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国家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中国也不例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宏伟梦想和奋斗目标,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中国共产党将其视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毫无疑问,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来说意义重大,那么,对于其世界意义又该如何理解呢?为了深入认识并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专访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郑承军教授。
一、为什么要讲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采访者简称▲,下同):郑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我们党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知道,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开创的现代化道路。请您谈一谈,我们为什么要讲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被采访者简称●,下同):我们当然要讲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一系列现代化之问,政党作为引领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有责任作出回答。中国共产党将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
首先,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六个必须坚持”的第六条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和中国的大国担当,体现了深邃的历史眼光、丰富的辩证思维和博大的世界胸怀。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全面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赢得广泛国际赞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中央政治局委员王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条道路不是传统大国崛起的翻版,不是国强必霸的再版,而是造福中国、有利于世界的正道。”
最后,谈世界意义并不是输出革命和价值观。中共中央宣传部2022年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时任中央外办副主任刘建超在发布会上说:“中国从不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发展模式……也支持不同文明、不同制度,甚至不同信仰的一些国家,开展平等、相互尊重的交流互鉴”。中国式现代化证明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本国本民族具体情况的才是最好的。中国共产党同各国政党交流互鉴现代化建设经验,共同丰富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更好为本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谋幸福。
二、中国式现代化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上受到高度关注和广泛赞誉。比如,称赞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创举,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真正的奇迹;称赞中国实现自身现代化,并通过这些经验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郑老师,请您具体谈一谈这方面的情况。
●:好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的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给当代中国与世界都带来了新的动能。“中国式现代化可以说是21世纪人类发生的最重大事件之一”,不仅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要在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无论是其结果,还是其过程,都会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有学者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的主流媒体为研究对象,对英、法、德、阿、俄等10种语言的相关报道进行了数据搜集和分析。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10月16日至10月31日,国际媒体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关键词的报道数量达6300篇,平均每天约394篇。从报道的总体态度来看,国际媒体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报道以正面(39.9%)和中性(59.2%)为主,负面报道占比不到1%。其中正面报道主要从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治理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等方面肯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肯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丰富的全球意义。
▲:对中国式现代化,国际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主要有哪些方面呢?
●:一是“共同富裕”和“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道路”。美通社和雅虎网发表题为《中国网:什么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报道,文章指出,中国的现代化不仅追求“繁荣”,更追求“共同富裕”。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人民的生活得到根本性改善。经过艰苦奋斗,中国近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实现大幅增长。中国已将追求全民共同富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而且,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追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同时强调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积极稳妥地实现“美丽中国”目标。中国还注重完善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中国选择的道路是更加全面、可持续和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与既有现代化的不同之处。2022年10月18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网站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格外引人关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参与中共二十大报告对外翻译工作的英文专家肖恩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上现有的现代化模式显著不同,意义重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发展的一大步,同时也启示各国应寻找适合自身国情特点、获得人民支持的现代化之路。来自苏丹的叶海亚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建立在掠夺、战争和流血基础上的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独立自主、和平道路、国际合作基础之上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全人类提供了新选择。报道特别引用外籍语言专家的话称,“中国创造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一些阿拉伯媒体也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有报道称:“在中国人看来,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化。他们拒绝接受许多西方学者的普遍说法,即认为西方文化是全球文化中最先进的,其他人应该将其作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首选或唯一文化。中国的现代化话语具有特殊的中国特色,不能与西方风格的现代化混为一谈。它有助于让中国转变为世界新秩序中的一个行动者,并成为建设比当前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更人道的经济全球化的坚定参与者。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强大而有凝聚力的国家,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连续性。英国《晨星报》主编本·查科强调,中国的发展规划不仅详细,而且具有连续性。他认为,中共二十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论述,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政策具有长期连续性的表现。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的推进和拓展,也向世界展示了一种更为优越的发展模式。
此外,国外媒体对中国共产党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局势,如何科学回答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非常感兴趣。2022年11月8日巴勒斯坦马安通讯社《大使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对巴勒斯坦意味着什么?》指出:“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升级,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明显加剧,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动荡频发。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另外,当前理论翻译界出现的一个新趋势值得注意:开始从过去的“翻译世界”向“翻译中国”转变。中国式现代化为当今世界提供了新的话语范式和叙事体系,推动了文明交流互鉴,也增强了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有利契机和载体。
三、如何全面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的确,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高度关注,相关报道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的一些方面,但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郑老师,我们应如何全面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要全面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人类文明成果,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路径,三是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首先请您谈谈怎么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人类文明成果。
●:好的。西方现代化开启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但在其扩张过程中,以“文明-野蛮”二元对立论为逻辑,利用工业文明的先发优势实现发展,并欺凌仍处于传统农业文明的国家。10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找到了适合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全新图景。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一般认为,现代文明的发展始于17至18世纪的欧洲,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繁荣发展的时期,因此在西方的现代化话语体系中,现代化被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被视为人类文明的最终形态。但是,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一定遵循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就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从根本上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而不仅仅是物的现代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与世界的关系也随之改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现代化带来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二,人与社会的关系,即由资本逻辑造成的人之间的关系颠倒为物之间的关系的“异化”问题;其三,人与自我的关系,即“耻言理想、躲避崇高”的虚无主义的文化危机问题。因此,“对‘现代化’的反省,应当是对当代人类实践活动所构成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反省;解决‘现代化问题’,应当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寻求”。
