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是实现人的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政治需要已经成为新时代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政治需要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立足人的发展需要现实性,重视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激活人的发展需要的主体性,通过提高丰富性和针对性、增强人们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1](P44)。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P43),“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P44)。人的发展过程是人的需要不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被满足的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的社会需要日益丰富,政治需要成为新时代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和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
一、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在诸多著作中论述了人的需要问题,指出人的现实需要的满足是人类存在和发展以及创造历史的前提,“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P531)。而在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动因时,马克思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5](P531)。
1. 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历史发展阶段和内容两方面深度契合。一是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大致会经历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阶段、物的依赖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阶段。首先,在人的依赖阶段,人的发展受到自然和血缘的双重束缚,由于此阶段生产力条件的限制,个人只能在基于血缘为基础的自然联系之中追求自身的发展,与此相对应的价值观表现出重义轻利、崇尚权威的特征。其次,在物的依赖阶段,随着工业革命与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发展,原来的自然联系被机器大工业割裂,人的需要不断被物化和符号化。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是一种社会形态上的巨大进步,但发展需求的极端物化导致人们的拜物倾向日益明显,消费主义极度盛行。再次,在人的全面发展阶段,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劳动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成为一种为了自我实现而进行的劳动,社会真正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在此社会形态中,人的发展需要将彻底摆脱异化,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相应的社会价值观也将成为真正符合人之本真与现实的价值观。总之,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发展需要密不可分,人的发展需要的内容和层次决定了价值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反映了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和人们思想观念,植根于新时代人民的现实全面发展需要,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是从内容来看,在现代社会,依人的发展需要的主体而论,人的需要可分为个人需要、社会需要、国家需要等,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满足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也关注各种不同社会群体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的合理需要,是需要主体的广泛性与需要内容的丰富性的统一。以上分析表明,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历史发展阶段上相契合,而且在内容上高度契合。二者之间的深刻关联,决定了当前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和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政治需要是新时代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现实的个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群体、社会、国家之中,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实现,离不开与其密切相关的群体、社会和国家。马克思认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6](P6)政治需要是一种社会性需要,关注的是人的对于秩序与规则的追求,也是人的政治主体性的重要表现。在现代社会,政治需要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发展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社会需求也日趋多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强烈,政治需要作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重要标识也日益显现,逐渐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这种政治需要表现为人们的政治主体意识与政治参与意识逐渐加强,个人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对政治知情、政治身份与资格以及政治参与等方面的需要日渐强烈,并体现在个人发展、社会交往、国家认同三个层次的多维度实践之中。在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们对社会公共事务以及政务信息更加关注、对自己是否具有某种政治身份与资格更加关切、对自己能否进行适当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更为关心,人们希望通过参与政治活动,进一步深化与扩展关于政治体制、民主政治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加深对于政治体系的结构与运转的理解,从而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习得政治生活的经验技能,形成自身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观点,实现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完善,从而满足自己的政治需要以及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需要的满足和发展的促成,总是要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实现。正如前文所言,政治需要已成为新时代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满足人们的政治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必要的教育途径和方式,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满足人们政治需要的要求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和方式。
1.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满足人们政治需要的重要方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强烈,表现在个人、社会、国家等多个层面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需要的满足,人们在追求物质共同富裕进程中,对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以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日益重视,政治需要作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重要标识,随着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丰富与提升,也日益显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7](P33)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8](P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包括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人们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价值准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条件,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国家条件,集中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承载着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愿望,与新时代人的政治需要的满足和人的全面发展高度契合。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使人民群众超越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物的依赖关系”,助推人们政治需要的满足。
2.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人的本质规定性体现在现实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在个人—家庭—群体—民族—国家关系链条的某一环节或多个环节,因而人的全面发展必然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离开了社会关系,人就失去了社会本质,自由而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精神观念反映,也是人的发展的一种社会价值期待。人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引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同时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会影响经济基础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上层建筑,“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9](P44),是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社会价值的“最大公约数”,为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凝聚了社会共识、汇聚了精神力量,最大程度地化解了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思想文化方面的问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前提下,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将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价值遵循。具体来说,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使得人们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使得人与人之间能够建立起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使得人能够摆脱“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助于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三、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方向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充分发挥能力、不断彰显个性与价值、实现理想的过程。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又具有特定的时代性和特殊性,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充分将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与当前的现实特殊性和时代发展的普遍性相结合。
1. 立足人的发展需要的现实性,注重人的发展需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性和针对性。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充分考虑人的发展需要的现实性,以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嵌入”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融入人们的“生活世界”,不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性和针对性,激励人们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实现了人的个体需要和共同体需要的互相融通,以人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立足时代特点与基本矛盾充分了解掌握人们的思想和情感需求,又要把握好合理需求的尺度;既要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又要满足不同人的针对性需要。
一方面要整合分析人民的共性需要,让人们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广大人民群众发展需要的一致性。例如,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利用好重大节日、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关键点,开展面向大众的主题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的、大众的、网络的文化话语体系当中,通过影视、音乐、动漫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和方式,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丰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载体,让更多人能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更具体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渊源,增强人民群众的普遍价值认同。另一方面要兼顾人民的合理的个性化需要,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例如,有针对性地制定正向激励与负向惩戒,完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奖惩机制:既要树立正面典型,又要通过惩戒反面典型。对群众正确合理的需要予以支持,对于错误无理的需要给予坚决批驳与合理引导,对于背离和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体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批评或惩戒。还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居民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村规民约等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国家法律和社会制度的具体条文,转化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操守与行为准则,实现社会规范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通过法治手段和制度的力量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
2. 重视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激活人的发展需要的主体性,自下而上增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认可,才能够真正被落实到行动之中,最终形成普遍的价值认同;只有形成了普遍的价值认同,作为需要主体的人才能够发挥其主动性,进一步推进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0](P579)为此,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需要的主体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个人的自我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并非单向度的自上而下的教育实施过程,而是在正视人的现实性需要的基础之上的,个体自下而上的主动求知与实践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从深层次来看,既是社会价值观的规范与整合的过程,又是人民群众自我规范、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中,需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激活人民群众的主体需要,提升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动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对接。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在不断丰富,从对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物质需要,到对社会公平正义、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谐人际关系的社会需要,再到对优质且丰富的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精神需要等。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必须多层次、多维度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依然存在一些不良社会思潮,歪曲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必须重视人的美好生活需要,绝非迎合低级趣味、放纵错误需要,而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不良社会思潮,从价值观层面进行规划与引导。同时,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立足于具体国情,让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广泛地惠及全体人民。因此,决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必须遵循中国的发展逻辑,依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及民主法治建设,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对导致人的需求走向简单物化追求的错误倾向进行批判,尤其是要大力纠正泛娱乐化、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切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中,引导人民更加注重高品质生活需要的满足,提升需要的层次,展现中国良好精神风貌,助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
(作者简介:鲁明川,浙大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文化工程重点项目“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22WH12-1Z)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