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从多党合作制度看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中国化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 年第 2 期 发布时间:2011-12-12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十七大站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对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了重要论述: 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的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进一步指出: “党员干部要善于同党外干部合作共事,尊重他们,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党的各级组织要善于发现和推荐有真才实学的党外干部担任领导工作,保证他们有职有权,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多党合作问题的高度重视。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问题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把共产党领导和多党参政有机结合的一大创造,是彻底解决我国政党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

  一、多党合作制度是解决我国政党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也不同于原苏联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而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的显著特征在于: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 20 个字是对我国政党制度基本特征的科学概括,也是区别于一党制、多党制的本质属性和显著特点。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成功创造。

  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政党合作问题。从历史进程来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上选择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一基本制度,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转变过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为了完成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先后与国民党实现了两次合作,又和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 第三党) 、中国青年党、中国国家社会党( 民社党) 、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救国会) 以及后期成立的中国民主政团( 后改名中国民主同盟) 等中间党派合作。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内战,共产党又和致公党、民主同盟、民主建国会、民主促进会、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等民主党派密切合作。1949 年 9 月21 日至 30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已经由过去带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政党合作关系上升为具有国家基本制度性质的新民主主义政党合作制度,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起来。此后,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正确方针指导下,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密切合作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二、选择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世界各国政党制度的主要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资产阶级的多党政治,基本都是采用两党或多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的体制,政党中有执政党和在野党之分; 另一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多党政治,即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联盟。一个国家政党制度的形成都是同这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而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近现代世界各国政党制度发展的历史都说明,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是国家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大事。中国人民经历过辛亥革命后多党制的破产和国民党一党专政压迫的痛苦,才选择了适合国情的多党合作制度。

  民国初年,新生的资产阶级从西方学来了多党制、议会制,并付诸于实践。但是当时中国没有实行多党竞争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首先,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十分脆弱,力量十分薄弱,落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其次,中国的资产阶级多半是由封建官僚、地主和商人转化而来的,在经济上、政治上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受到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阶级的双重压迫,力量极为弱小,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支统一的、独立的政治力量,还没有建立并掌握属于自己的政权,具有天生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再就是,尽管建立了政党政治,但是活跃在各个政党舞台上的多是一些社会名流,基本上与普通百姓无关。各政党都以争取国会议席为主要目标,以组织内阁为理想,根本没有认真考虑民生问题,广大民众也就没有参与政党政治的热情。①所以,这种多党竞争制度只能成为各派军阀、官僚、政客借以争权夺利的工具,它的破产也就是必然的了。

  1927 年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一党专制制度,独揽国家一切权力,推行“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极力排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实行排斥、迫害和镇压政策。这种一党专制的政党制度是在 20 世纪初德国、意大利等国际法西斯主义政党体制影响和推动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一种极权制政党体制。它排斥“异党”,认为其他党派出来,国民党就要失败,甚至将共产党看作是“最大的一个敌人”,全力进行武力围剿; 它大肆推行党化教育,实行文化专制,绝对排斥不同的思想文化,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进行疯狂而残酷的“围剿”,严厉查禁进步书报,捕杀进步文化人士; 它极力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大官僚资产阶级的特权,强化个人独裁,压制广大人民的觉悟,剥夺人民的民主权利。它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也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意愿。所以,它遭到了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最终逃脱不了它失败的命运。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了反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限制人民民主权利的一党独裁,密切合作,共同战斗,逐步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这是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多党合作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总结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政治制度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多党合作理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完善。这一政治制度深深根植于中国的土壤,符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要求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具有强大的政治生命力和无比的政治优越性。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 一) 多党合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重要内容

  在革命斗争中,马克思恩格斯把多党合作的思想具体化为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关系的思想,论述了无产阶级与其他工人政党、其他民主政党的关系,同时也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这种关系中应坚持的原则,从而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多党合作的思想。

  第一,共产党应该团结其他工人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 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②这说明工人阶级政党的共同利益是相同的,共产党与其他工人阶级政党之间应该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因此,可以团结在一起,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第二,共产党可以而且应该与其他民主政党结成同盟。马克思恩格斯早在 1848 年《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提出多党合作的思想,指出: “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③他们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肩负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为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共产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组织革命统一战线。