“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社会文明,就是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具体包括“五个文明”。这“五个文明”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证,精神文明是灵魂,社会文明是条件,生态文明是前提。“这五个文明形成的内在张力和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整体文明的进步。”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超越了制度、发展水平差异和意识形态的不同,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需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后这一理念不断丰富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旗帜。这一理念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在国际上也深入人心,多次被写入联合国等重要国际和地区组织文件,契合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和精神追求。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文明发展的新型共融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国情出发,赶上、开创和引领世界现代化潮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创新。
共性和个性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关系,是人类文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具有现代化的普遍特征即其共性。然而,现代化总是具体的,具体的现代化特征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中国式”的基本逻辑内涵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因而必然具有自己的独特特征即其个性。
传统和现代相结合。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断。没有中华文明,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根基和现实发展动力。
世界和本土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是其道路不断拓展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推进的过程,也是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不断拓展,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而且深刻揭示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系统总结了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既具有鲜明的中国价值,也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塑造了世界文明新格局。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世界文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秉持文明互鉴、文明共生和合作共赢的原则,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选择,塑造了一个多元化、共生发展的世界文明新格局。
以文明互鉴超越了“文明冲突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明冲突论”成为国际政治领域的一种主流观点。而2014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表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完全可能的。中国倡导各国文明在发展中要互相借鉴、互相启发,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例如,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学习和借鉴了西方市场经济的经验,同时保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在文化领域,中国在传承和发扬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也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例如“一带一路”倡议、孔子学院等项目,都是中国推动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不仅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为各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以文明共生打破了“西方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作为世界文明秩序的一种‘想象’,是以西方‘文明优越’为价值内核、以资本主义扩张为物质基础、以资本逻辑建立全球统治为根本诉求的文明观话语。”中国式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崛起,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特别是在文明共生方面。这一理念挑战了长期以来主导国际舞台的“西方中心论”。中国倡导各国文明平等对话、共同发展,推动建立一个多元、和谐的世界文明格局。首先,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文明优越论”,主张各国文明之间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倡导尊重国家主权、尊重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反对干涉别国内政,以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其次,中国坚持各国文明平等对待的原则,尊重各国文化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在全球治理中,中国倡导建立多元共生、和谐发展的世界文明格局,反对“文明优越论”和“西方中心论”。最后,中国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认为各国文明可以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中国在自身发展中,既吸收借鉴了西方文明的先进理念,又传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以合作共赢取代“零和博弈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合作与竞争并存,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度日益上升。然而,在现实世界中,“零和博弈论”长期以来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家、组织和个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不是部分人反对部分人,而是所有人需要所有人。“零和博弈”的思维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中国式现代化秉持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国际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时曾提出摒弃零和博弈,提出了“三个坚持”和“三个不搞”: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中国所走的和平发展道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到和认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抛弃零和博弈冷战思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渐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寻求各方利益共同点,实现互利共赢。这种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经济合作方面,中国提倡开放合作,参与国际贸易与投资,与各国共享发展成果。例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亚欧非之间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在区域合作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地区合作组织,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等,共同推进地区安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发展。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倡导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疫情防控、反恐等。中国主张,在应对这些挑战时,各国共同承担责任,共享发展成果。
▲:郑老师,通过您的阐述,我们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出了一条文明发展的新型共融之路、塑造了世界文明新格局三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人类文明成果、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新贡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那么,怎么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路径呢?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寻求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西方现代化模式长期被视为唯一正确的发展模式,然而,随着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中国式现代化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路径。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弊端。西方现代化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弊端,这些弊端包括生态环境破坏、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文化冲突升级等。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趋势,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了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性。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模式被视为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道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模仿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忽视了自身国情和文化特点。然而,中国的成功经验表明,现代化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突破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性,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新的现代化发展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考虑了国家的实际情况,使得发展模式与国情相匹配。西方现代化模式强调市场竞争和“自由民主”,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西方模式的简单移植往往导致发展滞后、社会动荡。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与时俱进,将发展战略与国家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如通过改革开放、政治稳定、强化国有企业等措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
