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严书翰:从三个“新”理解五中全会精神核心要义

发布时间:2020-12-10
字体: 打印
分享:

[摘要]“十四五”规划《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纲领性文件。领会《建议》的重要判断和核心要义对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完成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以及开好第二个百年新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严书翰对《建议》的核心要义进行了深入解读。文章刊发于人民日报社《国家治理》周刊202011月第1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建议》全文内容丰富,共有15个部分、60条,约2万字,但核心要义体现在以下3个重要问题上: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领会这些核心要义,对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完成《建议》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对于开好第二个百年新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建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定位。新发展阶段是经济社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个新发展阶段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和特点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主要有以下标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城镇常住人口达8.48亿人、有1.3亿户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8.2%、居民消费结构加快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进而向享受型转变等。

 

新发展阶段的特点是优势和短板并存。《建议》指出,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我国也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与此同时,还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体现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尤其是科技创新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

 

 

新发展阶段是由国内外状况深刻变化所决定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不是依靠主观判断,而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是国内外状况发生深刻变化的结果。就国内而言,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是影响全局的重大变化,必然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从而带来了各方面的变化。正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有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等抢眼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也正因为我国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才存在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有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问题。

就国外而言,《建议》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胜利后的新发展阶段。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虽然新发展阶段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机遇和挑战的内涵和特点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机遇、新挑战,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定是一个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政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建议》提出,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因此,我们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风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首先要把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我们需要更加全面贯彻和落实好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并把它贯穿到《建议》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中去,意义非凡。这是因为新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我们只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建议》中的12个方面: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才能很好地完成这12个方面的工作。

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各领域,这对于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非凡。因为只有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我们才能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目标,进而为实现《建议》提出的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在这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是居于首位的。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如果说传统的发展是做加法,那么创新发展就是做乘法。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当前我国发展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发展动力问题,因为当前国际循环的动力已严重不足,国内循环的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尤其是需要激发我国科技创新的动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作了重大部署,这是我们党在科学把握了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坚持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契合了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的阶段性特征和主要任务。《建议》如此重视科技创新发展,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当前,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我们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建议》方方面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发展,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今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主要依靠高质量发展。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的道路。因此,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在近年来的中美经贸摩擦中,美方重点打压我国高科技产业和企业,从中可以看出,未来国与国之间尤其是中美之间的竞争,高科技领域是重要战场。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我们要更加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新的发展优势。这已被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成果的实践所证明。不到一周时间,就确定了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分离得到病毒毒株并向世界发布分享;病毒序列发布后14天内,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上市应用,快速实现检测试剂从无到有的突破;五类13个新冠疫苗已经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其中4个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这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的强有力支撑作用。

锚定《建议》提出的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我们要增强创新发展的信心,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攻关和应急攻关的体系化能力,统筹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激发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尽快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建议》在论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时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关系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战略部署。简要地讲,就是要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我们需要深刻认识这个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

首先,这是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从国际上看,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国际大变局加速变化,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非经济因素冲击,加剧了现有国际治理体系的危机,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因此,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

从国内看,发展的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己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既取得了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成就,又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要看到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各种短板都还存在。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眼光和能力,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第二,这是畅通我国国民经济循环的战略选择。要使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其重要前提条件是国民经济循环要畅通。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提出并实施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民经济循环战略,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一度颇有成效,成为改革开放的红利。现在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这项改革开放的红利逐步减弱。当前,我国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实际上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到现在的不到1%,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同时国内需求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据统计,2020年国庆节和中秋节双节假期,全国共有6.37亿人次出游,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我们要主动把握这客观上己经形成的此消彼长的出口和内需态势。

发展经济就是要扬长避短。相比较而言,我国国内需求具有巨大潜力,这是我们的明显优势。当前的国外循环对我国不利,有些因素是我们难以把握的。因此,我们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以国内大市场、大内需为牵引,推动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复苏。正如《建议》提出要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总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主动战略选择。这不仅对于完成《建议》提出的目标任务,而且对于实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有力佐证。如前所述,我国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诸多有利条件,虽然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但是,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一定能续写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的新篇章,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再创辉煌。

 

网络编辑: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