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车宗凯:2022年度国内学界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论

发布时间:2023-06-28
字体: 打印
分享:
  2022年,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通过对可获得文献进行统计,在学术专著方面,以“毛泽东”为题名关键词检索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除去各类教辅、教参、普及读物,2022年度国内全年共出版有价值的毛泽东研究学术专著(编著)4部。在学术论文方面,以“毛泽东”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2022年度国内各类期刊发表毛泽东思想研究相关学术论文共1094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和核心期刊论文297篇;若以“毛泽东”为篇名检索,学术论文911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和核心期刊论文224篇。以“毛泽东”为题名检索中国知网博士/硕士论文数据库,2022年度国内相关主题的硕博学位论文为共计105篇。
一、整体性视域下的毛泽东思想研究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作为开篇之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的重要论题。
  第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习近平指出:“党的七大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走向了成熟。”党的七大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对此,石仲泉经过系统考察后指出,党的七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之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两大胜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党的指导思想又实现了两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鲁书月从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毛泽东思想实质的阐释背景入手,考察并论证了改革开放之后胡乔木在负责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过程中,对提炼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所发挥的作用和贡献。
  第二,党的历史上三个历史决议与毛泽东思想的阐释。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仝华指出,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前两个历史决议的基础之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了一些“新界定”,这些“新界定”对于深化毛泽东思想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党的历史上的三个历史决议,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经典性文献。樊宪雷分析了三个历史决议的制定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一个历史决议“为毛泽东思想的正式提出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第二个历史决议“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第三个历史决议“反映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杨新宾认为毛泽东思想是贯穿三个历史决议的“核心话语”,三个历史决议“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转化为历史评价的智慧、策略与技巧”,“使毛泽东思想评价建立在科学、公正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毛泽东思想阐释的理论线索;在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诠释和体系建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以确立、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最终目标。
  第三,毛泽东思想同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内在关联。武文豪和周向军分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论述,指出习近平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恰如其分地评价了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表达了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和实践要求。杨浩、李晓光认为,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建党”理论。刘佳认为,习近平从劳动幸福观、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等方面丰富了毛泽东劳动观并进行创新。杜谆从统一战线的视角分析了习近平对毛泽东侨务思想的理论传承与创新。
二、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
  毛泽东的著作是研究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载体,凝结着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考与认识。本年度,学界关于毛泽东著作版本的研究持续深入,主要有几个论题值得关注。
  第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版本和内涵研究。2022年,是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80周年。作为反映毛泽东文艺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多年来《讲话》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本年度,《讲话》再次吸引了学界的目光。胡为雄指出,忽视毛泽东的个人因素,难以理解或完整说明《讲话》的诞生,在当时党内唯有毛泽东能作出有关文艺的经典性讲话。《讲话》的版本问题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例如,李惠、高锐通过对相关文献及亲历座谈会的作家日记、回忆记述进行梳理,认为1942年毛泽东原始口述版《讲话》“引言”提请参会者讨论的应为六个问题而非公开发表时的五个问题,其内容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文艺问题,而是将文艺问题置于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特定的政治、军事、经济语境中去考量。许多学者以《讲话》为线索,探讨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谭好哲认为,把以《讲话》为代表的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概括为人民美学论是有文本根据和历史根据的;《讲话》在中国现代文艺和美学史、世界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进程中都有重大理论贡献。刘洪森、黄家皓认为,革命与文艺是《讲话》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将《讲话》置于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背景中,就能“更好理解毛泽东对于文艺革命的重视以及他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推动文艺革命的努力”。毛泽东在《讲话》中规定了革命文艺的特质,即要求革命文艺确保党的领导权、发挥团结人民和打击敌人的作用,还需要从属于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讲话》反映了毛泽东文艺理论中的核心观点。有学者分析了以《讲话》为代表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对雅克·朗西埃的文艺思想的持续影响。
  第二,著作的版本考证。不同时期毛泽东著作的版本变化,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特点,是考察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生动素材。邬国义通过对《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和《在延安各界庆祝斯大林六十寿辰大会上的讲话》这两个文本的原始版本为依据,分析两文在最初发表和1949年毛泽东访苏时重新发表,以及1950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等数次修改情况,论析了两文的时代背景及《讲话》的演说场景,其版本、文字的异同,以及文本的传播等问题。邹卫韶考察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进行的四次文本修改,认为经过修改文章的精髓一以贯之,在一些提法和具体问题的论述上更加准确和清晰,体现出作者思想的变化。同时,毛泽东诗词的版本变化研究也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例如,宋泽滨经过细致的考证认为,《清平乐·六盘山》词最早应公开发表于1941年1月29日至2月2日在美国纽约出版的《美洲华侨日报》上连载的《关于朱毛的片断》一文。