中国式现代化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没有抛弃传统文化,而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现代科技的同时,保持了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而西方现代化模式往往忽视了非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导致采用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文化冲突与失衡。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表明,各国可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政府能够统筹规划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实现各领域的协调发展。与之相对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多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很难实现政府与市场、公共与私有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中国式现代化证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可以实现高效率的现代化发展。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消解了西方现代化话语霸权。一个半世纪以来,西方不仅在军事和经济上占据主导地位,还在国际话语体系中掌握霸权。人们理解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方式长期受到“西方中心主义”的支配和影响。由于西方国家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因而在现代化理论的解释模式上长期掌握话语权。西方国家对现代化话语的把控导致了世界历史解释模式的单一性。尽管现代世界秩序是在以西方为主导的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现代化只能走西方曾经走过的发展道路,更不意味着对现代化发展进程乃至世界历史的解释只能基于西方文明的内在要素。实际上,西方国家的自我中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长期以来对非西方文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虽然其在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等方面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了世界文明既有的多元性发展和多样化表达被长期压抑。因此,对于非西方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建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理论,成为现代化理论发展乃至世界历史理论解释的当务之急。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以及南非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世界多极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西方的话语霸权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传统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再是唯一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挑战了西方现代化话语霸权,为全球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有利于推动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寻求适合的发展道路,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化、平衡发展的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的建设路径。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月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演讲时指出:“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随着实践深入发展,现代文明发展的丰富内涵日益展示出来,现代化实践的内容和覆盖的范围大大超出了其早期的构造,把现代化固定为一种模式已经完全不符合世界发展的现实。不仅世界各国现代化诉求不断更新变化,而且实现现代化的条件、路径、方式也各不相同,各国的选择不可能千篇一律。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迄今为止世界上进入现代化行列的都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而那些掌握话语霸权的国家极力鼓吹“西方中心主义”,用它们的制度模板、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政治因素把现代化狭义化、固定化、刻板化,导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长期束缚着人们的思维。这从理论上说是极其错误的,从实践上说会带来严重危害。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和发展机遇。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开辟出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使这一理论成为现实,从根本上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并提供了成功范式和全新样本。
独立自主的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一开始就走了与西方现代化完全不同的道路。从20世纪60年代提出“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前进的轨迹凝聚着党和人民创新创造的心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用短短几十年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植根民族特色、扎根本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中华大地,建立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富有中华民族的特色。党的二十大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大特色,呈现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创造的面貌。从实践创新看,这些特色集中提供了四个方面的价值启示:一是彰显领导核心力量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二是切合实际发挥本国社会制度推进现代化的优势,三是确立人的现代化的鲜明目标,四是明确造福全人类的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体现造福人民的价值取向、寻求全面的发展准则和推动世界发展的时代要求,一方面把党的根本宗旨贯彻于现代化创新实践;另一方面又遵循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体现着普遍意义。
借鉴人类现代化的一切有益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也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是对一切人类现代化优秀成果的集大成。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创新结出的成果,是对“现代化=西方化”迷思的拨正,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让世人看到了另一番现代化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从自己国情出发创新实践的成果,但它不是一个区域概念。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其实践创新价值是对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
▲:的确,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要立足本国国情,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下面请您谈谈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时,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遇到的问题,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资本主义不是现代化的唯一选项。中国人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理论,其特点一是“中国特色”,二是“社会主义”。回顾历史,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科学理论,深刻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构建。但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建立,并不是照本宣科或盲目模仿,也不是照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思想或硬套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而是立足中国国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借鉴国内外现代化理论,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创新。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和活力。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具体国情有机结合并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成功开辟出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全面繁荣发展的现代化路径,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新境界、实践新跑道。不少发展中国家对我国“两大奇迹”的突破性、韧性、标杆性赞叹不已、称道有加。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上取得新突破、新进展,进一步展现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践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可持续的,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和活力。
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和立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和理论创造,说明中国走出了一条在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实现现代化的道路,这是世界现代化史上的伟大创举,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和立场。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苏联共产党曾经创造过现代化建设的卓越成就,但随着其国家解体而终止了前进的步伐。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为世界现代化点燃了希望之光,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承和发扬。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回答了现代化秉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目标宗旨、遵循原则、发展要求、行动逻辑、世界立场等重大问题,形成的鲜明答案提供了关于现代化的新知识。这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使现代化认知从单向思维拓展为多维考量,从平面展示发展到立体呈现,从局部建设延伸至全局铺展,以体系性的理论建构为世人认知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丰富并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竞争优势。在两种制度的长期较量中,中国式现代化无疑凸显了社会主义的实力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不仅极大提高了我国生产力水平,有力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成熟,而且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
近年来,“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国家长治久安与部分西方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共时性对比充分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拓宽了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场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共同体体现了人的社会性,是马克思在讨论人类社会发展时使用的基本概念。马克思的共同体概念包括最初的“自然共同体”、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虚幻共同体”,以及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共同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着重批判了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虚幻共同体”,阐释了实现“真正共同体”的条件与路径。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从历史和现实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把社会主义看成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创造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既不搞“全盘西化”,也不照搬“苏联模式”,而是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最后,推动了世界历史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转变。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充分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与活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它体现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人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外现代化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对既有现代化理论、范式的扬弃和超越,既彰显了中国之志和中国之治,又彰显了中国之智和中国之制。它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也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保持清醒、引领方向和顺应潮流的正确选择。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作者简介:郑承军,法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