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若干体会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贵在与实践相结合,与专业研究相结合,与学术同行相交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博大精深,今天主要是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就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作简要汇报。
一、拓展对文化地位的认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对于认识文化的地位,特别是文化在改善民生幸福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而言,文化具有使人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教化功能。文化的这种教化功能(又可以称之为育民功能),一般是指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规范、思想信仰和行为方式影响人的行为、使人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成为社会的人。[1]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2]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强调的就是文化的教化功能。
今天,我们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是因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特别是提升民生幸福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中国,人们对于文化功能的认识已大大扩展,包括育民、乐民、惠民和富民这四大功能[3],但文化的育民功能即教育教化功能仍然是文化的基础功能。我们应在坚持文化育民功能的基础上,深化对文化与民生关系的认识,综合发挥文化的育民、乐民、惠民和富民功能。当前,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更加突出和强烈,解决人们“文化饥渴”的问题更加迫切,文化与民生幸福已经越来越密不可分,文化已经成为“改善民生”、“公平公正”、“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来展现的,但占据主导地位、发挥支配作用的文化只能是一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中国古代虽有儒家、释家和道家等多种文化长期并存,但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始终是儒家文化。近代西方虽然各种各样的文化不断涌现,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对推进自己的主流文化建设更加自觉,也更加自信。美国始终把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作为其主导文化,以此来强化以“自由、民主、人权”等为核心内容的“美国精神”,打造“美国梦”。2008年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再次激发了美国民众对“美国精神”的追求。奥巴马分别在美国独立日和“9.
因此,就文化发展规律而言,培育和壮大主流文化,是古今中外的通行做法。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之所以具有全球影响力,与其对主流文化建设的重视,特别是把价值观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文化产品之中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方的主流媒体和影视作品处处体现着它们的价值取向与价值标准。相反,中国的传媒和影视作品却没有这种自觉,反而认为“老讲崇高太虚”、“总讲责任太累”,这实际上极大地贬损和消解了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在实践中极易误导和扭曲人们的是非和美丑标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人民群众心中深深扎根。
三、科学对待外来文化
借鉴吸收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因为它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博采众长的传统。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由多民族和多地区共同缔造,融多元于一体的文化,不仅包括汉族的文化,还包括其他几十个民族的文化。从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来看,虽然中国也有过闭关锁国的教训,但在漫长的历史上,开放包容始终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丝绸之路和玄奘取经等丰富的中外文化交流历史已经证明,开放包容不仅不会削弱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核,反而会在借鉴吸收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壮大。
对待外来文化要择善而从,借鉴吸收也重在实现中国化。外来文化既包括合理的因素,对人类发展进步具有积极作用,也包含消极腐朽的内容,“全面拒斥”或者“照单全收”,都不是科学的态度。特别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势力打着文化开放的旗号,对中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其最终目的就是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体系。毛泽东曾经指出:“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4]借鉴吸收优秀外来文化,要有把优秀外来文化同中国的文化结合起来,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的自信;也要有把优秀外来文化同中国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自信;更要有把优秀外来文化同中国人的接受习惯结合起来,创造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的表现形式,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自信。
参考文献
[1] 黄楠森、龚书铎、陈先达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0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72年版,第195页。
[3] 徐光春:《正确认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人民日报》
[4]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706-707页。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