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李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社会思潮辨析引导

发布时间:2024-01-30
字体: 打印
分享:
  当今时代,各种社会思潮激荡并存、蔓延传播。这加剧了社会意识的多元裂变与价值观念的交锋碰撞,影响到社会成员尤其是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对学校思政课铸魂育人造成解构性影响。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灌输教育的过程中,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进行辨析引导,揭露错误思潮的本质和危害,从理论上澄清谬误、正本清源,为学生拨开迷雾、指点迷津,实现对其思想认识的针对性、精准化引领,是学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此,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为中心,对其中涉及的主要社会思潮的辨析引导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新时代增强“概论”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升“概论”课对学生思想成长的引领力,增进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筑牢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大有裨益。
一、“概论”课教材各章节涉及的主要社会思潮
  “概论”课是为全国高校本专科学生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接承担着讲清楚“三个为什么”(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要任务,是教育引导学生厚植“四个自信”的主阵地之一。当前,“概论”课教学受到诸多社会思潮的冲击,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四股社会思潮,其在“概论”课教材相关章节的分布情况如下:
  (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二章第三节、第三章第三节、第四章第二节需要注意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辨析引导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假借“学术研究”之名,通过伪造、篡改、歪曲甚至“恶搞”历史的手段,以否定“四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为核心指向的政治思潮。改革开放40多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隐时现,但从未退落和止息,特别是会利用一些重大时间节点、热点事件沉渣泛起、兴风作浪,给“概论”课教学传输主流意识形态带来极大干扰,因而有必要在相关章节的教学中对涉及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辨析引导。
  首先,在第一章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中要注意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辨析引导。通过本节教学,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唯物史观,全面了解毛泽东一生为党和人民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切实感受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与毛泽东思想的真理光辉。但是,长期以来,侮辱诽谤领袖人物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常用的手法,享有崇高威望的毛泽东首当其冲地受到这一思潮的攻击抹黑。例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重新反思‘文革’”为幌子,企图歪曲“解放思想”的本意,一味放大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公然挑战“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的历史定论,意在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此,要积极回应这股“非毛化”思潮,深刻揭露其欺骗性和反动本质,教导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把握新中国前30年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运用好发展好毛泽东思想。
  其次,在第二章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中要注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辨析引导。通过本节教学,引导学生科学把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客观理智地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在此基础上深化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科学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进而更好地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意味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然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选择性地无视这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史,把革命视为一种消极的破坏力量,提出“救亡压倒启蒙”的呼声,抛出“革命的后遗症”的论调,得出“告别革命”的论断。它以假设历史为演绎逻辑,极力渲染革命的“弊病”和“祸害”,认为“五四”以后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社会主义为前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所谓“离开了近代文明主流”的误入歧途。它“对历史的浅薄认识完全偏离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客观必然性”。为此,有必要对“告别革命论”进行批驳,帮学生充分认清近代中国革命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正义性、必然性和合理性。
  再次,在第三章第三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要注意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辨析引导。通过本节教学,引导学生科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地位,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性意义。可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却解构历史定论,否定20世纪50年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并诱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改造产生以下误解:一是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前提来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可能性,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改早了”,甚至炮制出“改革开放就是‘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的谬论;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消灭私有制而改革开放后发展私有制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对立起来,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改错了”,发出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慨。