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印度是采用西方式现代化的人口大国,将西方式现代化理论生硬地搬到本国意图促进现代化,但多年的发展经历表明,西方式现代化基因与印度社会条件不吻合,出现了西式民主政治制度和印度社会不匹配、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不协调、民族宗教冲突频发,致使印度文明在复兴的道路上曲折坎坷、困境叠加。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了实现现代化引领文明新形态的一条新路,那就是走符合本国实际、符合人民需要和符合文明传统的现代化道路。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人类发展理念,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更加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只有携手共促现代化才能为各国实现现代化提供机遇。正如习近平强调“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式现代化本着开放共享原则,不仅愿意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在现代化过程中也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帮助众多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通过技术支持、无息贷款和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技术支持方面,中国高铁技术世界领先,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高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同时,中国也在帮助其他国家进行高铁建设,作为印度尼西亚和东南亚第一条高铁“雅万高铁”就是典型代表。在无息贷款方面,发展中国家开展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但受限于经济发展落后现代化进程缓慢。中国主动提供无息贷款解决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融资难题。此外,2022年中国还免除了非洲17个国家23笔无息贷款债务,极大地帮助了非洲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在项目合作方面,“南南合作”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且不断扩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以自身取得的成就带动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科技、医疗和新能源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惠。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促进国家交流合作,使更多国家开始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更多国家开始加入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行动中来。

  (作者简介:丁志刚,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熊凯(通讯作者),兰州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生)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新疆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