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王安忠: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进路

发布时间:2023-07-13
字体: 打印
分享: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目标和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既立足中国实际国情,也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既着眼当前现实需求,也适应未来发展趋势,完整设计和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新发展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遵循。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呈现出显著的实践特征,科学把握它的实践进路就是深刻理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新征程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遵循六个“坚持”的实践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根本保证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一个极为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最根本保证。
  (一)要坚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党领导人民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历程,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其中最根本的规律总结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有根本性、决定性的规律总结,是党的百年奋斗的首要经验。如果没有这一条,其他经验总结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共生共存共发展的内在统一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离开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失去了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任务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这被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始终坚持并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愈是坚强有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愈是正确前行;社会主义事业愈是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愈是坚不可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发展阶段的伟大战略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必然要以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
  (二)要在复杂形势下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应对“两个大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在新发展阶段,中国真正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一方面,从国际环境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百年罕见的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巨变,国际力量对比日益趋向多极化态势,新科技和新产业革命正在重新塑造世界,“东升西降”的趋势日益明显。同时,逆全球化与霸权主义加剧了全球局势的复杂多变和不可预测性。另一方面,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阻力,也遇到许多重大难题和风险,新征程上将不可避免地继续进行新的伟大斗争。我们要立足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持续推进更加平衡充分的发展;要打破西方国家的科技垄断、发挥创新的核心作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全面激发改革的深层活力,勇过“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确保“攻坚期”取得完胜;要大力解决东西部发展差距、着力解决南北方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环境,全方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补齐短板弱项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复杂境况和艰巨任务,只有依靠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有效应对。
  (三)要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点在于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总要求,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内在要求。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才能真正贯彻和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
其一,加强党的政治领导能力。全党上下,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和发展方向,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有效防范政治风险,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铸牢政治忠诚意识,善于驾驭政治局面,涵养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其二,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最大制度优势和根本组织原则,是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运行的体制机制。党在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一如既往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从而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其三,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点在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高度重视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新发展格局。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以“进行时”的状态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驾驭新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八大本领”和“七种能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要求我们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根本立场。新征程上,党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站稳人民立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是根本目的
  满足人民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实践诉求。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方面,而且体现在有关自身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和各个维度,这构成了新时代伟大实践的更高、更广、更深的内在诉求,内生形成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这从根本上回答了实现现代化“为了谁”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人民立场。二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本质要求。美好生活是人民幸福的基石、社会和谐的根本,因此,必须把握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定位和新标准。要提供高品质社会公共产品,诸如安全、稳定、和谐、绿色的生活环境,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社会环境,民主有序、执法公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环境,使全体人民真正能够不断增强“获得感”、持续提升“幸福感”和拥有更多“安全感”。三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导向。突出抓好教育现代化,建设人才强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第一资源”;精准抓好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促进实现更合理、更有序的收入分配,大力实施全民参保、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和可持续;坚持安全健康第一、人民生命至上、建设健康中国,促进和保障生育、保证人口安全;兜住民生底线、完善制度设计、合理引导预期,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过程中得以彻底贯彻,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核心标尺
  习近平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应当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体现和实现,人的现代化越全面,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支撑因素就越多越强大;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又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与实现条件,二者呈现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标尺。
  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实现发展、创新、人才三位一体、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人的现代化发展新机制、新模式、新格局;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的基础性需求基础上,满足人民的高层次、全领域、多样化需求;不断探索和拓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全方位的发展活力,激活和释放全党全国人民的全部能动性和所有潜力,使人们获得全面、公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充分享有生存权、健康权、安全权、发展权、参与权等权利,赋予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发展以更加全面具体的意义,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伟大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是党领导和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原则。中国的发展必须造福人民,“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渐进实现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我国的最大基本国情,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超越阶段,要量力而行地稳步推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新发展阶段,要坚持以经济现代化为着力点,更大限度地科学解放发展生产力,为更好地持续走向共同富裕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要发挥公有制经济避免两极分化、促进公正和谐、保证共同富裕的基础性作用,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收入就业、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坚持统筹推进城镇和乡村、东部和西部的协调平衡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和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实实在在地让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总之,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既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发展,把“蛋糕”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使人民美好生活获得明显实质进展;也要突出共享发展、平衡发展,把“蛋糕”分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公正,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获得明显实质进展。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遵循。