  第三,著作的内涵探析。作为思想的载体,著作研究之目的在于探其内涵。曹应旺梳理了《论持久战》中对于时代和局势特点的论述,分析了蕴含其中的毛泽东的时代观。乔惠波探讨了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的核心观点,并分析这些观点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启示。除了毛泽东发表的文章之外,毛泽东的阅读批注、日常谈话等一些新的著作研究材料开始出现。例如,韩琦、田立年关注到1917年至1918年毛泽东在阅读蔡元培翻译的《伦理学原理》时写下的批注,分析了其结构、主旨和影响。这对于进一步挖掘毛泽东著作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三、毛泽东政治思想研究
  作为政治家和战略家,毛泽东的政治思想是常谈常新的议题。2022年度,国内学界关于毛泽东政治思想的研究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蒋建农认为,毛泽东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的深刻内涵有过系统的论述,他在不同阶段对如何实现民族独立与复兴、怎样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与幸福自由、中华民族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阐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曹应旺认为,“战胜外寇,复兴中国”代表了毛泽东初心中的“民族心”。史家亮认为,毛泽东从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精神底色、价值情怀等多个维度,全方位传承和弘扬了伟大建党精神。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许多学者从民族复兴的视角出发,探讨毛泽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卓越贡献。例如,赵凌云、黄平森探讨了毛泽东在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探索方面的历史贡献;李佑新、王霞探讨了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改造的贡献及其意义;李良明、林立探讨了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方面的历史贡献。
  第二,毛泽东党的建设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党的建设思想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奠基性的贡献。方涛从历史、内涵、价值三个维度分析了毛泽东关于“党领导一切”的思想。他指出,这一思想经历了从初步提出、正式形成、全面推开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深刻回答了“党领导一切”的缘由、主体、内容、方法和制度保障等基本问题。周树辉梳理了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建立报告制度的历史过程。毛泽东高度重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提出许多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观点。杨畅认为,毛泽东通过高度重视思想作风建设解决群众的情感认同问题,重视学风建设解决主观主义问题,重视工作作风建设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重视生活作风建设解决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
  第三,毛泽东关于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思想。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也是新中国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奠基者。探讨新时代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需要首先厘清毛泽东关于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思想。季春芳指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创造性地将民主集中制应用于新中国的国家治理,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双管齐下,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刚柔并济,对新中国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李雅兴、孙雨通过考察之后指出,毛泽东政治协商思想在理论上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政党合作理论,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思想的精华,发端和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进行合作的实践探索之中,成熟和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创立与坚持的历史进程。同样,毛泽东的法治思想也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例如,孙小帅认为,“五四宪法”在制定基础、制定目的、制定方法等方面体现了毛泽东的人民立宪思想。
四、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
  关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研究,2022年学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第一,毛泽东关于中西方哲学思想的认识。关于毛泽东对待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的态度,龚宸认为,毛泽东开启了先进理论与传统文化辩证交融的“中国化”探索,在“用”和“体”的层面推动了关于孔子思想的哲学研究。关于毛泽东对待西方哲学思想的态度,王振民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准备、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贯穿着对康德学说的批判和借鉴,这一过程贯穿各个历史时期,“康德哲学是毛泽东通达马克思主义以及进行理论斗争、政治斗争和阐明外交战略思想所借用的重要理论资源”。
  第二,毛泽东政治哲学思想。孟永将毛泽东置于现代政治思想史的谱系中予以考察,认为道德政治的理念成为毛泽东底层立场的外在表现,“一以贯之的底层立场”是毛泽东道德政治的理念及其“德性统治”实践的心理基础。郭永军、童晗认为,毛泽东政治哲学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现实境遇相结合的关涉政治问题的哲学思考,包括人民主体性视域的民主政治观、唯物史观基础上统筹兼顾的国家发展观、自由人的联合体构想下的永久和平世界观。钟波梳理并分析了“去掉盲目性,增加自觉性”这个毛泽东反复强调并积极践行的重要思想方法,并结合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着重探讨了“盲目性”的表现、危害、产生原因、实质等问题。
  第三,毛泽东的历史观和党史观。围绕毛泽东关于历史特别是中共党史的立场和观点,许多学者开展了探讨。周溯源认为,毛泽东深刻认识到“研究历史对于指导革命运动有着特殊意义”,并在对于历史有着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有了尊史、学史、用史的高度自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党史观是毛泽东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书写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些学者探讨了毛泽东对于中共党史的态度问题。万蕊嘉、邹卫韶分析延安时期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一系列党史文献集的深远考虑,以此探讨了毛泽东对待党的历史的态度。同时,还有一些学者梳理了毛泽东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中共党史资政育人功能的重要论述。
五、毛泽东经济思想研究
