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阳: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论断与当代中国发展
1991 年 12 月 26 日,苏联解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于低谷。中国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在这一关键历史时刻,1992 年 1 月 18 日—2 月 21 日,邓小平先后到湖北武昌,广东深圳、珠海、顺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谈话,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理论基础。
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强调: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他还进一步强调,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为什么改革能够解放生产力? 我们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使生产力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20 年来,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生了巨大变化。
20 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落实企业自主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1997 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为 800 亿元左右,经过国有企业三年脱困改革,到 2000 年底,实现利润达到2392 亿元。十六大以来,国有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使企业活力充分释放,到 2010 年底,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 19870. 6 亿元,是 1997 年的 25 倍。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扩大直接融资; 建立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了资本市场结构,丰富了资本市场产品。1990 年 12 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强调要“逐步扩大债券和股票的发行,严格加强管理。发展金融市场,鼓励资金融通,在有条件的大城市建立和完善证券交易所,并形成规范的交易制度”。这首次将证券市场的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从而肯定了证券市场应有的地位。中国资本市场在短短 20年间,取得了非凡的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截至 2011 年 8 月底,我国有上市公司 2273家,总市值 25. 46 万亿元; 证券公司 109 家,基金公司 66 家,期货公司 163 家,投资者有效账户数1. 3 亿,是全球最大的投资者群体。①资本市场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0 年来,政治体制改革积极推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我们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首先,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逐步健全各项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010 年 3 月 14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把城乡按不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修改为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一修改意味着农村人口在选举上及政治权利的实现上向平等原则迈进了一大步。其次,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体制建设。1992 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要求,“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加速建立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②。2002 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③。十六大以来,这些决策制度得到落实和完善,使各方面的决策都不断科学化和民主化。第三,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20 年来,我国多次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998 年,国务院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由 41 个减少为29 个,机关干部编制总数减少一半。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大大减少了政府对市场的微观干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07 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近几年来,我们按照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了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为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了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大部制改革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还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20 年来,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了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0 年来,通过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社会发展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和谐、保障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恐怕再有 30 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邓小平非常强调要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的发展始终建立在制度的成熟与完善的基础之上。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这一构想不断变成现实。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的推进制度成熟和定型的问题,强调社会主义制度要不断完善和发展。1992 年 10 月,党的十四大通过的报告提出: “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④一直到十六大的十年中,我们坚持和完善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了调动各种经济主体创业积极性的作用; 我们坚持和完善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我们建立和推进了依法治国制度,即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我们确立和完善了分税制,有效地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使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和完善问题。2008 年 1 月 29 日,在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指出: “要着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各项改革成果的制度化,形成一整套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提供有效制度保障。”⑤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提出: “经过 90 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十六大以来,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推动经济不断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人民依法直接行使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权利不断得到实现; 我们推进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到 2010 年底,中国已经形成了由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现行有效的法律共 229 件,涵盖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 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近 600 件,地方性法规 7000 多件。
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⑥这一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社会本质特征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20 年来,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 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1993 年 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提出了 50 条建议,主要包括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和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等内容。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党的十六大召开之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确立就发挥出了其独特作用: 从 1992 年到 1996 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 1% ,既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又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避免了大起大落。从 1997 年到 2002 年,在遇到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和 1998 年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等困难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依然保持了 7. 6% 的速度。1992—2001 年十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23938 亿元上升到 95933 亿元,上了一个大台阶。20 年来,我们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提出了 42 条建议,主要包括: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完善财税体制,深化金融改革等。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十六大到十七大之间,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速,2003 年增长10. 0% ,2004 年增长 10. 1% ,2005 年增长 10. 4% ,2006 年增长 12. 7% ,2007 年增长 14. 2% ,实现了连续五年 10% 以上的增长速度。2002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120333 亿元,2006 年达到 210871 亿元,突破 20 万亿元,年平均增加 22635 亿元。随着总量的增加,到 2005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连超法国和英国,在世界上的位次也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十七大以来,我们遇到了诸如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2011 年欧债危机等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但国内生产总值依然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14045 亿元,比上年增长9. 6% ; 2009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40903 亿元,比上年增长 9. 2% ; 2010 年国内生产总 值达到39798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 3% ,正是在这一年,我们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1 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42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9% 以上,2002 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美国的13% ,而 2011 年则已达到 40% 以上。