为此,要对社会主义改造“改早了”“改错了”的观点予以驳斥,跟学生讲透彻“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不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最后,在第四章第二节“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中要注意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辨析引导。通过本节教学,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取得的巨大成就,辩证分析初步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失误,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乃至整个党的历史。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但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却利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的差别将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甚至相互否定,这亦是学生易于陷入的一个认知误区。为此,要对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彼此割裂、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予以深入剖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应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把握好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决不能相互否定。
  (二)第六章第二节需要注意对新左派思潮的辨析引导
  在第六章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中要注意对新左派思潮的辨析引导。通过本节教学,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民意、挽狂澜,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吹响改革开放号角”。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铸就了一个个“中国速度”与“中国奇迹”,探索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新道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现代化的“路径依赖”。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但是,新左派思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非但视而不见,反而蓄意将批判的剑锋指向因社会变革衍生出的矛盾和问题,以左翼平均主义思想为立论基础,要求重新调整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期冀通过重走搞平均主义的老路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其实质就是否定改革开放。为此,要揭开新左派思潮的伪善面,明晰其渗透逻辑,引导学生坚定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在学生思想观念中进一步强化。
  (三)第七章第二节需要注意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辨析引导
  在第七章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中要注意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辨析引导。通过本节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为打开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格局提供了重要的体制保障。然而,新自由主义思潮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上苦心钻营,大造舆论声势,如推崇“万能”的市场机制作用、鼓吹彻底私有化等,试图以此混淆视听、引导舆情。由此不难发现,新自由主义思潮就是“为现阶段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经济和政治根本利益服务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本质上是十分庸俗的东西”。为此,要揭露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实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四)第八章第二节需要注意宪政民主思潮的辨析引导
  在第八章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中要注意宪政民主思潮的辨析引导。通过本节教学,引导学生科学把握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系。可是,宪政民主思潮却对中国人民基于本国国情自主选择的民主发展道路和社会政治制度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并以西方宪政民主理论为支撑,主张实行多党制、议会民主及三权分立,要求制订新宪法,大搞所谓的“西式民主”输出。显而易见,宪政民主思潮在理论来源、制度实践等方面都内在蕴含着“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其鲜明的阶级立场可见一斑。为此,要批驳宪政民主思潮的逻辑谬误,使学生不被其设立的条框标准所束缚,避免坠入其设置的“政治圈套”中,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党带领人民通过长期实践找到的正确道路”的认识。
二、“概论”课教学中社会思潮辨析引导的价值意蕴
  社会思潮在高校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可能诱发意识形态风险。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在“概论”课教学中加强对相关社会思潮的辨析引导有其丰富而深刻的价值意蕴。
  (一)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用片面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用孤立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用静止的思维审视历史规律,甚至通过捕风捉影、捏造事实来污蔑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抹黑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史。它之所以要“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应予以关注的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特别“青睐”对党的历史缺乏充分了解的青年学生,将虚无历史的言行嵌入短视频、表情包、流行语、网络段子等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介中,以更具生活化、潜隐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从而解构学生原有的正确历史认知。基于此,在第一、二、三、四章的相关节中涤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思想迷雾,揭穿唯心史观荒谬性,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误区与错误论调,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做斗争的智慧和力量。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必然要求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始终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新左派思潮基于“左”倾立场来认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过度炒作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贫富差距等问题,感叹“今不如昔”,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这是幻想着以平均主义的、小农式的乌托邦思想回应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切,试图用已被历史证伪过的方法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进而诱使我国改革发展走“回头路”。