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时,强调“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此前,习近平提出了“文明自信”的概念。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是既有各自内涵又有密切关联的一组概念,明确三者的内涵、特征和关联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的基础。
一、历史自信的内涵与特征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首次提出“历史自信”的概念,将“坚定历史自信”作为“坚守理想信念”的基础。2021年12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这一论断将坚定历史自信视为新的赶考路上能否交出优异答卷的“关键”,彰显了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性。此后,习近平在多个场合重申坚定历史自信,并从不同维度对历史自信的内涵、形成、功能进行了阐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将“坚定历史自信”作为“增强历史主动”的前提,凸显了坚定历史自信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一般而言,历史自信是历史主体对民族、国家、政党历史的信心和信念。习近平提出的历史自信,特指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自信。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从这一论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自信。第三个历史决议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分四个历史时期集中概括了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基础。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贡献的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基本内涵。二是对党的百年奋斗精神的自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之所以能取得重大成就,靠的是精神力量支撑。党的创建过程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以此为基点,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是支撑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取得革命建设改革成就的精神力量。对党的百年奋斗精神的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重要内涵。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特征,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概括:(1)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基于中华民族深厚历史积累、文明积淀的自信。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奋斗精神,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辉煌文明基础之上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实际上包含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文明的自信。(2)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源于政党特性的自信。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习近平指出:“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政党特性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辉煌,生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3)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基于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认知的自信。历史自信的生成以历史认知为基础,没有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进程、重大成就的清醒认识,没有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历史经验的科学把握,也就难以生成历史自信。习近平指出:“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第三个历史决议通过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认识,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提供了认知条件。(4)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政党自信与国家自信、民族自信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首先是一种政党自信,是对政党品质、执政能力、领导水平、执政绩效的自信。同时,国家面貌的根本改变和中国现代化的时间压缩,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辉煌文明,是支撑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蕴含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5)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与现实自信、未来自信有机统一。现实由历史发展而来,第三个历史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历史经验的总结,基于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阐释历史经验的实践要求时,“只要……就一定能够”的表达,既表达了对历史经验的自信,也是对现实、未来的指引。新时代的成就既是历史,也是现实,并昭示未来,是历史自信、现实自信和未来自信的有机统一。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与特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概念的提出和文化自信特殊地位的凸显,成为“四个自信”概念生成的前奏。6月28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次讲话首次提出“四个自信”的概念。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里重申了“四个自信”的概念,诠释了文化自信的特点。
一般而言,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民族、国家的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和信念,主要包括对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的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文化自信,主要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具体包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一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和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习近平多次发表讲话进行阐释。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当代价值,实际上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充分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第三个历史决议在诠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机制时,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界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时,认定其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际上彰显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二是对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习近平对于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与地位的概括,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构成与作用的评价,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与功能的诠释,表明了对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的特点,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文化自信是在中华民族历史自信、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基础上发生的,历史积累越深厚,历史成就越显著,文化自信的底气越充沛。(2)文化自信是深层次的自信,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理念、精神特质、思想精华、道德精髓的自信。(3)文化自信具有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力,不仅关系个体的文化认同,更关系国家、民族的文化安全和文化发展。习近平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这是文化自信价值的具体诠释。
三、文明自信的内涵与特性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指出:“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这里首次面向国际社会提出了“文明自信”的概念。
文明自信是文明主体对其创造或拥有的文明成果的信心与信念,包括对文明发展条件、文明发展道路、文明发展成果、文明发展趋向的自信。文明自信既是文明主体的一种社会心理与社会情感,也是文明主体不断创造文明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提出的文明自信,主要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华文明的自信。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这里展示的是对中华文明的自信,是对中华文明历史地位、当代价值的自信。二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概念,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诠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论断在说明中国对于世界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明自信。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出的文明之花、结出的文明之果,是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形态,也是独立发展、协调发展、和平发展的文明形态,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借鉴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遵循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弊端,矫正了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偏差,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样态,将引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
文明自信的特性,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把握:(1)文明自信是在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基础上产生的,是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也是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逻辑必然。(2)相对于历史和文化而言,文明更具有普遍意义,文明自信是更高层次的自信,更有利于彰显中华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3)相对于历史和文化而言,文明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文明自信是影响更为持久的自信,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四、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的关联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历史先于文化、文明而存在,文化、文明是在历史基础上生成的,既是历史的构成要素,也是历史的核心内容。历史自信是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的基础,缺乏历史自信,就无法生成文化自信、文明自信。
文化与文明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时间上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出现文明;从内容上看,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文明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从性质上看,文化有积极和消极、正面和负面之分,文明是指进步的状态,是人类不断从蒙昧向开化、从低级到高级、从野蛮向文雅的发展过程。二者的联系在于:文化之中包含文明,文明是文化的凝结;文化创造文明,文明推动文化发展。文化自信是在历史自信基础上产生的,又为文明自信的生成奠定基础。没有历史自信不可能生成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也就不可能生成文明自信。
文明自信是在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基础上生成的,是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升华,也是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折射和表达。文明自信更能彰显中华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三者并提,既符合历史、文化、文明形成先后的时间逻辑,也符合历史、文化、文明涵盖范围由大到小的空间逻辑。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