  毛泽东经济思想,是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于党领导下各类政权的经济建设,对于新中国的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围绕这一思想,2022年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思考和探索。乔惠波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在所有制、经济体制、分配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经济思想和观点,为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孟捷探讨了“在何种意义上毛泽东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学的先驱”这一主题,他认为毛泽东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更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设想,为理解十月革命以及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意义,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二是通过反思苏联模式的经验和教训,批判了苏联范式政治经济学,指出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必要性;三是界定了革命后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将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生产力看作是革命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变迁的规律。代红凯认为,毛泽东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要素,形成了“生产力—社会关系”这个二元互动模式,构建了一套生产力发展思想。他经过分析和考察认为,社会关系变革而非生产关系变革,才是“毛泽东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举措”,社会关系变革的聚焦点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变革”。
  第二,毛泽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考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不懈探索。韩喜平、郝婧智认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逻辑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借鉴苏联工业化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是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方案;毛泽东领导的现代化道路,为日后的现代化建设奠定时代主题、发展目的、奋斗方向。毛泽东关于现代化的构想,在其工业化思想中有着比较鲜明的体现。徐坤指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是从近代以来探索中国工业化的曲折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大致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对中国工业化未来发展道路的理论建构,新中国成立之后实现了“从原先的理论想象或规划转向现实实践、从原先根据地的区域性小规模试点转向了全域性整体实践”的范式转变,再到“以苏为鉴”、塑造中国工业化建设历史主体意识的过程。赵丛浩探讨了“先写正楷,后写草书”这一毛泽东针对新中国核工业创建过程中铀同位素分离工厂的技术争论作出的原则性指示及其蕴含的工作方法。
六、毛泽东文化和教育思想研究
  2022年,围绕毛泽东文化和教育思想,学界主要关注几个方面的议题。
  第一,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对于现代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赵炎秋认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方面对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产生“形塑”作用;这种“形塑”一方面影响其语言风格和语言特色,另一方面也充实了话语内涵。还有学者聚焦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例如,段建军着重分析和研究了毛泽东延安文艺观中与人民构建审美共同体的思想。
  第二,毛泽东的新闻宣传思想。胡钰从立场、态度和能力三个角度,分析和探讨了贯穿《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还有许多学者关注到毛泽东关于党的报刊建设的思想。例如,曹明臣详细梳理了抗战时期毛泽东对于党的报刊工作的思考和指导;柳作林、慎涵从延安时期毛泽东亲自领导《解放日报》的改版和整顿工作这一历史事件切入,梳理和分析了毛泽东在这一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论述和办报原则。
  第三,毛泽东的教育思想。研究和思考毛泽东人生经历,不可绕过他对教育的思考与贡献。胡为雄从青年毛泽东办工人夜学培养工人的文化与政治觉悟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倡文字改革和支持新文字工作、支持普通话推广,详细梳理了毛泽东一生之中对于中国教育的深刻思考及其重大贡献。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探讨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例如,庞立生、王林关注到毛泽东对新中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考和探索;江大伟、孟珊关注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模范青年的思想。还有一些学者着重探讨了毛泽东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探索。
七、毛泽东生平和经历研究
  研究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首先必须研究他们的生平事迹。本年度,围绕毛泽东的生平和经历,学界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第一,毛泽东的青年时期。其中,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转变以及思想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依然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例如,王树荫、欧阳朔研究了毛泽东早期的“民众的大联合”思想,并指出这一重要思想的问世“是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围绕青年毛泽东何时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论题,吴璇结合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历程,比较和分析了目前学界主要存在的1920年“夏天说”“冬天说”和“过程说”三种说法,指出:“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其思想结构中马克思主义思想因素逐步积累并占据主导地位的艰难过程”,因而不能简单用一些具体的尺度来界定,也不应该机械教条地同读过哪些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等同起来。
  第二,毛泽东早期调查研究思想。例如,左雯敏通过分析毛泽东湖南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和赣南时期的早期调查研究文本,考察了毛泽东农村调查与农民革命逐步结合的具体历史过程,探析了这些农村调查对于中国革命的影响;张海燕、张佳关注到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调查研究思想,分析了青年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以及毛泽东的鲜明个人特质对于青年时期调查研究思想认识的加速形成和调研实践的持续开展的影响。
  第三,毛泽东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战略应对。长征路上的四渡赤水战役,充分彰显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于化民以史料为依据,详细探讨了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战役指挥中的关键作用,厘清了学界关于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战役中实际作用的片面认识。杨皓、杨宁分析了毛泽东对于七七事变性质、发展态势和中国共产党的应对策略的严谨研判。
  同时,还有部分研究成果从“阅读”这一视角出发,研究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例如,许冲以毛泽东阅读、诠释与推介《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中心,探讨了毛泽东阅读经典文本的策略,即“文本内容的再度经典化、文本诠释的政治实践化和文本推介的组织系统化”;陆卫明、任欣也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探讨了毛泽东阅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方法。同时,毛泽东对历史典籍、诗词歌赋的阅读也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例如,代红凯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两次手书《三垂冈》背后,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思考。