必须指出的是,新左派思潮以“关注民生”为吸睛的噱头,利用社会焦点问题来制造思想混乱的发力点,并借助“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来营造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合理性的舆论声势,企图迷惑、误导那些存在知识盲点与甄别弱点的学生,诱发其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不满情绪与逆反心理,从而顺理成章地消解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鉴于此,在教学中加强对新左派思潮的辨析引导,对其进行理论祛魅与实践纠偏,能帮助学生有效化解新左派思潮发起的舆论攻势,理性回应唱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疑中国道路的“杂音噪音”,切实增强“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战略定力。
  (三)凝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共识的重要支撑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传统难题,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贡献。新自由主义思潮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机渲染“市场万能论”,鼓吹“全面私有化”。从表面来看,新自由主义思潮是在宣扬市场化、私有化,但其奉行的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原则,遵循的是一切服务于资本扩张的运作逻辑。应当看到,市场调控机制并非万能,缺少政府调控的市场必然是混乱无序、一盘散沙的市场;公有制非但不会限制个人自由,反而是实现个人自由的重要保证。新自由主义思潮自西方国家传入我国以来,始终以西化和分化我国为战略图谋,其实质就是削弱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而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引上歧途。需要警惕的是,新自由主义思潮以经济理论外衣为掩饰,通过课程、讲座、跨境交流等渠道,在高校“抢滩登陆”,不遗余力地兜售和散布“不受约束的自由市场”的错误观点,产生了雾霾般的弥散性毒害,以此颠覆学生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正确性认知。基于此,在教学中加强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辨析引导,揭示这一思潮的本质和危害,让学生认清其背后的逻辑陷阱与意识形态偏见,可帮学生更有效地应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侵扰,从而凝聚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思想共识。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同的关键之举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宪政民主思潮将自身的政治主张贴上“普世性”标签,把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标榜为跨越时空、国度、阶级的普世价值。这既是“利用西方政治制度之抽象的‘特殊’代替现代化建设制度选择之‘普遍’”,又是抽空既有的客观事实和制度实践而形成的“虚幻之景”。宪政民主思潮固守“在中国不搞西方的宪政民主,就是反民主、搞独裁”的意识形态偏见,并为实现其政治诉求而无限放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问题,以此来影射中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诱导中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值得注意的是,宪政民主思潮一改往日之强势气焰,以新的方式重新泛起,其叙事风格、作用手法较之以前更为隐晦含蓄,如借助生活化、学术化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这样一来,一些学生就很容易被其蒙蔽、蛊惑,以致作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误判。鉴于此,在教学中加强对宪政民主思潮的辨析引导,揭露这一思潮的荒谬之论,让学生认清其“西方中心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能帮学生消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不解或误解,进而强化对其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三、“概论”课教学中社会思潮辨析引导的有效路径
  在“概论”课教学中,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上述相关社会思潮的辨析引导,敢于亮剑发声、善于解疑释惑,坚持破立并举、点面结合、理据共用,真正达到扶正祛邪、启智润心的效果。
  (一)在针对性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廓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思想迷雾
  对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影响而言,党史无疑是最生动的教科书、最好的清醒剂。“党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不仅具有传递党史知识的作用,同时也是传递党的政治导向和价值的重要载体。”应把针对性的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坚持党史学习教育与“概论”课教学同向同行,实现二者过程联通、目标融通、效果贯通,让学生从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增强斗争本领。
  一是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讲清楚党百余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为“经”,以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重大时代课题为“维”来展开,凸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引领伟大实践的历史逻辑。要讲清楚一百多年来党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创造的“四个伟大成就”,以此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是在实践创新基础上产生并接受了实践的检验,是被中国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需要注意的是,包括“理论探索史”在内的党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坦途与坎坷并存、成功与失误同在。要让学生学会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准确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辨清党史发展的主流与支流、现象与本质,深刻理解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史发展的主流本质是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历史、勇于进行自我革命的历史。要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党的百余年历史,理性审视探索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误,科学把握个别历史事件或具体历史细节与整体历史的关系,决不能把支流当成主流,在党史的丰厚滋养中澄清谬误、以正视听,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涵育坚定的理论自信,从而更好地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斗争。
