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精神内蕴与可行路径探析

来源:刊发于《理论建设》2013年第一期,全文9000字。 发布时间:2013-03-13
字体: 打印
分享: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2人文社科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整体优化与综合改革研究”(12JD710033)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檀江林,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何恩情,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12级研究生。

  

  刊发于《理论建设》2013年第一期P11——P15,全文9000字。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精神内蕴与可行路径探析

  檀江林 何恩情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摘 要】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的客观诉求,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永葆充满生机活力的不竭源泉。当前探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可行路径,必须从国情出发,转换执政理念,保障人民民主,革新原有弊端,健全民意表达,完善决策机制,着力构建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体系。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 精神内蕴 路径 人民民主

  【中图分类号】DO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13)01-11-05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作为中国共产党第18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核心议题之一,“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备受社会各界瞩目。时至今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日臻完善,但政治体制改革稍滞后于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进程,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力发展,也阻碍了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以建设高度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为主轴,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必然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缘起

  中国适时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有其特定的缘起因由和现实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快速发展、民众对政治民主化的诉求日益迫切。正如2012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加快改革开放进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必须更加重视民情、尊重民意、广集民智,建立和健全多渠道的、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机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是“适应扩大人民民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更是着眼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3]。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向政治体系提出了民主化、高效化的要求。只有通过政治改革,建立起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充满效率和活力的政治体制,才能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政治上的支持与保障。离开这种支持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转型过程中诸多矛盾关系的协调与解决,都无法顺利完成。如果不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将直接阻碍经济整体的发展、人才的全面发展、利学基础的夯实与整体发展。受此影响,中国的发展将会减缓,社会问题更加复杂而激烈,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也得不到根本保障。正如邓小平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高奏凯歌,可谓是波澜壮阔,助推了生产力迅猛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对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则略显迟缓,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明快节奏。

  (三)适应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变迁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是关系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之举。历经30多年积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化,促成了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推陈出新,同时高新技术手段正全面进入社会调控过程。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取向和特征,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社会阶层变化和权利观念变迁,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已经很难有效应对当今公共治理的现实挑战,亟待构建新型社会管理机制,当前的某些社会矛盾和纠纷,很难通过体制化的框架得以消化,其结果是矛盾“溢出体制”,构成体制外行动[5]。而不断加快的经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观念变革和不同利益格局变革,必然提出体制做出相应变革的客观要求。正如亨廷顿在观察变动社会中政治秩序的稳定机制时发现,如果一个社会中体制结构能够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相应变化,社会整体上就可以获得“动态的稳定”[6]。这种稳定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相应政治体制结构的及时变革,将新产生的社会需求以及试图实现需求的行动吸纳到体制框架之中,从而获得一种变革与稳定的动态平衡。现阶段,只有通过有效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不断有效地加强法律、制度层面上的社会调节与制衡,才能持续有效的遏制、克服和消除正在不断发展中的各种严重社会不公平现象。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变迁给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现实的客观要求。因此,只有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社会的和谐与长期稳定,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精神内蕴

  精神内核是相对于物质外壳而言的意识形态概念,是理念的核心组成部分。政治体制改革有其特定精神内核,并受社会发展目标的影响。众所周知,建立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现代化国家,一直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贯穿始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风向标。因而,与目标相关联的政治体制改革精神内核,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方式,体现了政治发展的渐进性和连续性,总体说来,属于政治发展的量变过程[7]。此过程之所以发生,既是缘于现有政治上层建筑存在着同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与环节;更是由于社会基本矛盾还没达到激化和对抗的程度。因此,政治体制改革一般是在政治统治者控制的范围内进行。邓小平曾经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8]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以主人翁的身份充分发挥建设国家、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不断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但该制度还要进一步完善,需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9]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深化与发展的一种体现。因此,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更要坚持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二)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这是由具体国情决定的。当前,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诸多机遇及挑战。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唯有从具体国情出发,有针对性地借鉴别国的有益经验,不断创新实践路径,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改革之路。在中国改革开放34年后的今天,特殊而又复杂的国情使中国在社会转型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冲击了原有的利益分配模式,造成了社会成员的利益分化,贫富差距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距离人民群众的政治要求和政治期望,仍有一定差距,需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来逐步予以完善。过分强调民主化进程中的困难而放慢或停止人民民主建设的步伐,无疑是一种错误倾向;过分夸大民主化进程中的有利因素,不顾客观条件盲目追求一步到位,更是一种片面主张。要让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协同共进、逐渐融为一体的契合点是人民民主试点,可以让经济发达区域先走一步,在对试点逐渐修正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也带动党内民主的发展。中国最终所有的民主的方向应该是统一的,就是完全、真正的人民民主。

  (三)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政府必须通过转变职能来提高和增强其行政管理的恰当程度与有效程度,也即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集权管理转向程序管理等。转变政府职能,关键是要解决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间关系。效率机制只有通过激发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才可能完成。为创造这种机制,需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职权范围。由于权力过分集中是我国政治与行政体制中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稳步而有序地实行权力下放,给地方、企业、基层以更多的自主权。要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总的原则在于:凡是适宜于下面办的事情,都应由下面决定和执行,以充分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在权力下放的同时,必须确保“中央要有权威”,“宏观管理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够算数。”[10]权力下放不能削弱中央权威和政府能力,不能造成地方主义和分散主义。新形势下,政治体制改的的宗旨在于更好地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

