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杨艳秋: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4-02-19
字体: 打印
分享: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在人口规模巨大、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和国情的中华大地上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正是沿着这条道路,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创造实践。近代以来,中国陷入深重苦难之中,开始了外求独立、内求自强的现代化道路的曲折探索。事实证明,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旧式农民战争、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邓小平同志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从党的十二大起,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十九届六中全会向世界宣告“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点进行明确阐述,并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打破了世界范围内长期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西方中心”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断拓展现代化的内涵,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国家治理体系的方方面面。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谐万邦”“兼济天下”“小康”“大同”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滋养。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壮阔历程,充分展现了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中,党的指导思想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从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求,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得到充分贯彻,“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成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创新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制度和经济实践对中国历史的继承和发展,是学习吸收现代市场经济的成果,并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由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中心,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工业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到党的十九大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再到党的二十大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深化,可以看到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在保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同时激发了市场活力,又在关系国民经济和民生关键领域进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充分证明市场经济并非只有西方一种模式,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带领人民迈向共同富裕道路的民生实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几代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195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指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的共同致富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促进共同富裕问题,就共同富裕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经过8年的脱贫攻坚,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使得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减贫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豪迈宣告:“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人民既是现代化实践的主体,又是现代化成果的共享者。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式现代化将深刻影响世界现代化的格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将迈出坚实步伐,中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富裕、更加公平、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发展实践。人类历史上各文明在交流融合过程中,只有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迈向现代化世界的大门,资本的扩张把人类文明的发展推向更高阶段。这一现代化的发展伴随着资本的积累和血腥掠夺,并以资本的逻辑来占领和统治世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摒弃了传统封建专制的国家体制,超越了苏联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扬弃了西方国家的资本治理模式,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在发展丰富自己的同时,推动人类文明走向新的繁荣。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个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所展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征,充分体现了历史智慧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在尊重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生活条件,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将进一步开辟人类文明发展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论断打破了现代化即是西方化的“神话”,创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理念和文明发展理念。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大道上,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可供世界参考的全新的国家治理道路,带来了人类社会新文明发展的光明前景。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作者系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