  第三,共产党在与其他政党建立合作关系时,必须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和独立性。《共产党宣言》指出: “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 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 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④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相比具有明显的先进性,而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合作中保持独立性、领导地位,就是由共产党的先进性质决定的。因为共产党是政党中始终推动整个运动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代表着发展方向,所以共产党同其他政党合作时必须占据主导地位,成为领导者。

  第四,共产党在与其他政党建立合作关系时必须坚持领导权。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要在联盟中保持自己在思想、政治、理论、组织以及政策、纲领上的独立性,就是为了保证自己在联盟中的领导权。马克思指出: “在政治上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⑤这就明确地指出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无产阶级政党在合作中的领导权,是使合作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证。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同盟军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俄国当时的社会现实,通过正确分析俄国的社会现状,提出俄国无产阶级必须尽最大努力联合同盟军,在联盟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权和独立性,正确地制定了联合一切进步阶级、阶层和其他民主政党的政策,并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如何处理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关系的思想。最重要的是,列宁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出发,阐发了在无产阶级国家政权中实行多党合作制的初步构想,论述了实行多党合作的阶级基础和政治基础,形成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中如何处理政党关系的多党合作思想,并积极进行多党合作制的实践。虽然最终没有实现,但是在理论、实践上对我国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产生了重要的指导和示范的作用,为中国实行多党合作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

  ( 二)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共产党根据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我国政党关系和政党制度领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第一,将多党合作的思想发展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提出共产党要与其他民主党派建立合作关系,以到达夺取政权的目的。但当时的无产阶级没有夺取政权,因此他们所阐述的多党合作只是一种带有无产阶级统一战线性质的政党关系。对于夺取政权后是否将这种多党合作的政党关系发展成为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没有明确的回答。列宁从俄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维埃政权范围内实行多党合作制度,这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发展。但是这个设想最终因为俄国其他党派的破坏而未能如愿。所以列宁没有将这种在革命中已经存在的多党合作的关系上升为多党合作制度。

  共产党人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共产党必须建立同其他党派的合作关系的思想,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开始面临革命胜利后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政权的问题,这也就是能否将多党合作的政党关系发展成为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提出要建立一个由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义共和国,开始设想把这种带有无产阶级统一战线性质的多党合作关系,转变为国家基本的政党制度。建国时,这一设想得以实现,多党合作的政党关系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多党合作的政党关系上升为国家的基本制度,成为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与多党制以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在这种制度中,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各党派相互合作协商,不是一党独占国家政权。这种新型的政党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发展与突破。

  第二,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揭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平等性与民主性。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关系是在分析资产阶级政党及其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他们揭示了资产阶级政党及其制度的实质,是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为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服务。这些资产阶级政党所从事的政治活动都是以确保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其他阶级的剥削为前提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该取代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要“争取全世界各国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无产阶级多党合作的政党关系更多是侧重在联合夺取政权方面,而对于多党合作中的平等与民主方面,没有明确的论述。

  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在抗日战争和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多党合作中的平等与民主在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中就有所体现,比如,在“三三制”政权人员的分配上,重视其他党派的利益。在整个政府工作中,虽然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但与其他党派在法律上、政治上都是平等的,议事时,尊重其他党派的意见,体现了民主; 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的斗争中,认为国民党的统治是一种“反动独裁政体”,而各阶级各党派联合专政的政体是民主的政体,提倡建立民主共和国。在新中国成立前,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就汇集了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一起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准备,尊重其他党派。这种人民民主盛会的召开体现了中国多党合作思想的平等性与民主性。平等性与民主性本身就是多党合作思想的特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将这一特质体现了出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又一发展。

  第三,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思想作为长期的主要政党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共产党人必须同其他党派建立合作关系,列宁提议在革命胜利后应在苏维埃政权范围内继续实行多党合作,这些都是以承认民主党派的存在为前提的。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多党合作思想更多的是为近期内夺取和巩固政权而采取的策略,对于夺取政权后是否会继续与其他民主党派保持长期共存的问题,没有明确的回答。但当时的中国现状,特别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决定了中国要实行多党合作制度,与其他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需要长期实行此项制度,从而在建国初确定了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使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以保持其长期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解决我国政党问题时选择和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注释:

  ① 周韬: 《中国选择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分析》,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 年第 1 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版第 1 卷第 285 页。

  ③ 同上书,第 307 页。

  ④ 同上书,第 285 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版第 8 卷第 443 页。

  

  责任编辑:客卿