八、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生平和思想研究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同时这一思想又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研究毛泽东思想,既要关注到毛泽东的思想,也要关注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生平和思想。
  第一,关于周恩来的生平和思想。周恩来关于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思考和贡献,是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例如,石仲泉分析和研究了周恩来在主持编制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过程中的卓越贡献。作为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者,周恩来的外交思想和实践同样受到关注。例如,迟爱萍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在毛泽东支持下,周恩来主持国务院业务组,启动新中国首次大规模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工作,特别探讨了周恩来在“二次引进”决策和实施中发挥的作用;季卫兵、张英分析了周恩来在20世纪50年代来华苏联专家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还有一些学者关注到周恩来的新闻宣传思想,等等。
  第二,关于刘少奇的生平和思想。许多学者关注到刘少奇的党建思想。例如,丁俊萍、张昂分析了刘少奇党内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陈浩从制定和维护正确的政治路线、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肃党内生活、加强党性修养与锻炼四个方面探讨了延安时期刘少奇对党的政治建设的探索与贡献;邹腊敏、廖嘉豪着重梳理和分析了延安时期刘少奇关于党内斗争的思想。还有学者关注到刘少奇早期领导工人运动期间的经历。例如,高中华关注到20世纪20年代作为安源工人俱乐部和汉冶萍总工会负责人的刘少奇,对汉冶萍公司在当时国计民生中的作用及其陷入困境的原因以及整顿和发展对策的思考。
  第三,关于陈云的生平和思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陈云的经济建设思想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例如,刘文健、刘景岚梳理和总结了陈云对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后资本家与国家、公股代表、工人等重要关系的调适,并提出“对资本家合理的限制与改造”是陈云对生产关系进行调适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形式;房中结合史实,分析和探讨了陈云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的重要贡献;牛建立关注到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在国民经济调整当中的思考和探索。同时,陈云在党的建设方面也曾作出重要贡献,刘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和探讨了延安时期陈云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探索。
  朱德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其生平和思想是研究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领域。但遗憾的是,本年度学界关于朱德生平和思想研究的高质量、代表性成果不多。
九、深化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重点方向
  新征程中进一步深化毛泽东思想研究,要重点把握几个研究方向。
  一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研究。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创新成果。从党的理论创新角度深化毛泽东思想研究,既要关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观点以及他们在推进理论创新方面的历史贡献,又要重点从毛泽东思想的生成逻辑、理论建构、时代特征、现实意义等维度入手深入分析和研究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二是毛泽东思想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当前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既“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也“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贡献。因此,研究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考、探索和贡献,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系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而言意义重大。
  三是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读解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著作及版本,是分析和研究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路径。毛泽东的著作及版本研究,对于深刻系统理解和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轨迹、理论逻辑等问题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深化毛泽东思想的著作及版本研究,需要具有整体性的思维,将毛泽东的著作及版本与党的早期领导人及同时期领导人著作研究、党的历史文献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和毛泽东思想发展历史研究相结合。同时,还需要将毛泽东研究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有学者指出:“关注现实问题,就是深化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的学术取向。”在毛泽东的著作及版本中,有许多思维方式、思想观点对于认识和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具有启发性。也有学者指出,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领域广泛运用的文本学方法运用至毛泽东研究领域,以增强研究的立体感、肖像的丰满度,拓展毛泽东研究新的理论生长点。
  四是同时期其他人物对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贡献。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同时“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化毛泽东思想研究,既要深化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研究,也要深化对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等同时期的老一辈革命家的生平和思想研究。特别是要从整体角度,总结和分析同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推动理论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与此同时,同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如胡乔木、艾思奇、张如心等)对于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贡献同样不能忽视。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学界关于毛泽东的纪念和研究、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探讨,一定会迎来新的热潮和新的进展。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化毛泽东思想研究,必须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的科学态度,正确认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全面认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作出的重大贡献,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要求出发探讨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推动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理论创新。
  (作者简介:车宗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毛泽东研究》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