  (一)创新发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动力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首要理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其中创新这一最关键内因起着重要动力作用。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历史,就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理论、制度、文化、科技等的创新史,坚持开拓创新是党领导人民成立新中国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的宝贵经验。习近平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理念是系统的发展观;科技、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创新理念有机组成国家创新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标志着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标志着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几无经验可借鉴的“深水区”,更加需要依靠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这一核心动力开拓前行。只有始终坚持创新理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不畏任何艰险、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在复杂多变形势与纷繁多样挑战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协调是实现国家“全面”现代化的内在必然要求,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协调发展要求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各领域的发展实现综合平衡,绝不是均衡用力,而是发力补齐短板弱项,实现挖掘潜力和增强后劲的有机统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目标高远、规模巨大、系统复杂等显著特征,迫切要求强化协调意识和实施协调举措,通过协调不断解决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存在的短板,提升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效能。一方面,要注重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全面推进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人才强国、航天强国、海洋强国、强军战略等强国战略和目标,促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同发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在战略领域、新兴领域、未来领域等领域中优势的形成,确保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先发展态势。另一方面,要注重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域性,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实现强国和富民统筹发展、城镇与乡村一体化发展、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统筹并重,推动形成全维度、立体化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格局。
  (三)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依托
  绿色发展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可持续推进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生态旨归,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识。在绿色发展理念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指的“生态”既包括生态环境、生态系统,也包括治理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一方面,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真正让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实现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坚决跳出“唯GDP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放弃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和内在动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需要倡导全体人民养成与国家全面现代化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全面树立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紧密相连的认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倡导节水节电、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文明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开放发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举措
  习近平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层次、以新姿态引领世界格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战略举措。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稳开新局,我国必须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新趋势和国际经济新格局,推动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互相融合,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加速培育国际竞争与合作优势;坚持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的全球治理理念,充当经济全球化的维护者和世界公共产品的积极提供者;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与“一带一路”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立体网络、新型合作运行模式、多元合作广阔平台,带动中国在全球的全面开放,努力构建和优化“外循环”经济格局。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更加全面地融入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进程,在开放共赢的人类历史发展总趋势中实现同频共振,在同其他国家的交往竞争中取长补短。同时,抓住新产业革命的机遇,依靠创新掌握新产业的中高端,在国际分工深化调整中占据有利位置。继续反对逆全球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构建中国与他国的利益共同体,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
  (五)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取向
  共享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分配不公、阶层收入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提出来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新发展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共享发展是渐进发展的一个具体过程;积极稳妥地持续推进共享发展,在实现社会公正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在“将蛋糕做大”并且“将蛋糕做好”的基础上,同时做到“把蛋糕分好”。党领导全体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全面现代化进而最终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使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在整个建设推进过程中惠及全体人民。这就需要通过共建共享不断增加社会财富,优化收入分配方式和格局、完善税收、社会保障等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不断缩小城乡间、区域间、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低收入者收入要增加,中等收入群体范围要扩大,分配格局转变为橄榄型;人们对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享受实现均等化,确保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动力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前所未有的诸多难题、挑战和阻力,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这些束缚我国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个领域环节和各种体制机制弊端。新征程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原则之一。
  (一)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每当面临至关重要的历史关头和生死攸关的重大抉择时,都是依靠深化改革开放突破困局、摆脱危机、开创新局、创造新机而实现成功突围、渡过难关的。这个过程中,我们坚决地冲破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束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的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地打破思想观念僵化保守的禁锢,胸怀全局、放眼世界、心系天下,以先进理念、全新视野治国理政;牢牢抓住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持续提升综合国力,以不断提升的实力和不断增强的底气应对种种干扰、破坏和阻挠。
  在新发展阶段,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激发改革动力,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当前,由于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和国内任务艰巨繁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亟需解决很多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仍然存在突出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而严重限制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不能很好适应国内外需求及变化,东西部、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比较大,不同阶层、地域的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仍需调节,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住房、教育、医疗、安全、法治、社会保障等问题较多,“四风”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等等。解决这些新征程上的困难和问题,必须用好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