20 年来,我们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善于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提高了应对经济波动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有效增强了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我们自始至终注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又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运行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⑦。我们不断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这一制度安排要求经济上行的时候,应该增加动态拨备和资本要求,约束信贷过度扩张,防止资产泡沫积累; 在经济下行期,则需降低拨备和资本要求,缓解信贷萎缩以及资产价格下跌,平滑经济波动。我们勇敢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经过十多年艰苦谈判,在 2001 年 12 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10 年来,中国坚持实行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有力推动。中国全面享受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权利,经济发展获得了良好外部条件,同世界各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国货物贸易额的全球排名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跃居第一位,进口额累计达到 7. 5 万亿美元; 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7595 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 40% 以上,2010 年达到 688 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中国每年平均进口 7500 亿美元的商品,为贸易伙伴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和投资机会。”⑧
四、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是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的。他说: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⑨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主要原则、最大优越性,而且还是社会主义内 在 固 有 的 贯 穿 始 终 的 本 质。其 实 早 在1990 年 12 月,邓小平就明确地指出: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⑩
实现共同富裕就要突出解决地区差距问题。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 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还讲: “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为了实现邓小平的这一构想,1999年 6 月 17 日江泽民在西安主持召开西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提出“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他说: “邓小平同志的这个战略设想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条件,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为此,“我们要下决心通过几十年乃至整个下世纪的艰苦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十六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2004 年 3 月 31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从十个方面明确了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内容、重点举措、人才队伍、组织保障、法制条件等,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2009 年 9 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 2009) 》一书,书中认为: 西部大开发十年成效卓著,西部地区 GDP 年均增长率达 11. 42% ,高于全国水平,东西部相对差距逐步缩小。
实现共同富裕就要突出解决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问题。这一问题的核心就是防止两极分化的出现。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一再强调: “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这一思想,江泽民在 1995 年 9 月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我们必须坚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同时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十六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更是多次强调要走共同富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提出: 到 2020 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如何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 十七大提出: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再一次强调了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问题: “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011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这些精神有助于解决两极分化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五、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邓小平非常重视机会的作用,他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抓机遇的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过去我们抓住了重要历史机遇,也丧失过某些机遇。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坚实步伐。”面对新世纪的重大变化,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地意识到,历史出现了中国发展难得的机遇。2001 年 9 月 27 日,在“9•11”事件刚刚发生 16 天后,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国务院第 16 次党组会议上发表讲话,题目就是: “9•11”事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对策。他提出: “9•11”事件可能会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抓住这个机遇,“中国将不仅能成为全世界一个最大的市场,而且可能成为一片投资乐土、一个世界性的工厂、一个最安全的旅游胜地、一个繁荣稳定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八个月后的 2002 年 5 月 31 日,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江泽民提出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概念。他说: 纵观全局,21 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思想后来明确地写入党的十六大报告。
十年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抢抓历史机遇的问题。2003 年 11 月 24日,在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指出,无论是从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看,还是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看,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胜利的关键所在。他说: “历史一再表明,机遇极为宝贵,稍纵即逝。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住了机遇,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弄潮儿; 而丧失了机遇,原本强盛的国家和民族也会不进则退,成为时代发展的落伍者。本世纪头 20 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年来,我们抓住了和平发展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业转移的机遇,使经济不断上新台阶。中央认为,从国际情况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同时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我们有可能利用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加快发展。十年来,我们抓住了世界科技革命的机遇,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一大批科技成果涌现出来,引领中国经济蓬勃发展。2007 年 2 月,曾庆红指出,十六大以来中央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就是“提出了‘两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论断。党中央强调,本世纪头二十年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年来,我们抓住了国内加快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不断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7 年 2 月,温家宝指出: “本世纪头 20 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并用好这一战略机遇期,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对我国来说,历史上大的发展机遇不多。……机遇难得,稍纵即逝,有了就要牢牢抓住。改革开放28 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一个奇迹。今后,中国还有没有这样的机遇期,还能有多长时间? 我说有,多长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内外政策和应对能力。”我们已经抓住了十年的战略机遇期,今后十年是否还是战略机遇期呢? 中央明确指出,我们依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 “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 验,也 是 对 我 们 民 族 自 强 能 力 的 重 大考验。”
1997 年 9 月,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 “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参考文献略】
网络编辑: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