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是时代的梦,也是历史的梦。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核心内容,中国梦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思考和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大局。
在历史时空下,中国梦的源头、探索、未来指向更加明晰,理解和阐释其重大意义也更为深入。本报记者近日就如何从历史维度阐释“中国梦”,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郝永平。
历史维度的研究不可替代
《中国社会科学报》:研究和阐释“中国梦”,可选择不同的视角,如作出理论分析、开展国际比较等,从历史维度研究和阐释“中国梦”的意义何在?
郝永平:历史维度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人们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需要从过去的活动出发,把前人活动的产物作为现实活动的前提、基础与手段加以继承;也总要面向未来活动,超越现实活动,按未来活动的要求调整现实活动的方向,力图创造出理想的存在。
从历史维度研究和阐释“中国梦”,可以准确把握其提出的历史针对性,建立一个合理的历史参照系;可以清醒分析历史的客观进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可以理性看待所具备的有利条件和制约条件,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更重要的是,从历史维度研究和阐释“中国梦”,有助于夯实理论分析的历史基础,达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有利于认清国际比较过程中的国情条件,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良性互动;有益于从来龙去脉中了解历史演进的兴衰成败和荣辱得失,激发与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报》:历史维度上的研究如何深化?
郝永平:目前对“中国梦”的研究,涉及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的奋斗、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深化研究,必须把问题放在更为广阔的历史视野中,包括中国历史的背景、世界历史的启示、未来进程的把握。
从中国历史背景出发,需要追溯中国古代史,弄清历史参照系;回顾中国近代史,明确这一理论的针对性;还必须学习中国革命史,总结经验和教训。从世界历史的发展看,需要提出中国梦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辨明中国梦的实现与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大国崛起的异同,并从中汲取经验、避免误区,以及中国梦如何避免现代化进程中的“中等收入陷阱”和第三世界发展进程中的“拉美陷阱”。从面向未来而言,中国梦实现的标志是什么,何时能够实现,等等。这些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历史长河中考量“复兴”之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如今我们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在历史长河中考量“复兴”之义?
郝永平:“复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包含着历史比较的内容,回溯某一历史时期;未曾达到或过去没有,就谈不上复兴。同时,“复兴”也是对强盛状况的回复和期待。
在人类历史上,西方有过文艺复兴运动,是对古希腊罗马繁荣活跃的思想文化进行继承、恢复和振兴,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并开辟道路。今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应有一个历史的参照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凭借强大实力在世界上居于领先位置,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当然,强盛的性质是不同的,内容上也具有明显的时代差异。如果说,历史上的强盛是在比较封闭的封建主义体制下实现的,是以奴役劳动人民为前提的;那么,现实中的民族复兴则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实现的,是以劳动人民创造和享受幸福生活为前提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步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众多苦难,如何从中吸取教训?
郝永平: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瓜分领土、割地赔款、烧杀抢掠等苦难。一个拥有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沦为任人欺负的弱者,这其中留下了深刻而惨痛的历史教训。
当近代社会化大生产与工业文明登上历史舞台时,客观上要求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技术上重视发展近代科学技术,政治上建立民主政体,文化上推动思想解放,国策上实行对外开放。而当时中国封建帝王却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依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错失了历史机遇。近代历史带给中国人民最深刻的启示是寻找正确道路,谋求发展,改变命运。正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国梦的提出更具有针对性。
党的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代以来,面对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尝试救亡图存,然而都失败了。真正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复兴之路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探索与奋斗,对中国梦的实现有怎样的意义?
郝永平: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和奋斗,把中国人民从黑暗引向了光明。这种新的探索经历了三个时期:1921年到1949年、1949年到1978年、1978年至今。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利条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实力的跃升。当前,我国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国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经济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新台阶,改善民生取得重要成就,正在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二是道路的自信。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实践充分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三是民心的汇聚。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的梦。实现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民心的期盼将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力量。
关键在于有效应对考验
《中国社会科学报》:基于这样坚实的基础,面向未来,实现中国梦有何时间表?将可能面临怎样的挑战?
郝永平:可以说,中国梦的实现是人心所向、不可阻挡的。但是,究竟何时实现,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努力与奋斗,目前难以确定量化的时间表,需付出长期努力。在未来征程上,关键在于对各种挑战和考验的有效应对,取决于对社会各领域“短板”的妥善弥补,取决于对一系列有利条件的自觉创造。
从经济领域看,必须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把目前的经济大国变为未来的经济强国和创新强国,为实现中国梦奠定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从政治领域看,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从文化领域看,必须把目前的文化大国变为未来的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国梦建造共有的精神家园。从社会领域看,必须在改善民生中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生态领域看,必须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厚重的生态支撑。从国防建设看,必须着力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使之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匹配、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从祖国统一方面看,必须妥善解决好台湾问题,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完整的领土条件。从外交工作看,必须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继续为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人才条件看,必须把目前的人才大国变为未来的人才强国,为实现中国梦造就有国际竞争力的主体力量。从党的建设看,必须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
(霍文琦: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网络编辑:彩虹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