  二是以三个“历史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讲清楚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三个“历史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结合党百余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与具体历史,纠正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碎片化认识与偏差性理解,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全面、历史、辩证的观点分析党史,切忌肤浅化、碎片化地认识党史,坚决抵制丑化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贬损革命、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无限放大党在探索过程中的失误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深化认识“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例如,在辨析引导“非毛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以宏大叙事与微观细描相结合的手法展现毛泽东的丰功伟绩,用生动的事实、感人的故事诠释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以辩证思维评价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即把对毛泽东个人的评价“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再如,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错误,可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问题研讨等方式,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让学生更好地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二)在精准的规律把握中消解新左派思潮的消极影响
  新左派思潮的生成及传播有其特定的规律,依循着“人文关怀→渲染问题→政治研判”的逻辑徐徐展开,把对底层人士的人文关怀与处于深度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在一起,发起强大的舆论攻势,并凭借其平民化的叙事风格、批判性的话语特质,在引起一部分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也动摇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要坚持理论纠偏与实践匡正并举,提升学生对新左派思潮的鉴别力与斗争力,从而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增强学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一是深入剖析理论缺陷,破除对新左派思潮的意识形态迷思。要采用剥洋葱式的结构分析法,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强化对新左派思潮的理论基础与理论特质的批判性认知,破除对新左派思潮的意识形态迷思。首先,要讲清楚新左派思潮的理论基础是西方左翼社会主义。尽管新左派思潮关注民生问题、批判资本主义、呼吁社会公平正义,与马克思主义存在某种程度的“亲缘”关系,但其立论的基石并非马克思主义,而是西方左翼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讲,新左派思潮从本质来看属于西方左翼思想流派,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分歧甚至冲突。其次,要剖析好新左派思潮“华丽外表”掩饰下的乌托邦色彩。新左派思潮所谓的“人文关怀”的主张同特殊群体的利益诉求有一定的契合性,学生对此很容易产生思想困惑与价值迷茫,由此决定了要提升理论阐释力,注重通过理论批驳来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新左派思潮虽然看似拥有“政治正确”与“道德优势”之名,但“在方案设计上脱离中国发展实际……在价值理念上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充斥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
  二是辩证分析社会问题,压缩新左派思潮的生存发酵空间。加强对新左派思潮的辨析引导,不仅要在理论上直击要害、廓清迷雾,而且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明晰新左派思潮映出的社会现实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予以辩证分析,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利害得失,以从根源上阻断新左派思潮借题发挥、大造声势的传播渗透路线。例如,新左派思潮利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问题否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就要结合历史背景讲清楚这一政策针对的是当时国内盛行的“平均主义”严重阻碍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突出问题,初衷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那样:“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同时,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及实践要求,即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更不是要回到“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年代”,“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能避而不谈,要理直气壮地讲清楚,“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相互贯通,依托实践教学助力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生活,让学生在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中接受国情、社情、民情教育,帮助学生在深谙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从而让新左派思潮失去借民生议题大做文章的机会。
  (三)在透彻的事理分析中揭示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本质危害
  新自由主义思潮建构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范式与话语体系,且借助理论性、隐喻化的表达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诱导学生价值取向的政治目的。可通过讲道理、析事例的方式,及时指正纠偏,让学生认清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本质和危害,学会辩证思考、理性分析,从而更好地应对这一思潮的侵扰。