  总之,对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完善人民民主,应传承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尤其需要将政治体制改革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有机结合,稳步推进,务求成效。

  三、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可行路径

  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使人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更趋平等,与此相对应,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应逐步实现政治决策的民主化与法治化。因而,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相适应,必须选择恰当的政治体制改革路径,建立层次清晰、职责分明、彼此协调、自如运转的合理结构,实现政治管理与政治决策的规范化、科学化。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寻求上下合力,凝聚继续推进改革的共识。当前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克服这些挑战,任何否定改革的思想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困难。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势在必行。中国走到今天,无论围绕改革的具体路径还有多少争议,坚持改革、深化开放,应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执政党的改革勇气、改革智慧和改革使命;而人民民主制度完善的关键是人民民主素养的培养,更需要人民自身的反思与塑立。正如温总理在2012年答记者问时所称:“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11]当前既需要着力于畅通利益表达机制,让不同的声音有合法的表达渠道,只有在不同声音碰撞、交锋中,才能逐渐形成社会共识[12];更要积极探索“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二)转变执政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政府的执政理念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管理系统,既是市场经济体制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要求,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体制改革所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在我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原有的政府管理职能的范围和方式已发生质变,机构改革也取得重大进展,但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运行需要的政府管理体制还未完全形成。政府仍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执政理念及方式,逐步建立高效、协调、正规的政治管理体系,从而为政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创造条件,关键是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13]。

  (三)发挥制度优势,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架构。政治体制改革需将社会主义民主纳入法律化、制度化轨道,“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管理经济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14]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要根据宪法规定,积极推进民主选举,进一步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工作制度,把人民代表大会建设成为宪法所规定的有权威的国家权力机关;也要进一步密切人民代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第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15]当前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关键是要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民主团体的合作共事,使有关重大方针和重大问题的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经常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联系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广泛的对话渠道,以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方式来协调与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第三,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当前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既要保障少数民族权利,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要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同时还要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充分调动各界爱国人士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第四,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16]基层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侧面,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更是人民当家作主最直接的实际体现。当前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主要是要切实强化基层政权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

  (四)切合主流民意,完善民意表达机制与监督机制。第一,完善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努力践行这一宗旨,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思考问题和处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发展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物质利益、文化利益及政治利益,落实群众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的各种权利。为此,应拓展人民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的各种渠道,向民众开放决策过程,将不同群体的利益博弈机制纳入政府决策,建立起民众表达——政府回应机制。使群众参政制度化,使群众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坚实基础。各级政府部门在政治决策过程中,应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经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第二,健全民主监督机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然要求政府根据人民的利益、按照人民的要求使用权力。一切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扩大人民群众民主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决策、管理、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当前,加强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关键是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严惩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五)精简政府机构,实现政府决策机制的民主化与科学化。首先,精简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为实现精简机构这一目标,应建立方位适当的行政职能体制和高品质的行政指挥系统。为顺利实现职能转变,政府机构需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使内部运行机制不断趋于完善。行政管理的高效能,依赖于工作人员的优化、精干、稳定和廉洁。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改革,按照公平竞争、注重实绩、民主监督等原则,优化行政管理人员的录用与考核机制。政府应稳步下放权力,提高行政效率。其次,实现政治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社会事务逐渐呈现出复杂化发展态势。这就需要改变依靠个人决断和感性经验的传统决策方式,实现政治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民主化意味着充分尊重和反映民意,进行社会信息的全面沟通;科学化则意味着通过准确的分析预测,合理地设定目标,并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按照规范化的程序将方案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借助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不断地对政策进行评估、调节和修正,实现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是富有效率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根本目标。

  (六)维护宪法尊严,根本上实现国家长治久安。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17]。民主与法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必须同时推进,不可偏颇其一。不严格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党,民主就会跛足,甚至失控;不大力推进民主,法治也很难落到实处。要依法治国必须先依法治党,用依法治党来促进依法治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这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宗旨和目标。近年来,我们在社会公正、公民参与和依法治国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急需尽早完成从以堵为主的静态稳定,到以疏为主的动态稳定的转变。[18]为此,只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惟其如此,中国社会及其成员才能够顺利、稳定持续生存发展,长治久安才能得到持久的有效维护与保障。

  综观全文,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的客观诉求,是夯实经济基础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唯有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必须从国情出发,转换执政理念,保障人民民主,革新原有弊端,健全民意表达,完善决策机制,着力构建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9][13][1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11]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义记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N].人民日报,2012-03-15(1).

  [3][17]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05(1).

  [4][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6,213,227.

  [5]王锡锌.通过参与式治理促进根本政治制度的生活化“一体多元”与国家微观民主的建设[J].法学杂志,2012(6).

  [6]〔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7]张雷,娄成武.政治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321.

  [12][18]俞可平.探寻中国政治改革的合理路径[FB/OL].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zz/ggts/201202/t20120222_140065.htm.

  [14][1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6,205.

  (责任编辑:王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