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李文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

发布时间:2022-10-14
字体: 打印
分享:

  2022年7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赣南师范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承办,《马克思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前线》《理论与评论》《红色文化学刊》编辑部协办的“第十二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论坛”在北京和赣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并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主题进行深入交流研讨。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深入学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本次研讨会的核心议题。

  在开幕式致辞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辛向阳研究员指出,要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要深入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要深入研究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新概念、新命题、新论断。赣南师范大学校长朱小理教授指出,本次论坛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百年辉煌历程中闪烁的真理光芒,探究“两个结合”的内在规律,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架构、话语体系,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主题发言中,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进行了学理阐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熙国教授认为,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理论创新的角度认识和把握什么是原创性贡献;二是从“十个方面”理解原创性贡献的主要内容;三是依据《决议》精神,从有什么样的实践就有什么样的理论、特定的实践对应特定的理论视角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教授分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原创性贡献,认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母体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发展主题的时代性、发展目的的人民性、发展方式的科学性、发展理念的创新性、发展格局的宏大性、发展路径的系统性、发展内容的开放性、发展维度的前沿性等方面的时代品格。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必须从其科学内涵切入,以此来深入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价值意义、理论意义和创新意义。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姚洪越教授认为,要从思想信仰维度、组织制度维度、实践效果维度和文明形态维度四个层面,科学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重大论断。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邸乘光研究员结合《决议》精神,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三个层面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定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室主任沈阳副研究员认为,要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的研究,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两个结合”的关系,阐释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2.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一次次探索、实践、挫折与开拓中积累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使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辛向阳研究员认为,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有三条路径:一是以其与中华文明的契合性扎根于中国人民心中掌握了人民大众;二是以辩证思维看待中华文明发展,为中华民族寻找到从积贫积弱的困顿走向民族复兴的道路;三是以科学方法论作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文明中看待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变成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树荫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理论创新、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房广顺教授认为,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基本经验,面对新时代的历史任务,更要以铁一般的信仰信念,以自觉自信、守正创新的精神进行理论创造,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执行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李建国研究员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人民美好幸福生活”“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新理念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的思想,深化了对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利生教授认为,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实施的全面领导,不是包办、包揽,不是替代一切组织、机构去直接领导、直接管理、直接组织,而是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保落实上下功夫。温州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夏春雨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人民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坚持人民至上”既是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精辟概括和生动写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发展到了新的境界。

  3.不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阐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必须瞄准理论前沿,推动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阐释。

  第一,关于“两个确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刘志明研究员认为,“两个确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有三个方面:一是唯物史观是“两个确立”的根本理论依据,二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是“两个确立”的直接理论依据,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是“两个确立”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二,关于历史主动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维国副教授认为,立足大历史观来分析精神主动,要求我们拉长时间尺度、放宽历史视野,将精神主动置于5000年中华文明史、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审视,以更好地理解精神主动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发展趋势。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陈始发教授从三个层面分析了习近平关于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论述:一是要把握总结历史的主动,二是要把握开辟未来的主动,三是要把握发展的精神力量。

  第三,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室杨彬彬助理研究员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回溯历史、反映现实、面向未来的概念,是基于历时性考察和共时性对比提出的新概念,是基于科学性、人民性、发展性品格提出的新概念,是基于创新性、自觉性和包容性主张提出的新概念。安徽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夏国永认为,社会进步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力、思想革命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先导、行动自觉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键、人类解放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目的。

  第四,关于共同富裕。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裴广一教授指出,明确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和实现蓝图、坚守人民至上的政治理念、贯彻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注重满足人民的精神富裕和理想信念引领是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思想精髓。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洪顺讲师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的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愿望出发,赋予共同富裕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提出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理论,丰富了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认识。

  第五,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邢亮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在“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新”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刘琪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一步完善中,应维护好世界秩序,稳固国际关系,抓住时代机遇,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努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次学术论坛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大时刻举办的一场学术盛会,正当其时,意义重大。论坛达成的思想共识、理论共识,取得的理论成果凝聚着专家学者多年的学术积累,将为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走深走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展壮大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