  一是在道理讲述中揭示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理论本质。要讲清楚新自由主义思潮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新自由主义思潮虽然以经济学派的面貌现世,但并非纯粹的学术理论派别,而是一套在经济理论外衣掩饰下以实现资产阶级利益为目的的意识形态理论与政治工具。新自由主义思潮背后的政治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输出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自由主义思潮尽管在理论逻辑上或许能实现自洽,但无法正确解释、有效解决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要打破对西方经济理论及其研究范式的依赖,切忌将新自由主义作为分析解读中国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否则,就会误导学生沿着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思维进行逻辑演绎,从而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例如,有观点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就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倡导的市场化,应该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遵循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殊不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对此,江泽民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讲清楚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理论本质,可使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要义,明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新自由主义的界限区别,认清新自由主义思潮的阶级性、局限性,从而在强化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鉴别批判中进一步明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二是在事例解析中揭露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实践危害。在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本质进行透彻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还需注重用好批判的武器,即对一些典型性、代表性的事例进行深入剖析,以提升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危害性的具象化认识,进而拨开该思潮造成的理论迷雾。例如,在教学中可尝试着讲述这样的事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俄罗斯等国家在新自由主义的诱导下采取“休克疗法”,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进行大规模私有化,最终导致经济萧条、通货膨胀、失业攀升、贫富差距拉大。20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在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的指导下推行经济自由化、市场化改革,但不久纷纷陷入经济停滞和倒退的泥沼中。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经济的衰退与崩溃,西方国家股市暴跌、银行倒闭、信贷紧缩、货币贬值、贸易萎缩,这再一次充分暴露了新自由主义弊端丛生的内在缺陷。选择上述事例切入,并附以课堂提问与引导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在溯源追因中形成这样的认识,即“世界上一些国家脱离本国实际,套用新自由主义开出的药方,结果跌入发展陷阱,难以自拔”。对于这些事例,可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并在课上深入透彻地解析好,以引导学生强化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抵制和批判,决不能人云亦云、态度暧昧,更不能不加批驳、认同追随。
  (四)在开阔的纵横比较中批驳宪政民主思潮的逻辑谬误
  比较分析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可比性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从中探求他们之间的异同之处,进而深化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种逻辑分析方法。对于“概论”课教学而言,开阔的纵横比较既是批驳宪政民主思潮的有力武器,又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的重要策略。习近平指出:“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要在纵横交错的时空领域里对“古今中外之制”进行比较分析,从认识论与价值论层面彻底批判宪政民主思潮,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好”之应然、“好”之必然,以此回应宪政民主思潮质疑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声音。
  一是在历史比较中批驳宪政民主思潮形而上学的认识论。要有深邃的历史视野,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切入,打通历史与现实的脉络联系,在前后贯通的历史比较中揭露宪政民主思潮形而上学的认识错误。一方面,要理清楚宪政民主方案在近代中国的出场背景和治理困境。鸦片战争以后,各种政治势力围绕救亡图存的时代课题,探索过各式各样的救国方案,其中就有对西方宪政民主方案的学习及实践。孙中山倡导的“五权分立”设想、张君劢提出的“修正的民主政治”主张,都是当时中国的仁人志士期冀于学习及施行西方宪政民主方案来救国救民的积极尝试,但均“未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要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生成逻辑和治理效能。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矢志探索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坚守以人民为中心价值逻辑的民主道路,形成了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等在内的一套日益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政治保障。通过今昔之比,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宪政民主方案并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在中国历史上就出现过“水土不服”的问题,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才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不顾历史事实、割断历史联系,继续推行和输出早已被历史和实践所证明了的在中国走不通的宪政民主方案,是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的集中体现,属于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认识错误。
  二是在国际比较中批驳宪政民主思潮“普世性”的价值论。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从横向的空间维度切入,对中西之制进行比较分析,以制度绩效的鲜明对比,即“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来戳破宪政民主思潮之“普世性”的谎言。当然,要比出差距、比出问题,找准适宜于进行比较的案例与素材是关键。笔者认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就是比较中西之制的典型案例、生动素材,因而可将中美两种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在此次疫情大考中的应对措施以及由此产生的治理绩效进行比对分析,进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例如,在中国,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上下同心,坚持生命至上的抗疫原则,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反观以“民主灯塔”自诩的美国,党争之下的联邦体制互相攻讦、推诿扯皮,遵循资本至上的抗疫理念,终以感染率第一、病亡人数第一的抗疫“战绩”惨败收场。事实胜于雄辩,比较会更有说服力。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学生不难发现宪政民主思潮宣扬的“主权在民”、“保障人权”只不过是虚伪的谎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制度优势则真实可感,不是“政治正确下空洞无物的口号”。质而言之,要掀开宪政民主思潮之“普世性”的虚伪面纱,就要善于在国际比较中更加自信地讲好中国政治制度的故事,让学生不仅能切实体会到“风景这边独好”,而且能深刻认识到“风景这边独好”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在优势。
  (作者简介:李磊,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