  (二)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打破了各种体制桎梏的束缚,使亿万人民持续释放出空前的创造伟力,激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强大生机活力;它激发了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焕发了党的生机活力,使党从严治党和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方式方略都得以有效创新,推动中国和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它既使中国获得了应有的世界地位和影响,也使中国人民增加了自信和尊严。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业税取消到土地流转、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实施,从搞好国营企业、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到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从单一公有制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六个紧紧围绕”的全面深化改革,这些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实践激发了全体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活了全社会的发展活力和创造能力,促使我国社会整体面貌不断发生深刻巨变。
  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一,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中国的改革虽历经曲折,但因改革方向始终正确,确保出现问题能够及时纠正,所以才能够一直沿着正确道路大踏步前进。其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本质就是推动实现国家制度体系和运用制度治理经济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协同达到现代化的水平。其三,改革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这就要求把党的全面领导与人民主体创造结合起来,把探索掌握规律与谋划全局、整体设计统一起来,把解决问题与达成目标统一起来,把认识与决心、方法与担当融合起来,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度有机统一,实现整体发力、系统推进、纵深突破、稳中求进的大好局面。其四,开放也是改革,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形成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在空间上调整开放布局,加速开放西部,实现东西互济和陆海联动;在举措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共商共建共享基础上搭建开放发展新平台,大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五、坚持系统观念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方法
  学习、掌握和运用世界物质的统一性、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以及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等立场观点方法,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推进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空间范围日益广泛、变化速度日益加快、层次环节日益繁多、结果影响日益复杂深远、形势任务日益艰巨,是一项涉及主体多元化、需求多样化、关系复杂化、战线长期化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运用系统观念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科学做好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工作部署和合理统筹协调推进。其一,加强前瞻性思考。要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三重逻辑、三个维度,科学研判各领域、各方面的发展趋势,如对未来30年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对未来30年改革开放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和艰巨程度的科学研判,对未来30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远景的展望预测等,从而前瞻性地思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诉求和未来发展,始终遵循客观规律、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和主动权。其二,统揽全局性谋划。进入新发展阶段,要以统筹“两个大局”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对党和国家的整体工作作出顶层设计与总体架构,如统筹谋划实现现代化、两岸统一与和平发展三大任务,统筹谋划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统筹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紧紧围绕”路线图,不断加强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性谋划,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大系统的科学合理,促进系统实现整体良性运转和组成要素有机融合。其三,统筹战略性布局。当今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总体面临深刻的复杂变化态势,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带动其他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党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战略安排,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提出科技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教育强国战略、质量强国战略、制造强国战略、强军战略等十数个强国战略布局和目标,形成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系统完整的战略布局体系。其四,落实整体性推进。从新时代党和国家现代化事业的整个大系统出发,既要推进对内全面深化改革,也要推进深化全面对外开放;既要推进高质量发展,也要确保高水平安全;既要推进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也要推进局部性战略布局;既要推进当前现代化建设,也要着眼现代化长远发展;既要推进突破重点以实现治本的重大工作,也要做好渐进治标及非重点的必要工作;既要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也要实现党的建设和军队国防的现代化,扎实实现整体性推进我国全面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六、坚持稳中求进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工作总基调
  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坚持稳中求进亦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工作总基调。
  (一)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稳”就要求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始终坚持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的,这是根本的政治立场。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它具有鲜明的全面性、人民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走向共同富裕,立足中国国情、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强而不霸”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二,坚定“四个自信”。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就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行动指南、根本制度保障和强大精神力量,有机统一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其三,坚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心和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牢记使命,才能砥砺前行。初心就是最初的愿望和原因,使命就是应尽的重大责任和任务,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是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
  (二)科学推进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高质量发展就是坚持贯彻和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这是我国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目标的要求。我国的现代化是贯通经济社会建设全维度、全领域、全方面的现代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一遗漏的全部现代化,是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五个方面的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要使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步入世界领先的国家行列,使强国梦想不断阔步前进,接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提供根本动力和根本途径,发挥关键一招的关键作用,从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在法治上的可靠保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党跟上时代要求、适应实践需求、满足群众诉求,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确保党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能够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根本保证。
  (三)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其一,进行伟大斗争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创新局面。只有把握正确的斗争方向、发扬伟大的斗争精神、掌握高超的斗争本领,不断进行战无不胜的伟大斗争,才能有效应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风险、阻力、矛盾,解决好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持续开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局面。其二,建设伟大工程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保证。新时代,党坚持以自我革命、从严治党来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统揽推进“四个伟大”,必然为新发展阶段推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根本保证。其三,推进伟大事业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必须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起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伟力,砥砺实干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其四,实现伟大梦想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方向。伟大梦想是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想的正确方向,它确保建设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的航向始终朝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行进。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中国新时代新征程的宏伟目标和战略安排,是党统揽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规律性把握和战略性谋划,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体现了实践特征和时代诉求。因此,准确系统地把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六重实践逻辑,有利于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进路。
  作者简介:王安忠,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